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社科研究>科研课题>详细内容

洞庭湖区传统年节民俗中的信仰民俗调查

发布时间:2018-03-23 信息来源:社科联 浏览次数: 【字体:

 摘要:民间信仰指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主要指向俗神信仰,并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其他地方神灵崇拜为核心。洞庭湖区传统年节中蕴藏着丰富的民间信仰。这类信仰以其鲜活的“多神、多鬼、多偶像崇拜”事象,展示民众的生存境域、生存理想和生活情趣,为湖区民间信仰的当代传承奠定了富足的精神空间。探究这些民间信仰传承的动因,源自民众的日常生活所需。

关键词:洞庭湖区年俗;信仰民俗;当代传承

 

民间信仰指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主要指向俗神信仰,并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其他地方神灵崇拜为核心。洞庭湖区传统年节蕴藏着丰富的民间信仰。据《荆楚岁时记》载,齐梁时期,该地就有异彩纷呈的年节民俗在传承,且以鲜活的民俗事象展示民众的生存境域、生存理想和生活情趣。而今,当我们爬梳资料、走访田野,仍能感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

一、谨慎吃喝的“渡关”饮食

民以食为天。饮食不仅维持民众的生理生命,同时还孕育若干文化现象,而在某关键时间点上的饮食行为礼俗,更传达了他们借祭祀祖宗的仪式来寄寓自身对生存境遇的焦虑和对理想生存环境的期盼。年节就是环洞庭湖区民众最重要的关键时间点。这种特殊的时间观起源于远古腊祭。《左传·僖公五年》载:“虞,不腊也。”杜注:“腊,岁终祭众神之名。”也就是岁末农事完成之后,为酬谢天地神灵的保佑而祭祀。“五谷皆熟,为有年也。”而甲骨文和金文记录的“年”字恰好展现出果子丰收、谷穗成熟的形象。可见,过年具有辞旧迎新与庆祝丰收双重内涵,是典型的“时空之外的时空”。

在这重要的时节点上,湖区民众精心安排具有“象征意义”的“饭局”来“渡关”。其“象征意义”通过所办的食品意蕴,吃饭时的许多讲究和饭后的诸多规矩来赋予。团年饭是全家人团圆时的聚餐。“寒露霜降水推沙,鱼奔深潭客奔家”,外出之人千里迢迢赶回家团圆。这时所吃的食品大多蕴藏着吉祥意蕴。粉蒸肉要趁热吃,寓赶上蒸蒸日上的财气;芋头、青菜应多吃,以求家中万事“遇头” (顺利)、“清清气气” (和睦团结),年轻健壮;猪寿(敬神的猪脑壳肉)须猛吃,吃得越多,沾神的福气越多。小孩矮而夹不着的,大人会帮着夹。小孩无法吃的,大人把它放在小孩子的碗里,让小孩象征性地舔一口。鱼为必备的一道菜,以寓年年有余。还有的地方则吃“过年萝卜”——猪脚炖萝卜。萝卜是“小人参” ,猪脚爪则称“抓钱爪” ,表示吃后将顺利通达,连年能抓钱,财运亨通。吃团年饭的规矩多。如长沙一带吃团年饭时敞开大门,欢迎来人同吃团圆饭。当地民众认为,过年添丁如添喜,得赶快请他入座;来者心领神会,高兴入座。主家最忌讳来人转身就走。常德地区则关着门悄悄地吃,不欢迎外人叫门。若有,也不会答应,否则一会惊走佑灵,二会招来“白虎” (当地有俗语云:“白虎当堂坐,没灾也有祸” ),三则招惹其他孤魂野鬼,这样将给家中带来不吉利。此时,万一有人连续叫门,门非开不可,主人只好强装笑脸开门,但来人应自觉上桌,不能推辞。

