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社科研究>理论研讨>详细内容

常德沅水石柜和它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1-07-14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 【字体:

石柜又称矶头、鸡嘴坝、马头或垛堆,它是保护堤岸不受江水侵害的重要设施。在古代,常德沅水堤岸建有许多石柜,迄今仍起到保护堤岸的作用。它是常德民众根据历代防汛经验用智慧创造出来的结晶。

抗洪功能和它的景致

石柜是三面环水,一面连接堤岸的建筑物。为了阻挡水势,它用坚固的岩石砌筑成有菱有角的柜台型,在堤岸边显得格外蔚为壮观。在古代,它与文峰塔成为常德的一大风光,宋代杨川在《游武陵》诗中描写常德风光带时,赞誉了这些石柜和它的作用:

武陵控扼五溪遥,路入京城万国朝。

石柜雄排抗水势,浮图高耸接云霄。

说刭石柜,不能不提到沅水。沅水又名沅江,它自河洑蜿蜒向东,呈凸形流过常德城时,其水势大大增强了对北岸的冲击力度,倘若不修建这些石柜,那么“波激则势益横,洲逼则流弥迅,既横且迅,城势难支矣。”于是古人在沅水几个要冲之处修建了阻水的石柜。这些石柜建成后,当洪水来临时,犹如一个个坚守在河堤上的卫士。能有效阻裆洪水的猛烈攻势,减轻急流对堤岸的冲刷。所以从五代后唐的同光三年(923)开始,在沅水靠北的堤岸边,自西向东先后修建了落路口石柜、花猫堤石柜、杨泗庙石柜、笔架城石柜、上南门石柜、沙湾石柜、盐关共七座石柜。这些石柜虽然建造的年代不同,但都能抗御水势。它们都留传有各自的故事传奇,而且都是尚在的尊贵历史文物。

落路口石柜

落路口石柜,据清嘉庆《常德府志》记载:“乾隆五十四年(1789)总督毕沅请建。次年在落路口下脚砌石十层,道光戊申年(1848)开工,至咸丰庚申年(1861)六月而竣工。旧石十层,新累二十六层,高三丈二尺,纵二十丈,横三十六丈,石栏三十六条,石柜上建先贤祠,共耗银一万二千八百四十二两。”

当年落路口石柜上有只卧身抬头的铁水牛,它虎背熊腰、气宇轩昂、昂首朝天、仰望天上。传说这头神奇的铁牛非常管事,沅水只要有河怪出现,它就会冲入水中将它驱赶。即使沅水再大的洪水泛滥,它都能保护常德城安然无恙,尤其是落路口河堤这段。

落路口石柜是城区最西部的石柜。相传安放铁牛的那天,河面上空正好升起一轮皎洁的月亮把落路口石柜照得雪亮。这时铁牛正好仰望着明月,人们不禁奔走相告:“西牛望月啰!西牛望月啰!”于是这只铁牛就有了“西牛望月”的雅号。

花猫堤石柜

花猫堤石柜位于旧城区原大西门外一里许。始建年月无考。据清嘉庆《常德府志》记载:“康熙七年(1669)知府胡向华、卫守备张靖监修。乾隆五十四年(1789),湖广总督毕沅、巡抚浦霖请帑重修。乾隆五十六年(1791)知县阎重鉴又拓旧柜数丈,鼎建大石柜,上建龙王庙。”

说到花猫堤的堤名,传说明代嘉靖年间,这段河堤下有只灵异的花猫。在洪水来临时。这只花猫深夜发现堤下出现管涌,在紧急关头,它爬到主人的床上“喵喵”地叫,还用爪子抓主人的头发。主人醒来后它又跑到邻居家里“喵喵”地叫,同样用爪子抓他们的头发。于是全村的人都被它叫醒了,很快出来抢险控制了管涌。

然而凶猛的水势终于冲溃了堤。全村的百姓却早已转移到安全地带,从此以后,人们再也见不到这只花猫的踪影。人们为了纪念它,这段河堤被取名花猫堤。被洪水冲刷形成的大水坑取名龙坑,明嘉靖《常德府志》作了如下的记载:“龙坑  清平门外。”它就是现在的屈原公园东部园区。

