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社科研究>科研课题>详细内容

中医典籍中隐喻性语言的解读与翻译 ——以《黄帝内经》为例

发布时间:2020-05-14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 【字体:

摘 要:《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典籍的经典之一,存在着非常多的隐喻性表达。因此,对它的翻译必须要做到尽可能地准确,这样才能促进其传播。本文试图对《黄帝内经》中的某些隐喻性语言进行解读,并运用相关理论为指导来研究《黄帝内经》中的隐喻性语言的翻译,以期对中医典籍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中医典籍、《黄帝内经》、隐喻、翻译

随着当今中国越来越强的国际影响力,我们的各种优良传统文化都应该得到更好的传播与弘扬,而中医文化就是其中的一种。中医文化的传播离不开中医翻译工作,而中医文化中含有许多隐喻性语言,且这种表达方式往往无法用其他语种的语言准确完整的表达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传播的正确性。中医的理论体系实际上是在中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如,中医学中的阴阳和五行学说原本就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后来被中医学用来阐述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并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大量的哲学用语进入了中医学语言,同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和独特的文化环境中,中医学形成了自己特别的表述方式,即“取象思维”。该思维是通过表面的“象”来把握内在的本质,这种“象”是具有一定内涵或表示一定意义的形象,通过这种“象”来推测未知领域。根据认知语言学,中医英语中普遍存在的这种“取象比类”的思维手段就是隐喻。它是以已知喻未知,以熟悉喻陌生,以简单喻复杂,以具体喻抽象,以通俗喻科学。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中医学重要的认知方式和手段,体现了中医学对人体,疾病和治疗的独特认知,并具有典型的文化特征,反映了其特有的文化体验和社会认知。隐喻是重要的人类认知方式之一,学者们对隐喻翻译也进行了许多的研究,这篇文章在前人的基础上,对中医典籍的代表作之一—《黄帝内经》中的隐喻性语言进行了进一步解读,并提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翻译方法。 

一、隐喻性语言的构成与特征

(一)隐喻性语言的构成

人生活在语言当中 ,人的思维方式及行为受制于语言,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言语现象,人的语言一般是隐喻性的。而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不同语种之间的相互翻译中被广泛运用,借助认知心理学和汉语修辞学等相关知识来研究隐喻在不同文体中的使用形式、构成、特点及作用 ,对正确理解隐喻性语言从而提高对传统中医文化的理解水平大有裨益。

《语言与语言学词典》把隐喻定义为:用某种名称或描写性的词汇去描写人或物的譬喻,暗示一种类比的意思。即用某一领域熟知的经验去理解另一个陌生领域的事物。完整的隐喻结构包括三个部分:本体(tenor),喻体(vehiele),喻底(ground)。例如《黄帝内经》中的金木水火土对应人的五脏,木对肝, 火对心,土对脾,金对肺,水对肾。其中心肝脾肺肾是本体,金木水火土是喻体,而喻底则是两者共同的特点:心阳温煦,血得热则行,而火性温热,两者都是属性温热。因此对隐喻的理解与应用应该建立在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共享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对喻体有共同的认知概念。同一个字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有时会表达完全不同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两种文化上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对事物认知概念上的差异。而隐喻想象则能丰富人们的语言表现力。

(二)隐喻性语言的特征

1980年来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得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首次将隐喻提升到认知得高度进行理解,提出“隐喻不是简单的语言修辞现象,而是人类心智发展的结果,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

由于隐喻反映了一种语言在原民族文化中的社会环境,历史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特征,其中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是相当复杂。所以可以理解为隐喻性语言的翻译过程就是文化移植的过程,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所表达的认知方式用目的语传递到另一个文化中去的过程。

隐喻性语言能使抽象的事物和现象具体化,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相对于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和人们丰富的内心世界而言都是极其贫乏的。因此为了有效地交流,必须借用其他方面的词汇表达相同或者类似的意思,赋予一些词语隐喻意义。隐喻性语言能使事物更形象生动。隐喻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精炼,短短的一个词或词语往往能表达一系列的含义,引起听话者对整个相关事件和语境的联想。这能使人们感受想象的愉悦,增加语言的趣味,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并使隐喻具备了审美的价值。

我们的传统中医文化以及世代流传下来的中医典籍所蕴含的本民族的文化内涵与底蕴是及其丰富的,这给学者们对其进行精准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黄帝内经》中隐喻性语言英译策略

(一)意合法

意合法(parataxis)是指词与词、句子和句子之间的组合往往在外部形态上没有明显的标志,而主要依靠意义上的关联来"粘合"。而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语系,在句法上各具特色,大相径庭,此时便需要译者把汉语语句分、拆、合、整成符合英语思维习惯的译文。