吃饭时间有规矩。有的选在早晨,有的选在中午或傍晚。湘潭金门、茶恩寺等地,吃了团年饭才天光,谓之吃“年光饭”。旧时穷人吃“年光饭” ,既团了年,又便于外出躲债,家贫吃得清淡,外人看不到不被讥笑。岳阳的团年饭吃得慢而久,以示来年的生活有嚼头。常德吃团年饭要边吃边天亮,象征前途光明。

饭吃完了有规矩。饭后,全体成员一齐下桌,吃得快的要等吃得慢些的,象征全家齐心协力;下桌前,每人喝杯凉开水,据说可百病消除。全家人静悄悄地吃,惟恐惊醒熟睡的祸患“年”。吃团年饭时,团年饭不能吃得太饱,要留有余地,“禄”有剩而“福”有余,不能学“叫化子,留不住隔夜饮食”。吃完饭后,桌子不收拾,地也不扫,让它们过年。喜爱耕牛和果树的农民在吃团年饭后,给耕牛喂鸡汤、鱼汁,用筷子将饭菜塞入树缝中给果树“喂年庚饭”。据说不结果子的树将会大受感动,来年硕果累累。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环洞庭湖区民众就是以上述规矩,谨慎而又巧妙地化解了紧箍在他们头脑中的“时季观念”:“整个冬季是自然界的休眠期,亦即死眠期,这时,天(阳)气上升,地(阴)气下潜,阴阳相隔,一切生命现象都已经停止。”的确,年终岁末的“团圆饭” ,是民众向一年生命“终结”的悄然“告别” ,此中弥漫着浓厚的“死亡”气息,但死亡中孕育着生机。“冬季既然是彻底死亡的时间,那就必然是由死亡向着新生的转换期… …整个冬季的节日就是一直在遵循着这种先死后生的循环坚定不移地运动着。”于是,民众以吃饭留“余”、“等天亮”等方式,谐音迎接新生命周期的到来。而渴求清吉如意的年节民俗意愿以及其人本气韵就在这“先死后生的循环坚定不移地运动”中渐次彰显。

二、诙谐淋漓的杂耍表演

“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我们休闲是为了更好地工作。”辛勤耕作的湖区民众从每年“腊八”节开始到新年元宵为止,是他们的“休闲”时间。此间,他们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来安排、参与、享受诙谐的杂耍民俗,从而让自身的演技得到充分展演、所呼唤的伦理正义感得以淋漓宣泄。这些狂欢演技,最初源于初民的娱神仪式,而今已脱落为民间娱神、实则娱己的休闲方式,典型者如打三棒鼓、打道情、耍狮、唱土地戏等等。

(一)打三棒鼓贺新春,体贴入微达民心。民间艺人常两三人组合,一个打锣,一个打鼓,出外走亲访友,恪守江湖规矩。这些规矩包括进门时、敲打时以及出门时的规矩。三棒鼓,相传为乞丐所用,不能正对堂门,只能斜放大门两侧。上午放东边,下午放西边。方位放好后,打鼓者两手各握一根金银棍。击鼓叩三下,再击鼓边一下,然后唱贺春辞。

