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社科研究>科研课题>详细内容

从赵必振敢为人先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贡献出发探讨新时代研究赵必振的时代价值与路径

发布时间:2018-11-13 信息来源:社科联 浏览次数: 【字体:

从赵必振敢为人先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贡献出发探讨新时代研究赵必振的时代价值与路径

常德市社科联   李云峰   尹媛媛

赵必振一生著书立说不缀,仅1902、1903两年间翻译的日文版书籍就多达28部,其中《二十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社会主义广长舌》和《近世社会主义》三部社会主义著作对当时中国人的思想觉醒与启蒙产生了积极影响。本文从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两个方面探讨了赵必振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并结合实际,分析了赵必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历史价值

晚清时期,翻译作为新思想启蒙,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各种社会思潮的激荡中,马克思主义开启了中国近代思想新纪元,谁是最先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学术界展开了研究和讨论,根据大量的资料查阅和文献综述,本文对赵必振的社会主义译介活动发表几点看法。

1、赵必振的社会主义译介活动最具前瞻性。在五四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先驱者中,赵必振于 1902 年就投入了战斗。他的译作虽然晚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译文,但李提摩太毕竟不是中国人。梁启超 1902 年刊在《新民丛报》上的文章提到过马克思、社会主义等词汇,而且与赵必振的译作同时出现,而梁启超毕竟是只言片语。众所周知,在中国正确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热情地讴歌十月革命的李大钊,于 1918 年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sm 的胜利》,1919 年主编《新青年》杂志《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又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不过在时间上却晚于赵必振 16 年。因此我们说,赵必振是中国比较系统地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第一人!他的译介活动,最先使中国人认识了马克思主义,引起了知识界、思想界一部分人的关注和震动,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质性传播做了铺垫和准备。

2、赵必振的社会主义译介活动最具系统性。由赵必振翻译的《近世社会主义》于1903年2月在上海广智书店出版。全书分上、下册,共四编,约16万字。该书博采诸家之说,第一次向中国读者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卡尔·马克思的生平及其学说。此译著“为近世之最急要者,而发明社会主义真相之著作。”该书第一编《第一期之社会主义》,分五章。尖锐地批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是“井蛙之见”,无政府主义是“粗暴过激之议论。”第二编《第二期之社会主义》分四章,为全书的核心,介绍德意志社会主义。其第一章《卡尔·马克思及其主义》中,专题介绍了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的生平和思想。第三编《近时之社会主义》,指出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今则如仇”,社会民主主义与共产主义“大异其趣”。第四编《欧美诸国社会党之现状》,主要介绍法、德等国家社会党的历史。此书最后还附录《社会主义及其党与之重要诸件表》,为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提供了126件文稿。同时,还介绍了15篇重要参考书目,其中包括《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为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译著目录之一。赵必振的译著在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中最为详细、最为系统,当之无愧为马克思主义早期系统传入中国的第一人。

3、赵必振的社会主义译介活动最具开创性。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横行,政治腐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国家处于生死存亡之秋,人们的爱国热情日益高涨,寻求新知识、新思想、如饥似渴的想要破解中国难题。直到1903年,赵必振翻译的《近世社会主义》,在上海广智书局出版后,仿佛给在黑暗中前行的中国点燃了一束火把。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新的知识与观念大大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极大地启发和满足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求知欲望。《晚清首都国人译介的社会主义著作的翻译史考察》一书中说:“晚清时期赵必振所翻译的《近世社会主义》,向当时的中国引进了马克思主义术语,为马克思主义后来大规模实质性的传播起到了某种思想先导作用,为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朗旭在《辛亥革命前期社会主义理论及马克思学说在中国的传播》一文中说:“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学说等一系列进步西方哲学著作的翻译与传播,为近代中国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与舆论准备,成为近代中国的思想先导。”

二、时代价值

赵必振的精神孕育于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形成于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之中,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进入新时代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为重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赵必振的精神具有特殊的时代价值。

一是助力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马克思主义的要义是用世界的大革命运动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把他们的天下变成广大劳动者之共有的社会。这让在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先后失败后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赵必振心中豁然开朗,他在早期就深信马克思主义能够救中国,毅然决然地把它译介到了中国。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自从传入中国,就开启了它的中国化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革命文化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加强理论武装,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助力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赵必振在国家危亡之际,能挺身而出,投身自立军,抛洒热血。在寻求救国良方时,能坚定信仰,勇作译界苦行僧,开创近代思想新纪元。在热河从政期间能廉洁奉公,严于律已,身兼五长,而不名一文等等,赵必振一生都在践行实现人类幸福的崇高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由此我们可以从赵必振身上领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三是助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来源于人民并以人民为中心。要繁荣文艺创作,必须植根于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不断挖掘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时代英雄的精品力作。赵必振的一生,具有积极向上的时代特征。加强对赵必振的研究,挖掘红色文化基因,能为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丰富内容,积累财富,点燃文艺创作的热情。同时,将朴素的红色文化用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呈现出来,既能扎根广大群众,又能更好地服务和满足广大群众对文艺作品的需求,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注入新的血液。

