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社科研究>科研课题>详细内容

中小学校地方性特色德育教育实施策略研究——以常德市为例

发布时间:2019-03-05 信息来源:社科联 浏览次数: 【字体: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中小学校开展特色德育教育提出新挑战,如何在新时期正确把握地方性特色德育教育切入点,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将简单介绍现阶段中小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实施特色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小学校;地方特色;德育教育;挑战;有效途径

前  言

2017年,教育发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该文件对开展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任务进行了明确,即构建方向正确以及内容丰富的德育工作体系,形成全程育人以及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在新时期,多元文化深度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地方性特色文化作为多元文化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最为密切,因此将地方性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教育极具现实价值。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在中小学阶段,开展德育工作的原则、目标以及内容进行了明确。《指南》指出,实现中小德育工作目标必须基于多个视角同时推进,比如德育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加强制度建设等。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工作具有高度复杂性,中小学校必须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特点,进行全局统筹与协调,才能提高德育教育水平。

一、现阶段中小学校开展地方性特色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与发展紧密联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目前中小学校的德育教育在培养学生方面暴露出弊端以及面临新的挑战。

(一)德育工作目标过度理想化,脱离当地实际情况。现阶段,中小学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其工作目标往往缺乏系统设定,抽象口号式的内容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素材,对当地历史人物的解读过于理想化,甚至有悖于历史事实,不仅导致学生知行脱离,还会引起中小学生的思维混乱,对身心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二)德育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弱化学生主体性。《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根本目标在于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能力。由此可见,德育必须突出学生主体性,逐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目前,教师开展德育教育并不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缺乏社会实践机会,教师对德育教育的认识较为浅显,并将德育教育等同于知识教育,未充分利用当地特色德育资源,不利于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三)互联网多元文化给德育工作提出新挑战。中小学时期是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辨识能力较差,因此容易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导致其认识出现偏差。互联网以及智能设备的普及,给中小学生拓展认知范围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给德育教育带来一定挑战。学生无法正确对待互联网文化,盲目模仿,追求新鲜刺激,过度沉溺于网络新事物,对身边事物缺乏关注,不利于建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方性特色德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地方性特色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价值

在新时期,多元文化深度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地方性特色文化作为多元文化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最为密切,因此将地方性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教育极具现实价值。

(一)有利于实现文化认同,传承地方性特色文化。文化是推动地区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的形成需要时间沉淀并与当地社会进行深度融合,才能形成具有特色的地方性德育资源。中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其进行德育教育有利于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地方性特色文化对中小学生的影响较为显著,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优秀地方文化的熏陶,使得其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形成与地域文化具有紧密联系,由此可见,中小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可度较高。在中小德育教育中充分挖掘地方性文化德育教育,符合中小小学的认知发展规律,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同,为传承地方性特色文化创造有利条件。

(二)有利于提升中小学生人文素养。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中小学德育教育提出新挑战,特别是智能设备的普及,中小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显著增强,不良思想通过社交平台严重影响中小学生的认知判断,甚至造成了价值观混乱。攀比之风、虚荣心、金钱至上等不良现象正在中小学校园蔓延,值得警惕。中小学德育工作核心在于立德树人,在地方性特色文化中,往往具有为人处世的思想内核,这也是开展德育工作的最佳切入口,通过中小学生较为熟知的本地资源,能够进一步增强对人文素养的理解,进而促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步认清不良思想的本质,主动建立心理防御机制,同时提升自身的文化涵养以及审美层次。

(三)有利于丰富中小学德育课程资源,提升德育教育质量。一直以来,中小学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但现阶段,德育课程形式较为单一,并且以宣讲、说教为主,注重理论教育,忽视将德育工作融入学生生活和学习当中,导致德育教育成效并不显著。因此,依托于地方性特色文化,有利于进一步丰富现有德育课程体系,将地域文化资源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通过情感培育以及习惯养成,引导学生形成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从而实现由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过渡,提升德育教育的整体质量。