唱一段后,打锣者右手握小木棍,敲左手提的锣面三下,用右手的小拇指、食指、中指同时摸一下,再唱和一段,如此反复。唱辞多即景生情“见子打子”。艺人演唱完毕出门时,主家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和艺人说唱技术给粑粑。有时,也有雇请艺人来专门演唱整部唱本。现流传的唱本有《茶儿歌》、《娘教女》、《梁祝》等。典型者如七言三句的《茶儿歌》。其歌词梗概为:一个穷光棍准备三月十五上山采茶做生意,临行前给他的“姐儿” (情人)辞行,“姐儿”如何招待他、劝慰、叮嘱他。唱词集中演唱“姐儿”对他的劝勉和临行前的“床头悄悄话”。首先以借做生意的“流水钱”与栽田的攒钱比较:“做什么生意买什么茶,生意买卖眼前花。大风吹不倒牛尾巴。”“隔壁有个张老三,每日朝朝茶山去。攒的银钱在哪里?”“隔壁有个张老八,每日朝朝挖泥巴。攒的银钱八百八。”“隔壁有个张老九,每日朝朝茶山走。襟挂襟来纽挂纽。”从而劝留他:“劝起哥哥你栽田,天是农夫刮金板。半年勤苦半年忙。”之后,则以如下画面相劝:“姐儿劝我来栽田,家中牛儿无半边。人家的牛儿要租钱。”“劝起哥哥要栽田,没得牛儿我家牵。哪个问你要租钱。”可“郎”决定还是要去,于是,进入唱词的另一“兴奋点”——临行前的温柔绻语和“床头悄悄话”。前者如“十杯酒” ,后者如“五更调”:“一更里,对郎说,出门男儿要真着。向好别人难比我。”“二更里,郎记下,出门男儿少贪花。莫把银钱抛撒哒。”“四更里,姐儿动身就要哭。手扯衣袖揩眼水。”可真正到了五更的时候,“姐儿”给“郎”打点行装。如“清早起来发财去,宝香装在香炉里。保护哥哥发财去”。此等话语,体贴入微,让当时的各位穷单身汉如食甘饴,乐听不疲。

(二)打道情竞技艺,恭贺主家五谷丰。艺人常只身打道情闯江湖。相传其板是鲁班仙师所赐,筒为鲁班仙师所修,再加上祖师爷是何仙姑,凭此关系,他们能自由地串门走户,登堂入室,用如此七言句式来开腔:“一步走来两步走,三步四步上阶走。五步六步进户门,七步八步拜新春。没的礼物送人情,就给贵府唱风筝。”有的则选择如下起板:“道情捡板报胸怀,热热闹闹进户来。没有酒来没有肉,四两红糖也没带。空脚两手府中来,又请主东把年拜。两只肩膀把嘴抬,余下只把道情带。”然后就恭贺主家:“喂的猪儿千把斤,鹅鸭一喂群打群。喂的鸡儿象草灯,每每天天把蛋生。每天生蛋几大盆,你全家捡都捡不赢。”等等。民间以为,打道情的身份比打三棒鼓的高些,为此,二人若相会于同一主家,就会主动搭“擂台” ,一较高低。此时,打道情的为了取胜,往往演唱整本的道情词来显示自己的“真才实学”。该词从道具由来问起:“讲我抱起这根竹,何人砍来何人修?哪个制的渔鼓筒,谁个赐的护心油?哪个制的一道箍,哪个扎的滚筒布?哪个又把伢子做,哪个又赐太极头?筷子又是哪个助?说跟由来讲根由。”然后,从天上玉皇生日说起,一一历数其由来,之后,便开始抱着渔鼓筒,时而串堂屋、入厨房、进客房,摆足打道情身份的优势:“南京去了北京走,北京转了南京游,五湖四海遍地走,金殿上口照样游。陪的娘娘喝了酒,哪怕万岁幺丫头。”转悠一圈之后,回到“擂台” ,即兴编作唱词。不过,打三棒鼓的会主动发球,演唱闯荡江湖人都能演唱的《梁祝》和盘歌,之后双方各自亮出“家传”秘诀,如《茶儿歌》。两人若还不分上下,则交换道具反串。这类“擂台赛” ,是年节民众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听者酣畅,唱着淋漓,共同把春节“文艺”狂欢推向高潮。

(三)耍狮子闯阵口,主客融融贺清吉。大年初一,老艺人率领训练有素的耍狮队伍,给民众驱邪贺新春。此队伍由近二十余人组成,有舞狮子、吹打乐器的、擎旗的、拿锋利的刀、耙头、剑、叉等武器的,还有专门“赞狮子”的等等。当队伍来到主家屋前的晒谷坪时,主家立即开大门,放鞭炮迎接。舞狮的举手顶起狮皮,从东面进门拜香火——狮子面对神龛“起掌” (直立),领头的艺人唱《贺香火》词。香火,即堂屋神龛下张贴的“天地君亲师位”几个字。