说到这座龙王庙,传说这位龙王是统领沅水的水族之神。龙王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龙王生日这天,方圆百里的人都会赶到龙王庙祈福,祈盼龙王保佑沅水风平浪静。他们还用舞龙的方式祈求平安和丰收。

杨泗庙石柜

杨泗庙石柜又名上石柜,建在渔父阁西百步许的花猫堤上。当年石柜上面建有潮音阁和寓贤阁。清嘉庆《常德府志》记载了这二阁和这座石柜的建筑历史:“上石柜在府城外西南百步,”,“潮音阁  一名观音阁,一名二圣寺,在清平门外。唐同光间,副将沈如常叠砌石柜,上供观音像,以镇水势……后正德间,王守仁迕逆瑾谪龙场,往来旅寓,皆居阁中。士人慕之,更建寓贤阁。”至于何时建成杨泗庙,方志上无考。但它应该建于清嘉庆年以后。

关于杨泗将军,《湖南省民俗志》有记载:“船只要开航,必祀神祗。湖南内河一般均敬奉杨泗将军,下湖入江敬奉洞庭王爷。二神的说法现已比较模糊,有的认为洞庭王爷是柳毅,杨泗将军是南宋的杨幺,有人已把二者混淆。”

每年农历六月六日是杨泗将军的诞辰,常德沅水上的弄水人会将杨泗将军的神像从庙里抬上街游行,沿街的民众夹道迎送。他们燃放鞭炮、焚香、顶礼膜拜,祈求杨泗将军保佑平安。回到庙里后,还会举行盛大的迎接仪式,仪式后大家开怀痛饮。

笔架城石柜

笔架城石柜位于常德府学前(今育英小学后面),始建于元延祐六年(1319),由常德路监哈珊监筑。后经过多次加修,解放后也作了加固。

清嘉庆《常德府志》中有一段关于笔架城石柜的记载,指明该石柜是元代哈珊所建,但这座石柜不是建在笔架城正下方的圆弧形城垣。而是建在笔架城以东约50米处,这座有菱有角的建筑,才是真正的柜台型石柜。

笔架城与笔架城石柜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建筑,互不关联,不能混为一谈。关于笔架城石柜,清嘉庆《常德府志》记载:“笔架城石柜,府学前。元常德路监(常德路总管)哈珊筑。高二丈。乾隆三十一年,大水坏笔架城,知县王永芳请帑重修(石柜)。加高、厚各数丈。”由此可知,“哈珊筑”与“王永芳请帑重修”指的是笔架城石柜,而不是笔架城。至于笔架城何时所建,方志上无考。

说到笔架城,常德有个民间传说,说的是明朝末年有位杨阁老,告老返乡后为了向皇帝邀功请赏,他向皇帝报告自己为家乡父老做了“城加三尺、桥修七里、街修半边”的三件好事。其实所谓“城加三尺”就是将府学前的城垛加高了三尺,即现在的五个城垛。所谓“桥修七里”,只是有座桥距城内的府衙恰好有七里路距离,即现在的七里桥。所谓“街修半边”,就是在城区东部的堤上有条街,这条街只有半边修建了房屋而已。所以如今七里桥的桥廊上悬挂有一幅对联:“七里桥桥非七里,半边街街是半边。”。      

上南门石柜

上南门石柜,建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长15米、宽15 米、高5米。说到这座石柜,人们习惯把它与杨泗庙石柜、笔架城石柜都称为“上石柜”。

据一位98岁老太太回忆,旧时她在上南门石柜上开了一家露天茶馆,上面栽有一棵树为茶客遮荫纳凉,这棵大树至今尚在。那时前来喝茶的人,都是河街码头头人顾来的“望风”,茶客们只要看到上游有船开来,就能很快判断出这是哪个地方发来装什么货的船,应该在哪个指定的码头停靠装卸货物,并立即通知该码头的头人早早作好准备,这是由于旧时的码头,被不同的把头霸占,他们只能在指定的码头装卸指定的货物。