三、地方性特色文化融入中小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德育教育的任务是将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涵盖了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因此,从内容上看,地方性特色的德育教育应该围绕这四个方面进行,从而使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达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

(一)挖掘地方性特色的农耕文化,融入中小学校德育教育。常德,以“鱼米之乡”闻名,稻谷年产量全省排名第一;棉花产量占湖南省总产量1/2;油菜籽产量在全省位居前列;农产品加工业为湖南省重点产业,农业的发达与常德人民吃苦耐劳、勤劳奋进的精神品质联系紧密。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发现了距今6500年前人类最早的稻田以及距今9000年前最早的人工栽培稻谷,追本溯源常德成为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农耕文化对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影响深远。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常德人民以农耕作为主要生活方式,形成了勤劳、坚韧、纯朴、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成为其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寄托。正是在这种朴实民风的影响下,培养了积极进取和勇于攀登的湖湘儿女。在中小学校德育教育中,利用常德地区农耕文化向学生传达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生观念,使学生更加能够潜移默化的提升自身道德修养。

(二)挖掘地方性特色的“善德”文化,融入中小学校德育教育。“常德德山山有德”。山有德,源于人有德。据史料记载,武陵人善卷,以德施教,教育百姓崇善尚德,使百姓启蒙昧,明礼仪,知廉耻。据《吕氏春秋·下贤》和《庄子·让王》记载,尧、禹称其为师,舜想要禅让天下于他,善卷不受,辞帝归隐德山。善卷怀德修身,德拨天下,成为中国道德文化的开源。从此,代表着善卷德行的“善德”文化在湖湘大地生根发芽,经受了几千年的历史传承,成为常德人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影响着常德人民为人处世的价值取向。2012年,“善卷传说”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常德市受善卷道德文化的深刻启发,把常德精神概括为“德行天下,和谐奋进”。以“善德”文化为代表的文化资源,将其融入中小学校德育教育课程体系之中,不仅可以陶冶学生情感,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还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

(三)挖掘地方性特色的生活风习,融入中小学校德育教育。常德古属楚地,逶迤秀美的山川风物和信鬼好祀的生活习惯哺育了楚民率真而不免文弱、潇洒而不乏坚韧的个性表现。梁代伍安贫著《武陵记》云:“人气和柔,多淳朴,少宦情,以黄老自乐,有虞夏遗风。”《明万历桃源县志》记载:“民性质朴,郊野事渔猎,嫁娶不亲迎,丧事用浮屠,疾病用鬼巫,少服药。艺不求工,商不致巧。士少宦情,不好词讼,素号易治。”民情世风熏育至今,常德人民的性格便形成了质朴谦让、不惜争斗的特点。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常德倚洞庭为畔,环山涉水,和谐的生活环境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成就了常德人舒缓、沉稳的性格,也正如陶渊明笔下武陵人与世无争、温良敦厚的真实写照。生活风习的内涵在人格思想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中小学校德育教育与常德的世风民俗相结合,吸收当地的精神品质,利用文化教育的感染力,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品德修养。

(四)挖掘地方性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小学校德育教育。常德不仅是一座历史古城,还是一座拥有革命光辉的红色文化之都。常德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即大量的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是常德从民族独立到人民解放重要历史阶段的产物。常德会战遗址、抗日英雄纪念碑、林伯渠故居、帅孟奇纪念馆,丁玲雕像、临澧县博物馆……一座座历史锻造的“红色符号”,诉说着百折不屈、砥砺前行的革命历程;从宋教仁、林修梅、蒋翊武等早期民主革命家,到林伯渠、帅孟奇、王尔琢、丁玲等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中,为常德人民乃至全国人民争取自由和平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些珍贵革命历史,充分展现出了革命先辈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敢于斗争的革命信念,是常德人民追求理想生活的精神支柱。深入挖掘常德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小学校德育教育,利用革命历史和先烈事迹的影响,有利于学生锻炼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的革命精神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民族精神。将具有常德独特的“红色文化”教育纳入中小学德育教育课程体系,组织开展“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的德育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思想修养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四、中小学校开展地方性特色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