《贺香火》以七言句式,依照张贴字的顺序演唱。如演唱“天”字:“天子写来两把刀,凡间只有天为高。三十三天玉皇管,王母娘娘设蹯桃。”而狮子则在地下打三个滚,之后表演这些字的书写,“赞狮子”的则做四言八句来赞狮子的表演神威。如“爷爷看了狮子灯,牙齿脱了又发生”;“嫂子看了狮子灯,早生贵子跳龙门”;“姑娘看了狮子灯,挑花绣朵更聪明”;等等,便开始转身“玩四方”。此时,队伍成员各司其职,默契配合,共演人狮相斗:音乐节奏急促,狮子腾空闪跃,猛扑急袭擎旗者,擎旗者奋挥刀剑等利器,刺砍挑劈,力斗孽狮,逼狮惧服后,音乐节奏缓和,狮子趴爬滚衔,故作娇态。擎旗的拨搂搔拍,狮子偎伴在擎旗者身边。

内行的主家会对狮子摆阵口迎接。这里常设的进门阵口有“猛虎跳杆”、“恶狗拦门”。“猛虎跳杆”即大门口横叠两条高板凳(共高约1米),狮子要跳过去,不能拌倒凳子。“恶狗拦门”就是一条长约80公分的高板凳直放于大门口,屋内的凳沿下放一床蓑衣、一个地扫帚。狮子要跃过地扫帚,不能惊动“恶狗”。此后,还有许多“阵口”等着狮子去破,如“青狮下井”、“猪娘喊窝” (发情)、“白马悬蹄”、“青狮白象”、“白马连啸”、“飞蛾趴壁”、“二龙戏珠”、“猛虎下山”、“王大娘打铁”、“青狮捧球”等。

(四)唱土地戏敬厚土,整肃民间人伦。新年期间,民间艺人常成双成对地面带“脸壳”面具,分别装扮成土地公公、土地婆婆,到民众家里唱土地戏。他们以丰富多彩的歌唱内容和诙谐幽默的表演艺术,以恢谐风趣的语言,男女对唱、调侃的方式,来演唱二人的恩爱:“ (女)站立阳关把话排,尊神爷爷听开怀。(男)三妈有话说出来,说得不好我不怪;(女)自从老儿你出外,不到奴家此亭来;(男)我到外面把军排,不能回家看恩爱。(女)你一出也三五载,把奴丢到圈日外。 (男)外面扯到难拖台,不能陪我女情差。 (女)你一出世不回来,丢奴长亭吃长斋。(男)我到外面做买卖,没时陪我三乖乖… … 。”他们就在这插诨打科的戏谑声中,让听众悟出他们夫妻的恩爱和感情的真挚。有时为逗乐大家,这两个人则以当地流传的扒灰故事作为内容,而对乱伦大加调笑:“老婆子你说怪不怪,而今的媳妇把公公拐。拐得进去扯不出,公公吓得只想哭。侧耳随声过去听,鸡儿恋着媳妇坑。大声就把伙计呼,齐动手来捉奸夫,赤身裸体外面放,可耻二人好风光。共同看来共同指,看出二人丑不丑得死。…… ”有时还演唱《颠倒歌》来助兴:“太阳落土往下梭,听我唱歌颠倒歌。枫树颠上鱼扳子,急水滩上鸟做窝。栏里马儿长了角,风吹岩头滚上坡。半夜三更人咬狗,鸡公拖野猫走。一夜赶到屋里头,遇到稻草吃水牛。”