如《素问·刺法论篇》中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The vital energy exists in the body,so the disease won’t come to you.“正气”一般是指人的内在精气神也就是抗病能力,而“邪气”指的就是外在的一些不好的元素,体现在人体上也就是各种疾病。诱发疾病的因素有很多,且错综复杂,但当体内正气充足时,外在的邪气便无法入侵你,即“正邪斗争”,要么正压过邪,那么你便精神饱满,如若邪压过正,那么便疾病缠身。此句并没有对“正”和“邪”做直接的一对一翻译,而是通过拆分,举例去相对应进行理解而翻译的。

又如《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中的:“脾者土也,治中央。”Our spleen, just like the soil of the earth, governs all things.脾就是指的我们的五脏中的脾脏,土实指大地,但另一层意思是喻指脾就像孕育万物的大地土壤一样,在人体机能运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脾脏的主要功能有造血,储血,滤血和免疫作用,和土地作为“人类母亲” 孕育世间万物的作用相似,所以这样翻译使之更实体化,保留了原句中的深层意义。在《黄帝内经》中,常用判断句式直接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但从前后意义来看,显然不同于一般逻辑推理的判断,而是隐藏着一种比喻即隐喻。

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

其中,阴阳是极为抽象的两个概念,无形、无声、无色,但用人们非常熟悉的气血和男女做对比,就让人一目了然了。再比如“阴阳”、“五行”等词, 就是中医理论中所特有的概念, 然而在翻译时却找不到对等的英文词。中医中“脏腑”这个概念重点是在脏器的功能而不是具体的解剖形态, 这就是中医自身的语言特点。这就需要译者既能准确传达中医本质内容, 又能让西方读者理解欣赏中医。

(二)直译法

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通过直译,读者更容易了解原作的思想和风格。翻译中可采用直译的方法, 这样既保留了中医语言的文化内涵, 又使语言表达形象、生动。中医中的术语比如“发热”heat effusion, “灼热”scorching heat, “逆治” adverse treatment, “命期”term of life, “六淫”six excesses, “流注”deep multiple abscess, “试水”early leakage of amniotic fluid, “恶阻”morning sickness等, 这是中医所特有的表述, 因此在翻译时要保留原来的语言形式。

“寿命无穷, 与天地终”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There is no end to human life,just like heaven and earth.”这句话就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我们都知道,生命是不可能没有穷尽的,但在古代,人们认为只要懂得养身之道,人就能够延长寿命,长命百岁。就像天和地一样长久。因此,古代医学家用对天和地的无边无际的认知来隐喻人的寿命的长久。

“上盛则梦飞, 下盛则梦堕”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When the organs of the upper body are vigorous can make one dream of flying up; when the organs of the lower body are vigorous can make one dream of falling down.”中医把人体从上到下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指上焦, 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肝、脾、胃;下焦则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盛”是过于旺盛, 有营养过剩、功能过强等意思。这句话就是说当人的上部“心、肺”接受的营养过盛、功能过强时, 人就会做飞起来的梦。如果是“肾、大肠、小肠、膀胱”特别是肾接受的营养过盛、功能过强时, 人就会做从高处往下坠落的梦。

我们可以把这个句子直接翻译出来, 既释明了意义, 又保存了原词的形式, 完整传递医学信息。

“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清阳”指在外的清净的阳气, “浊阴”指在内的污秽的阴气。这句话可以翻译为在外的清净的阳气在上窍排出, 在内的污秽的阴气在下窍排出。这里的“清和浊”、“上和下”在英语里都可以找到对应的词语, 英语国家的人也能够很好地理解这句话, 直译是最好的方式, 言简意赅。

“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个句子采用直译的方法,直接翻译了寒与热。并用“and”连接上下句, 符合英文表达习惯, 且简洁明快, 意蕴深远, 在形式和内容上重现了原文的美学特征, 使读者能获得相同的审美体验。

(三)概念转换法

概念转换法就是将原语言表达的概念转换成目标语言表达的概念, 是翻译的概念转换话过程, 是翻译过程中重要的一步。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概念转换法其实就是意译法。

“八正之虛邪, 而避之勿犯也”(《素问·八正神明论篇》)。这个句子将外来致病因素“虚邪”看作是导致疾病的原因,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 邪气入侵就会使得身体变得虚弱。这就好像点明战争是由敌方发动, 目的在于侵略我方领地。而我方为了抵御进攻, 就要进行防卫。这里的“八正”指的是八个时令, 而“虚邪”无非是指导致人体致病的各种因素, 在现代科学术语用pathogen来表达就行, 不必受限于原文进行硬译。

