您的位置: 首页 >社科研究>科研课题>详细内容

关于提升常德社会科学研究组织管理工作水平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0-07-07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 【字体:

摘 要:面临新形势新要求, 进一步提升社科研究管理组织工作水平,建立起与常德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系,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极具重要性和紧迫性。从2016年始,常德市社科联顺势而为,大胆探索,启动社会科学课题研究工作,推动立项规模和成果质量逐年提升,但也客观存在着一些制约性问题。本课题从常德市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现状入手,针对基础不牢、联动不足、保障不力等问题,找出影响和制约我市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发展因素,指出强化社科研究工作的路径和方法,就进一步强化社会科学工作体制机制等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科学 ;研究;组织;管理

 

社会科学研究的组织与管理是社科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科学服务决策、服务大众的基础性和源头性工程。近年来,在市社科联的推动下,全市社科课题立项、评审、评选和转化工作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在当前环境下,如何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组织管理工作水平,更好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讨的课题。为此,我们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安排,就社科研究组织管理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会科学研究组织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

1、社科课题立项规模稳步扩大。经过多方努力,从2016年开始,市社科联启动了社会科学课题研究工作。我市社科课题研究工作,立足市情实际,在年度立项数量和课题资助方面,保持稳步增长的发展势头。2016年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立项18项,其中重点课题11项,一般课题7项,结题17项,安排资助经费14.5万元;2017年,立项课题81项,其中重点资助 17项,一般资助 37项,自筹27项,已结题65项,安排资助经费35.5万元。2018年,立项课题117项,其中重大委托课题10项,重点课题32 项,一般课题 75 项,结题90项,安排资助经费36万元。2019年课题申报数量接近170项,立项课题134项,其中重点课题37项,一般课题97项,安排资助经费达到42万元。

2、社科课题成果转化得到加强。为解决成果转化渠道不足、不畅的问题,积极利用现有平台,努力开辟转化渠道,一是资助部分课题项目一定经费,助力成果向外宣传推广;二是精选课题形成《社科成果专报》及时向各市级领导和有关决策部门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课题成果,对市领导批示的成果,及时对接相关职能部门落实;三是在市社科联主办的《常德论坛》、《常德社科网》、《常德智库》上刊发研究成果,以扩大宣传和应用;四是将年度课题成果汇编成册,发放到各相关职能部门和有关单位。五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市委内参及市人大建议、市政协提案,加大转化落实力度,扩大成果影响力。在转化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常德三文一体与美丽经济建设问题研究》、《基于富硒产业构建的常德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互联网+”背景下常德市农村精准扶贫障碍、路径及评价研究》、《常德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研究》、《统筹城乡视野下常德农村体育发展研究》等30余篇研究成果得到了市级领导的批示,部分成果被相关市直单位调阅研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加速常德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被评为市政协优秀提案,研究成果进入了市领导决策参考层面,助力全市文旅康养四大千亿产业发展。《常德市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长效机制研究》等引起了市政协领导的高度重视,研究成果列入了市政协对口协商议题,并已列入市直相关部门重点落实项目。

3、课题研究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在研究选题上,根据省、市年度经济工作会议及常德市“两会”精神,拟定课题《参考指南》,加大应用对策研究的立项布局。每年确立10至20项重点课题,承担着关系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地域特色问题的研究任务,实行重点项目、重点研究、重点投入、重点管理的运行机制,取得了一些成绩,有些成果已先后进入决策领域,对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产生或正在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在研究模式上,针对课题研究短板,积极整合多方资源。2018年市社科联经反复研究,大胆探索,提出了社科研究合作的新思路,向市直各单位发出了《课题研究合作函》,以期联合攻关,精准发力。合作函一经发出,引起良好反响,一些重要部门围绕“开放强市 产业立市”发展战略,紧扣常德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深入实地,长期调研,反复论证,形成了一批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得到了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在研究层面上,坚持“纵深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在每年的立项评审过程中,结合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政府工作计划,予以适当引导,立足常德实际的应用对策型课题数量占比保持在60%以上。研究面从2016年的地域文化、精准扶贫、“互联网+等逐渐渗透到供给侧结构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县域经济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园区经济等诸多领域,为传承常德地域特色文化,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普惠广大群众提供了智力支撑。