崇敬土地,常德有多种名目的土地神。据走访,旧有“铁元帅土地”。该土地的原型为元朝一色目人士兵。相传当时为防止汉人反抗,每十五户才准许拥有一把菜刀,并且由元兵保管;元兵对新婚女子有初夜权。这位色目人兵士力破此弊,居民感激,奉为神。每岁农历八月十五日,常德城区居民备牲醴到上南门城门之外城壁前祭祀“铁元帅土地”,并挂红。石门县崇敬的土地菩萨有十种之多,有专司传令的天门土地,专门传引亡灵的城隍土地,专司家宅安宁的当坊土地,专管五谷丰歉的青苗土地,管理山妖魔怪、狼虫虎豹的山神土地,专管炭窑、瓦窑、砖窑、煤窑的窑神土地,专管交通旅游的道路土地(俗名拖柴土地,路上经过其地,必拾柴一枝,掷于神座前,故名),管理桥梁渡口安全的桥梁土地,专司治病消灾、驱邪降魔的华山土地,负责祖坟祖灵安宁的坟山土地。

三、虔诚心感的敬神祭祖

洞庭湖区地属楚国。“楚信巫鬼,重淫祀。 “荆楚之俗尚鬼,自古而然。”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深受巫风影响的湖区民众,在神秘的信仰空间“世世代代传承着‘万物有灵’、‘万灵有神’的信仰观念,传播着形形色色对万种神灵无限崇拜的行为方式,直至今日。”而传统年关则是民间信仰全息展演的非常时刻。此时,湖区民众以“祭神如神在”的虔诚,来迎祭各路神灵,“净化”自己的生活空间和心理空间,求吉纳福,不仅催生、更新洞庭湖民众的节日民俗体系,而且还暗中汇聚洞庭湖民众参加各种民间寺庙的祭神、祈福组织。这些内在结构最终指向洞庭湖民众的忧患意识、厚生意识、人本意识。

(一)迎财神。每年腊月初,民众敞开大门迎财神。财神由孩子童挨家挨户地送。送时,高唱“一送喜,二送财,三送桃园三结拜,四送四季广招财,五送神仙铁拐李,六送姜女把衣晒,七送七仙女下凡来,八送八仙来过海,九送一块状元牌,十送加官进门来,内添人口外添财” ,然后喊,“老板,恭禧发财!”“老板,财神来了!”满怀笑脸的老板赶紧出来,到门口回话:“好,好,我们家请一张” ,然后,双手迎财神,贴在大门上,同时要家人拿些“打发钱”。若不想购买,则以“已有了”回绝,而不直接说“不要” ,更忌讳将财神撵走。财神迎进来后,大年初一,户户以特有的方式接财神。这天清晨,男人早起,到外面转一圈,捡几根干柴带回家。进门前,要让财神看见。初五,街坊作主和商贩在家祭拜财神。

(二)祭灶神。祭灶习俗,《荆楚岁时记》有载:“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只是祭祀的时间由腊日变成腊月二十四,且重视的程度也远甚当时。因为这里的民众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进而改造自身的过程中,发现火与他们生活之关系非常密切。火与灶不分家。祭灶,表现了民众对火的崇拜心理,折射了他们对灶神“熟食养民之恩”的感激之情。而灶神角色的世俗化又强化了民众对他的崇信。相传灶王是玉皇大帝派到凡间视察民众善恶的神灵,在这天晚上灶王受命上天奏言主家的一年。为取悦灶神,主家将灶头抹得干干净净,贴上新画像和“上天呈善事,下地降吉祥”的对联及“一家主宰”的横批。祭灶的具体情形,宋人范成大在《祭灶词》中已有详细的描述。此后,家庭主妇每天晚上都要把锅洗刷得干干净净,把厨房收拾得井井有条,之后在锅里燃放一盏清油灯来祭祀灶神,直到正月十五。