“余闻上古有真人者, 提挈天地, 把握阴阳, 呼吸精气, 独立守神, 肌肉若一, 故能寿敝天地, 无有终时, 此其道生”(《素问·上古天真论》)。 “上古”一词中的“上”即是暗喻时间久远,。而“High”一词在英语中, 很少用于形容时间。因此从文化差异看, 此处译为ancient times比较恰当。这更容易让读者明白时间的久远程度。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内经·五脏别论篇第十一》)。“海”本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汉语中体现的是胃的容纳功能,借用海纳百川的寓意,而隐喻直接移植到译文中去也未尝不可。“谷”和“水”在汉语中表现的是抽象意义的食物和水的意思,由于东西方饮食的差别,西方读者恐怕很难产生与中国人一样的认知。若将其翻译为“nutrients”,理解了“水谷”的隐喻意义进而翻译出其本意,舍弃直接翻译隐喻,但同样很准确地传递了原文的意义。对于“源”的翻译,采用意译的方式,表意就非常明确。

  “肺者, 相傅之官, 治节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篇》)。原文的意思是指肺像宰相一样辅佐君主, 因而主管一身之气并调节全身的活动。西方国家不存在把人体器官的功能比作官职的隐喻, 将其译为prime minister, 最大限度地将源语中的喻体转化为目的语中意义最接近的喻体,, 便于目的语读者领略源语文化中的修辞手法;既保留了源语文化的特色也不妨碍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效果, 较为忠实准确地传达了源语的文化内涵。

《黄帝内经》中有很多参照自然现象的概念如天、地、水、火、海、星、湿、燥、雾等形成的中医隐喻。受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各种医疗器件的缺乏, 古代医学家用自然界中熟悉的事物来展现人类不熟悉的事物, 惟妙惟肖地再现病因的特性, 为人类认知和治疗疾病创造出最高效却又最经济的表述方法。译者应注重隐喻现象, 体会原文中隐喻的含义, 根据翻译目的选择翻译方法。总之应该尊重原文, 尽量还原原文风格, 同时要注意还原过程中文化维度是否达到了真实的还原, 目的语读者是否有相同的概念联想。

 

三、结语

对中医典籍的翻译是中医典籍本身的需要。典籍,即是经典著作,是先人留给后辈的宝贵财富,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翻译作品可以看作是原作生命的延续,并且将他们译为外国文字,使得外国人懂的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医医理以及中国文化,也是对原作的发扬光大。 中医药是祖国传统文化灿烂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历史沉淀的重要结晶,历经历朝历代的不断实践和渐进发展,现今是世界上作为一个体系所能保留最完整的传统医学系统。在当前的情况下,要树立祖国中医的地位和影响不能动摇的信念,保护好中医药这个祖国传统优秀文化,不断挖掘,精心研究,使它在人类健康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当代社会,医学面临着两方面的严峻挑战。第一方面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人类疾病谱发生的重大变化。第二方面的挑战是医学模式面临的困境。当代人类健康和现代医学发展面临的这些严峻挑战,引发了人们对于中医药在当代地位和作用的重新认识和深入审视。中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积累。其优势在于具有整体论的生命科学理论、辨证论治的治疗方法和以“治未病”为指导的综合调理养生保健理论。中医药学的这些特点,使得它在当代生命科学前沿探索、应对当代面临的以非传染性慢性病等复杂疾病为主的健康挑战、实现医学模式的调整和转变等方面,将可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而中医典籍中传达出的思想要能被国际所理解并接受,便少不了对它的正确翻译。

当代生命科学的探索和发展在很多方面与中医药学有密切关系,人们可以从中医药中得到非常深刻的启示。例如,以中药黄连活性成分——小檗碱为探针,揭示了人体内一条新的血脂调控通路;温肾阳中药显示出促进干细胞增殖的作用,这些例子表明中医药可以在化学生物学、干细胞研究等生命科学前沿研究领域做出重要贡献。中医学的很多思想、理论和实践,实际上走在了当代科学的前面,历久而弥新。

翻译家们对中医典籍的翻译,将更有利于维护中医的医学地位,是文化传播中必不可少的过程。《黄帝内经》作为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代表中医学说的最高领域,具有独特的语言特征和表达方式,蕴含丰富的隐喻现象。对于其中隐喻性语言的翻译,选择合适的方法与途径,能使跨文化的认知活动得到很好理解,信息传递更加完善,从而在东西方医学交流的大趋势下,让更多人了解、理解中医知识,接受中医文化,巩固中医学说在医学中的地位。


文理学院课题组

陈勇:湖南文理学院教授

朱峰: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教授

雷国红:湖南文理学院讲师

白玲:湖南文理学院学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