4、重大社科研究取得突破。积极参与省级课题的学习与研究。自2016年以来,市社科联连续四年获立省级重点项目,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牵头主持,湖南文理学院承担,市社科联参与的项目《“海绵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形成了实践部门与专家团队联合攻关的专业团队,研究成果获得国家专利。市社科联主席李云峰主持编写了《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支持乡村建设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已公开出版发行。《湖南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研究》课题也已进入论证的后期阶段,其成果有望获得专家认可,已被国内多家学术期刊刊发。2019年申报的课题《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湖南省农村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被立项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重点项目。

5、社科研究工作保障得到强化。建立评审机制。2017年3月,由市社科联提出,市委宣传部批准,成立了常德市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明确了评审委员会成员,确立了评审制度。我市社会科学研究申报、 成果鉴定与转化等工作正式步入正轨。强化顶层设计。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战略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就我市如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多次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市直相关部门、在常各有关高校、市级社科类社会组织等有关意见,结合常德发展实际,2018年5月中共常德市委印发了《中共常德市委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常发〔2018〕5号)文件,对构建具有常德地方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做出了部署。制定管理制度。2018年7月印发了《常德市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工作规则》,进一步推进了常德市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常德市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管理办法》围绕课题立项与管理工作,依次在课题类别、选题和申请、评审和立项、经费管理、成果验收、成果转化和推介等各个基础环节上进行了规范;参与修订《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拟以此为参照,制定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二、要客观正视还存在的问题

1、对社科研究工作重视不够。市本级还没有成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和协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大部分区县(市)还没有成立社科联,更谈不上组织规模性的社科研究;一些重要单位和部门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和研究计划,投入的人员、时间和资金等十分有限。部分高校甚至没有相应的学术带头人和配套资金;大部分研究会研究意识淡薄,社科研究参与率低,应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2、研究能力还有很大差距。社科研究能力与实际需要还存在很大差距,研究成果有的是基于工作实践的总结性思考或是纯粹学术论文,没有应用价值,关注实践前沿、扎根数据分析或田野调查等实践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质量不高,特别是研究重大问题、系统问题、战略问题的成果还很少。一些单位、部门和高校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和学术带头人,很多社科工作者研究基础薄弱,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指导,有很多人不知道如何申请课题,在研究工作中不知道研究什么,也不知道如何研究。

3、研究经费严重不足。目前,市内包括几所高等院校在内,超过2000人具备参与项目申报和研究的条件,申报项目逐年大幅增长,市财政预算的课题研究经费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以致年度立项、课题调研、项目管理和资助标准等方面的矛盾十分突出,同时我市除湖南文理学院、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外,其它高校、党校还没有配套的研究经费,相关部门甚至没有此项目。

4、研究队伍结构不均衡。据2016年至2019年的课题申报数据统计,四年来,市内各高校和党校的申报比例约占82.5%,中小学及社会组织约占8.8%,市直单位占比仅7.7%,高校中湖南文理学院占比近50%。研究队伍结构严重失衡,不利于科研工作提质增效。

5、成果转化不畅通。尽管我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开辟成果转化渠道,但一些突出问题仍然存在。一方面表现在实践部门与理论研究部门对接、交流不充分,一些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难以被实践部门采纳应用。同时实践工作部门在工作中面临的难点热点问题,也没能及时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深入研究与论证。另一方面还表现在成果转化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政策支持,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很难达到“靶向治疗”的效果。

6、科研管理工作不完善。目前社科研究氛围日益浓厚,社科工作者热情日益高涨,课题申报数量稳步上升。但是,由于市社科研究工作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在如何指导社科研究、开展科研培训、组织专家团队、实施激励措施等方面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