(三)敬土地。对土地神的敬奉,脱落于初民的祭祀“社”神。《礼记·郊祀记》云:“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是以尊天而亲地也。”《白虎通义》专门解释:“地载万物者,释地所以得神之由也。”而今,民众仍“以血祭” (《周礼·大宗伯》 )土地神。可土地神,有坐堂土地、山神土地、拖柴土地、菜园土地、江湖土地五兄弟,一般敬奉坐堂土地。“杀七不杀八” ,在腊月二十七杀鸡敬奉的就是他。敬时,把鸡血涂在土地庙的墙边,有的还拔几根带血的颈毛沾在墙上。相传他能代人看鸡、消灾。这诚如民间艺人在大年初一给他拜早年时所唱的歌词:“正月里,正月正,土地公公显圣灵。保佑风调又雨顺,保佑五谷齐风登。二月里,二月二,土地公公过生日。我把猪头供给你,你为小民消厄灾。”腊月二十八(月大二十九)的清晨,民众用洁净的提篮提着剖好的公鸡、鲤鱼和洁净的猪头肉来敬奉。腊月三十,正月初一、初二、初三、初六、初九、十五,也须先给他“送亮”。送时,念着“土地公公,我来给您拜年了!”转身回去,口里则向土地辞行:“土地公公,您好好休息,我先走了。”对其他土地,则于腊月三十晚“送亮”以敬奉。

(四)敬祭祖宗。民众充分利用年节来祭祀祖先。祭祖气氛最浓重的是吃团圆饭,只是祭祀时间因地不同。有的在团圆饭还没有做熟之前,就将鱼、公鸡和煮熟的猪肉(这三者都是用来做团圆饭的主菜)放在神龛前,由家长主持。其中鸡公必须是整只;猪肉,用猪头和衔在猪嘴里的猪尾巴祭祀,有头有尾,象征整猪。祭祀时焚香化纸,燃放鞭炮。而有的是在饭做熟后以“叫饭”的形式举行,还有的干脆到祖坟,烧纸焚香并以酒、菜祭祀来给他们“封岁”。除用饭菜祭外,就是给祖坟“送亮”。他们给土地送完亮,立即点燃祖宗坟前的清油灯,以“亮碑脚” ,为让他们安心守“家” ,跟后人共度春节。大年初一,民众自发给祖宗送亮。他们以为,初一“年”的邪气最大,来势最猛,但最惧怕灯与火,故采用焚香、烧纸、放鞭炮、送亮等形式来除驱。初二、初三、初九和十五亦同。初三后“年”被收走,此后的送亮,是为了让祖灵们安度良宵。

(五)送穷神、瘟神。民众的内心深处,渴望与贫穷、厄运彻底绝缘,并且想尽千方百计试图与之绝缘。这里的节俗歌如此唱到:“二十四,扫堂尘。”“二十八,洗邋遢。”他们以为,昔日的灰尘、邋遢、黑暗似乎是贫穷与厄运的藏身地,为此,这两日,“不论大小人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 (《梦粱录》 )。“三十夜的火,十五夜的灯。”除夕之夜,民众让自家的小孩“庭燎” ,即手持火把,照亮自家各个角落,以驱走黑暗,预示来年“钱”途光明。大年初一至初四,将自家打扫的灰尘,从下堂屋往上堂屋方向扫,齐堆在某个角落里,待初五天蒙蒙亮,赶紧把堆积的灰尘扫除去,谓之“送穷神”。正月十五晚,民众出油灯送瘟神。是时,同住一湾的人家为一边,另一湾为对立边。此活动在为祖灵送亮半个时辰后开始。由小男孩握一把点燃的油香,从自家牛栏出起,每一二尺插一支,看谁插得快,油香燃得时间长。一边出,另一边则相竞赛。哪一边只要首先插到牛饮水处,便谑骂对方“对方不出灯,牛死马发瘟。”

(六)守禁忌。受“慎始”“求吉”观念的支配,民众虔诚、警肃,深怕做错了事、讲错了话而犯禁,影响全年的人丁兴旺和家境祥和。吃团年饭,忌讳猫、狗撞门,谨防招惹白虎上门。腊月三十,女人忌讳动针线活,忌讳洗澡,因为菩萨是女儿身,洗后命苦。“三十夜的火” ,忌讳烧樟木,因樟木是神木;忌讳烧杉树蔸,恐杀子断后;也忌讳烧桐子树与棕树,因这里“层后不栽桐,屋前不栽棕” ,担心童子夭折或后人五官不齐。大年初一是新年的开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处于此等考虑,这天禁忌最多。如忌讳讲死、伤、病、痛、祸、鬼、穷、背时等不吉利字眼;忌讳恶语伤人和打骂小孩;忌讳打针吃药;忌讳火种熄灭;忌讳借钱讨债;忌讳哭泣怄气;忌讳动土运粪等等;出外拜年,忌讳刚出门就走下坡路或转身。初一至初三,忌讳煮饭,以防伤害米神;忌讳朝屋外泼水,防止财气外泄。