四是助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对赵必振的研究,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保护和利用文化资源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的文化活动,对他的研究、创作、展示、传播等过程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相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是文化生命力的彰显,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除了物质生活,还必须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把加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作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以对赵必振的研究为契机,深入挖掘本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常德故事,积极作为,展现文化软实力,助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问题和不足

1、对赵必振研究的力度不大。从文献库中查阅,最早对赵必振进行研究的是田伏隆、唐代望1983年在《求索》中发表的《马克思学说早期译介者赵必振》,截至2018年10月在文献库“主题”一栏中输入“赵必振”,能找到的相关文献约15篇,直接介绍赵必振本人的11篇,相关书籍就更少了。从时间上看,1983年至2002年基本上出现了断层,2011年至2018年期间对赵必振的研究开始逐渐升温。据统计常德本土对赵必振研究的概况如下:常德市对赵必振的研究与宣传工作始于2011年,由鼎城区委、区政府牵头。2017年5月成立“赵必振研究会”,先后聘请了国内10多位高校知名教授、上级相关管理单位权威专家和20多位本土文史专家担任研究会顾问或学术委员。2018年与中南大学联合申报的研究课题“赵必振翻译日文版社会主义著作的搜集、整理与研究”,被列为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由鼎城区委党史办、鼎城区赵必振研究会组织专家编辑整理的《赵必振译文集》,入选国家《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文库》等等。常德近些年来披荆斩棘、积极作为对赵必振的研究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但是牵头组织研究的层级低、力量弱、影响小,且起步较晚,投入的财力人力少、成果不多,需要凝聚更高层次、更多力量,系统、深入的开展调研活动和学术研究,点燃掀起赵必振研究的熊熊烈火。

2、对赵必振的研究不够全面。目前关于赵必振的研究主要倾向于赵必振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肯定他是早期马克思主义入传入中国的第一人。同时也有一部分研究提及了赵必振的生平,但数量有限。唐代望(2003)指出孙中山最早主张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 但不是他最早在中国介绍马克思主义。湖南志士赵必振是最早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周星林(2011)认为赵必振虽不是第一个接触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人,但是,他在1902年8月敢于冲破封建王朝的文化禁区,在国内正式出版第一部揭露帝国主义本质、推介马克思主义的《二十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此举较梁启超发表关于马克思主义文章早2个月,较马君武早半年。次年,他又将《近世社会主义》介绍给国人,为中国人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最早的读本。因此,称赵必振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系统传播的“第一人”,一点也不为过。曾长秋(2017)进一步强调赵必振是在中国比较系统地翻译介绍社会主义著作的第一人!是中国翻译社会主义思想的先驱。魏驰(2018)年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就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史,赵必振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先驱,是推动思想解放的先行者。曾世平(2018)从赵必振早年、青年、中年、晚年四个时间维度详细介绍了赵必振的传奇一生,同时对他的译价活动做了高度的评价。

赵必振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做出的贡献是其人生的一大成就和亮点,也是赵必振情怀、担当与精魂的一个写照。但是我们还需要从多方面深入对赵必振的研究,从他的成长环境、革命历程、政治生涯、教育事业、国学研究、生平轶事以及时代价值等多方入手,让赵必振这一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研究内容更加充实,同时也让人们能更自觉、更全面、更深入地领会赵必振的精神,激励人们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之中。

3、对赵必振的宣传力度不大。赵必振是早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第一人,是红色文化的播种者,但除了学术界和相关研究单位有所了解,其他方面对赵必振的认知并不多,赵必振是哪里人,以及具体贡献等都比较模糊。世人对赵必振其人其事、他的精神、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知之甚少,基本上是尘封在历史之中。要打好“红色品牌”,传承红色基因,就应该利用各种方式加强对赵必振的历史贡献、革命精神及其研究加大宣传。让赵必振不仅能走进学术和研究领域,同时也能如一缕春风传入千家万户,浸润心田,被吸收,被转化、被激荡,传播出更多的正能量,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4、对赵必振研究的重视不够。常德这片热土蕴育了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赵必振,也先后涌现出了林伯渠、帅孟奇、丁玲、翦伯赞、王尔琢、颜昌硕、陈振亚等革命先辈,这些都是红色文化的摇篮,也是常德人的名片和骄傲。应以赵必振研究为契机,深入挖掘和研究常德本土的红色文化,打出“红色品牌”和“常德亮点”。但目前国内关于赵必振的研究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央、省委以及市委都没有这方面的研究计划,相关单位和研究力量比较分散,资源没能得到很好的整合,对赵必振的资料收集、学术研讨、宣传推介等工作还需加强。