7、学术交流氛围不浓厚。学术交流是个人钻研和集体智慧融合的互动形式,可以促进智慧相互“碰撞”、相互激发和协作研究,对启迪思想,激发我市学术争鸣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市学术交流活动还很不活跃,对外交流、跨区域、跨部门合作甚至还没有起步。

三、对下步社科研究组织管理工作的思考

1、夯实基础,助推科研工作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工作管理。针对我市科研工作起步晚,经验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推进、完善社科研究管理工作。建立既适应社会科学发展要求,又符合常德实际的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标准,规范工作流程,持续推进课题申报、课题评审、成果验收、成果转化、学术交流等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二是扩大覆盖范围。在目前社科研究队伍基础上,突出重点,各个击破,逐步引导和激活社科研究“僵化带”,填补研究层面“空白带”,扭转“研究队伍结构不均衡”等局面。同时以区县(市)社科联建设为契机,持续扩大社科研究辐射力和带动力,壮大县域社科研究队伍,丰富社科研究内容,促进我市社科研究全域发展、全面覆盖。三是促进社科研究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首先,要促进课题组的理论工作人员与实践部门相结合,在研究过程中实现“理论结合实践”以及“上接天线”与“下接地气”的有效对接。再次,要促进研究队伍老中青、传帮带的交流与合作,带动研究队伍的优劣互补与人才培养。最后,要加强对社科研究的动态指导,针对基础薄弱、思路不清的社科研究要及时提供必要的培训与指导。

2、创新形式,促进科研事业不断攀升。一是探索政府购买研究成果路径。争取政府社科成果采购清单,面向全市、全省、全国发布重大研究课题,实行社科研究跨学科、跨区域合作,建立全市统一的社科成果网上交易平台,实现政府采购与社科研究动态的信息对称,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一站式”服务。二是建立联合攻关模式。充分发挥社科联的桥梁纽带作用,整合各方资源,加大与高校、市直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等的联合联盟,进一步构建学术共同体,通过协同创新,实现优势化、规模化聚焦,联合攻关解决社科研究过程中的各大难题。三是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社科研究也要借助东风,善谋善筹,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信息服务平台。抓好“常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网站、“常德智库”微信公众号、《常德论坛》等宣传平台,促进信息资源全方位共享和流通,为各级领导及时了解情况、实施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高效便利的服务;为社科工作者互动学习提供资源和共享平台,增强学术交流,扩大学术影响力。

3、建立机制,推进各类运行保障不断规范。一是建立协同工作机制。争取市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加大对社会科学工作的统一指导和协调,促进组织、统战、人社、财政、教育等相关部门落实职能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完善政策,形成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的强大合力,促进社会科学工作有效运行。二是健全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加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力度,建立科研队伍培训机制,打造专业化的科研团队,为社科发展输出研究型人才。探索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大力引进学术带头人、党政机关决策咨询人才和企事业单位管理型人才,建立研究指导组织和专家导师团队。三是建立决策咨询机制。决策咨询的发展程度是衡量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推进和完善决策咨询机制是更好地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建立决策咨询机构,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体系,多形式、多途径建立各种社科智库。探索专家参与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咨询论证制度,加大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谋划,建立决策与决策研究的直通车,推进决策服务跟踪、评估、反馈,有效改进等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社科系统服务决策的强大合力和“智囊团”作用。四是构建学术评价机制。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针,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建立各类评价机制,合理确定评价条件,制定评选标准,完善评价机制。争取尽早出台《常德市哲学社会科学奖评选办法》,启动评优评奖工作,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社会科学重要奖项或对社会科学研究有突出贡献的集体或个人,以市委、市政府名义表彰,实施“沅澧学者”计划,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课题主持人:曾景昌  常德市社科联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



 该调研报告系常德市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2019年度一般资助课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