四、结语

纵观洞庭湖区传统节俗中的民间信仰,就其展演形态而言,可分为生活惯制型、艺能活动型、巫术禁忌型。其中生活惯制型指淡化的民间信仰在融入传统的生育寿诞、婚丧嫁娶、起居饮食中所形成的生活习惯;艺能活动型则指在民俗祭典与仪式中伴有的、具有萌芽状态的表演活动,如舞龙、舞狮。就其信奉对象而言,可用“多神、多鬼、多偶像崇拜”来概述。此中既有俗神、祖神,也有人神。俗神指与民众的风俗习惯、世俗生活追求相联系的诸多神灵;祖神为民众在家中立牌位的或者供奉在祠堂中的已故祖宗英灵;人神就是将对英雄、善士以及行业开创者等历史人物、地方人物予以神化后的敬奉对象。这些信奉对象的来源庞杂,既有原始宗教万物有灵的基本理念,又吸纳了各种宗教思想、观念和祭祀形式。如《直隶澧州志》之《舆地志三》(山、川)中,记载了本地神灵孟姜女、神龟、雷公、白龙、紫金神、观音菩萨、本地神七姑、本地神阳适神等等;《洞庭山志》之《风俗志》详细记述着岳阳在不同节日、不同山岭的民众祭祀对象,《庙祀》则展示了洞庭本地特有的祭祀对象,如洞庭君、湘妃、禹王等,《捃摭》采录了本地著名的仙、释、神等。

洞庭湖区年俗的本土神灵颇多,这些神灵产生于民众的日常生活所需。如流传于津市市嘉山片区的孟姜女,据顾颉刚先生、钟敬文先生等考证,为洞庭湖区所特有的本土神灵,她融入了洞庭湖流域所特有的“望夫”神话因子和屈原《九歌》中的“少司命”佑人传统;流传于沅江流域常德片区的杨泗将军,则由洞庭水神“在地化”而来;小龙女的夫君柳毅,出钱塘江而入洞庭湖,化合了江浙与湖湘的文化因子,钟情、正直,让人生羡;等等。这些本土化的神灵,往往与本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民众对这些本土神灵的信仰,本身就产生于民众的日常生活所需,是民众的日常生活需要才构想了这批神灵。如石门逢年过节多祭祀的黑神兜兜,是为本地养猪的保佑神;安乡大鲸港一带的老渔翁,则为本地识别沅江涨水的里手人;桃源九溪一带的莲花寺,原以为是观音菩萨,走访后才知道是当地迁徙而入的几大家族所供奉的圣洁物。

而今,我们穿梭于洞庭湖区年俗所纷呈的民间信仰发现,它们往往是以生活需求为动力、以祈福消灾为宗旨、以互惠互利为原则而进行的平等交易。它过去弥散于传统世界图景的真实呈现,当今成为生活中挑战和经验的象征表达;对巫术的热情有所减弱,而情感寄托、价值探寻、道德培养的需求正在增加;族群认同功能增加,民族凝聚力得以强化,提升地方的文化软实力;娱神的成分渐隐,寓教于乐的娱人、审美育人功能得以凸显。故此,我们今天才得以能以点带面,实践调查,理性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可为国家对民间信仰的管理提供政策的依据;在分析具体问题时,以分析重点案例为突破口,写出既有理论深度又具有可操作性的论文,可为本地民俗学者从事本专业研究提供写作范本。

课题主持人:李云安民俗学博士

课题组成员:梁颂成 教授;漆凌云 博士、副教授

 

(编辑:雷春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