上南门石柜旁边,当年有座很有名气的高楼叫“南熏楼”。清嘉庆《常德府志》记载:“南熏楼  明洪武七年(1374)咏归亭圮,常德卫指挥孙德修复城池,乃于石柜建楼,以辅其缺。监察御史黄义书“南熏楼”额。永乐十五年(1417)知府应履平重葺。八窗玲珑,雨烟晴翠,为登眺佳景。”由此看来,早在明朝洪武年间,小河街的上南门石柜旁边,就建有一座供民众观光娱乐的“南熏楼”。因它“八窗玲珑,雨烟晴翠,为登眺佳景”,故被称为“鸳鸯走马楼”。如今在穿紫河大小河街上,重建了这座鸳鸯走马楼。

沙湾石柜

沙湾石柜又称下石柜、积石霸。它也是“后唐副将沈如常所筑。垒石江滨,修砌坚固,捍御水势,保障城隍,至今赖之。”

沙湾石柜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知府李大隆、知县杨鹏翱督促绅士、商民捐赀加修一丈七尺,更名积石坝。合计长50米,宽25米,高8.3米,如今在它上面建有巍巍的常德抗洪纪念牌。

一位明末清初在常德广德医院(现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的美国籍巴天民,他女儿巴玉华Phyllis BannanWoodworth女士,在她的《家在常德》回忆录封面上,印有一张当年的积石霸照片,这张照片中的积石霸与现在的沙湾石柜吻合。沙湾石柜上面,如今是市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场所。

沙湾石柜迄今屹立在沅水岸边,它与武陵大桥相依相伴,它的石柜体仍然是清乾隆年间的粉红色砂岩石条。它们整整齐齐垒筑而成抗水势的“铜墙铁壁”。走到水岸边,仔细从下往上看看沙湾石柜的风采,你一定会情不自禁脱口喊出:“威武!宏伟!”

盐关石柜

盐关石柜距主城区东部约五华里,明万历时建。清乾隆十年(1745),知县翁运标督捐重修。三十一年被大水冲塌,同知乔序相奏请帑修。 因石柜上面建有回峰寺,又称回峰寺石柜。

盐关石柜因旁边建有一座盐关而名。在清代,过往盐关的船只必须在这里靠岸接受检查。民国时期,常德专门设置盐税分局,盐关便成为征收货物统稅、缉私、检查毒品和禁运货物的地方。但人们仍习惯称此地为“盐关”,沿呼至今未变。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于1937年11月在盐关设置“军政部第二俘虏收容所”,称为“和平村”。1943年11月4日,常德会战时。日军进行报复,他们抓了一百多名当地农民关在盐关内,用刺刀、马刀将他们活活砍死。

旧时沅水流域有划龙船的习俗。每逢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人们举行划龙船竞赛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但龙船到达盐关后立即“打止”,偃旗息鼓,不声不响地按照原路返回。

传说德山孤峰岭下有个老龙潭,潭内有条孽龙十分凶恶,每逢端午节龙船竞赛时,龙船若在此地长驱而过,它必窜出水面将龙船吸入。桡片会从白龙井(原七一机械厂宿舍区内)内冒出来。清嘉庆《常德府志》上有记载:“白龙井,即善卷井。旧传午日竞龙舟入水,桡自井出,疑龙所吸。”  

石柜的培修保脚

常德石柜自后唐(923)始建上、下石柜开始,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间被水冲毁,其水直刷城根两处:一至杨泗庙,一至沙窝。杨泗庙石柜不建则玉皇阁嘴之激波可虑;沙窝之石柜不修,则青草嘴之淤沙渐逼,形成南淤北冲之势。”于是历代民众都捐银出力进行维修,以垂永久。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堤防委员会,党和政府多次对这些石柜抛石培修保脚和加高加固石柜。而且增加了周围的护坡。尤其是1984年对落路口石柜测量检查时,发现石柜下游30米处,有一深潭达8.2米深的高程(吴淞),如果不是这些石柜对洪水起到逼流南射冲洲作用,常德城将冲刷成深潭,或者需要移堤护城。

常德石柜对保障城市安全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如今也成为市民群众休闲和观赏沅水美景的好去处。唐代张旭有《桃花溪》诗:“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又有韩愈《送区册序》曰:“与之翳嘉林,坐石矶,投竿而渔,陶然以乐。”这些语句,恰好描写了当今常德石柜的实景。

(文/曹先辉,常德本土文史学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