地方文化富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对于人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主要方式,融入地方特色的中小学校德育教育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具有特殊意义。因此,如何有效地在中小学校实施地方性特色德育教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为德育营造良好的氛围。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一个有着良好的氛围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校园氛围的影响,能够受到感染。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学校的精神以及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对于学校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学校的文化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学生们每天都能够感受到的。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也是很重要的,校园文化不言不语,但是在学生随处可见的地方,能够在无形中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学校可以在教室墙上、楼梯间、教学楼以及其他醒目的地方张贴一些名人名言或值得学习任务以及榜样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感染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会将这些谨记在心,同时会受到榜样的影响。同时还可以在学校食堂的墙上张贴珍惜粮食以及节约用水提示语,提示学生们注意节约,不要浪费粮食。此外,还可以在学校的草坪上放置禁止踩踏的警示牌,这些都能够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德育教育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而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这样对学生产生影响。

(二)加强德育与各学科的联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德育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它与其他的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它与其他的学科的联系,并逐步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德育教育,并接受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融会贯通,将学到的良好的习惯和观念运用到各个学科中。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用教材中的“孔融让梨”以及“铁杵磨针”等这样的故事来启发在生活中要有毅力,并且要懂得谦让,对于这些中华传统美德,我们要去辩证的传承,并且为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感到自豪。而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则可以通过音乐传达的思想来启发学生,例如歌颂友情的歌曲,可以让学生懂得珍惜朋友,歌颂亲情的歌曲则能够让学生懂得感恩父母的付出。此外,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养成积极锻炼的好习惯。除此之外,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教学质量的保障有很重要的意义,学校可以把学生的德育情况记入档案,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学。

(三)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观念,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教学有这种重要的意义,能够让学生对于平时学到的德育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能够让正确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往的教学方式中,只是进行理论的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这不利于德育教育的进行。在现在的德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各式各样的德育实践活动来鼓励中小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将德育教育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例如,在建军节等有一定意义的节日,教师可以组织中小学生到纪念馆以及博物馆参观,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先烈的英勇事迹和不屈的精神。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为他们送去温暖,这能够让学生更懂得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此外,除了社会实践活动,教师的言行举止也对学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教师在平时要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学生们带来一个好的榜样。例如,教师养成了守时从不迟到的习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也会受到好的影响。教师要以身作则,首先自己做到了,才能够要求学生做到。因此,教师要树立起为人师表应该有的道德观念。例如认真备课、有责任感、说话算数等好的品质,为中小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结语

在新时期,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地方性特色文化作为重要的德育资源,对实现文化认同、提升人文素养具有积极影响,所以需要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创新德育教育方式;引入多媒体技术,丰富地方性文化资源展示形式以及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开展德育实践性教学,才能充分利用地方性特色文化资源,提高德育教学质量

在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价值进一步凸显,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教师必须积极进行引导,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才能进行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地方性特色德育教育依托具有地域色彩的德育素材,实现了德育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整合,有助于将德育教育生活化,通过情景化教学增强学生对德育价值的理解。因此需要通过提高教学素质,创新德育意识;以人为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利用互联网丰富德育教育方式和形式,只要这样才能提升地方性特色德育教育成效,实现以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文学.乡土文化在中小学德育中的价值意蕴[J].江苏教育研究,2014(22):47-50。

[2]杜尚荣.数字化时代中小学德育方法创新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16(02):95-98。

[3]许艳玲.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J].教学与管理,2017(05):10-12。

[4]李晓东.新时代中学德育课程的发展及其应对策略[J].中国德育,2018(04):26-30。

[5]范金冲.对当前学校德育教育的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6(38):24-25。

[6]王国志.浅谈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意义、内容和途径[J].教育革新,2016(03):25-26。

[7]李容.利用地方德育资源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探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05):13-14。

[8]蔡长发.谈地方德育资源与思想品德教学的整合[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07):23-24。

 

主持人黄杰,讲师。主要与人分别为傅新民,教授;唐婧,副教授;徐岚,讲师;李晗琦,讲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