四、建议

1、完善党的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为赵必振的研究和宣传工作领好头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对赵必振的研究摆在重要位置,及时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发挥各级党委在推动“深入赵必振研究,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作用。呼吁中央文献室和中国社科院,组织国内专家对赵必振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建议中央宣传部和省委宣传部将赵必振其人其事其精神纳入红色历史人物加以宣传。省党史办要组织省内专家系统挖掘、整理、研究赵必振。以对赵必振的研究为突破口,常德市要成立全市红色文化规划发展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和协调研究工作。市党史办和社科研究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作用,组织相关部门落实职能责任,同时加强对各类社会科学学术社团的指导和管理、广泛发动,积极整合,打造“红色品牌”,传出“常德声音”。

2、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赵必振的研究和宣传工作服好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促进文化交流,普及文化知识的重要支撑,为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创造条件。加强对赵必振的研究和宣传要明确党和政府的领导管理权责,发挥财政、规划、教育、科技、人力资源、城乡建设等部门的职能和协同作用,建立统一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在统筹推进文化资源挖掘与宣传工作的同时,为赵必振的研究与宣传工作服好务。落实有关赵必振研究或宣传工作的重大项目建设和资金支持。整合赵必振研究的各种资料和学术资源。统筹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公共文化资金、公共文化项目等为赵必振的理论研究工作服好务,为赵必振的文艺创作服好务,为赵必振的传播推介服好务,也为大众了解和学习赵必振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服好务,将"种"文化与"送"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让赵必振的研究与宣传"开花结果"。

3、促进产业融合,为赵必振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创活力

   创新是时代进步的动力,也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助推器。产业间的融合往往能为各方工作打通脉络,迸发出更多的活力和生命力。在研究和宣传赵必振精神的时候,可以引进大型专业旅游开发公司与赵必振研究部门联合,保护和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以“马克思主义早期传入中国的根源地”为主题,整合文化元素,创作旅游产品、打造旅游品牌。文艺界可以赵必振为题材,围绕基层民众"求乐、求美、求知、求技"的多样化文化需求,对赵必振的人物形象或事迹进行文艺创作,吸引成千上万基层民众自觉参与其中,在娱乐身心的同时,提升素质,传承文化。同时积极探索红色文化挖掘与传承的多样化途径,渗入到各个行业,为赵必振的研究与宣传注入新的活力。

4、完善“四位一体”教育,为传承赵必振精神蓄动力

完善“四位一体”教育,即从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出发,全面加强和完善对赵必振精神的学习和传承。居委会应发挥基层堡垒作用,在社区内开辟专栏,张贴红色文化人物的宣传海报,让赵必振精神走进千家万户,让群众对其精神获得认知。教育部门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将赵必振精神以不同的形式编入教材。针对中小学生,以通俗、生动的故事形式展现,让中小学生从小接受革命先辈的思想熏陶。针对大中专院校,可以组织编辑一本《早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背后的故事》,与马克思主义读本配套。让大学生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的同时,能了解更多马克思主义背后的故事,感受赵必振等革命先辈们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坚定信仰、勇于担当、披荆斩棘、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浓厚兴趣。同时充分发挥赵必振故居和赵必振纪念馆文化阵地的作用,对外展示和传颂赵必振。社科类社会组织和普及志愿者们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普及、教育活动,强化人们对赵必振精神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唐代望. 中国谁最早介绍马克思主义[J].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15( 3) .

[2]鲜明. 晚清首部国人译介的社会主义著作的翻译史考察[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

[3]田伏隆,唐代望.马克思学说早期译介者赵必振[J].求索,

1983,( 1) .

[4]鲜明. 晚清系统译介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一部译作[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20( 4)

[5]潘喜颜. 晚清时期赵秘振日书中译的贡献[J]. 史学月刊,2009,( 12)

[6]曾长秋. 赵必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J]. 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7,( 5) .

[7]周星林:《赵必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第一人》,《常德晚报》2011年7月15日。

[8]周星林:《谁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第一人》,《青年与社会》2011年第七期。

[9]曾世平.中国翻译社会主义专著第一人赵必振,《赵必振研究资料新编》,2018年5月

[10]魏驰. 浅析赵必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

[11]朗旭.《辛亥革命前期社会主义理论及马克思学说在中国的传播》[J].兰台世界 ,2015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