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社科研究>理论研讨>详细内容

刘禹锡的桃花情结

发布时间:2021-01-06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 【字体:

唐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刘禹锡写了两首关于桃花的诗,很有名,传为佳话。一首《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改革失败,于永贞元年(805)被贬朗州司马,元和十年,即公元815年,朝廷征召回京。“看花诸君子”,指同时被召回京的柳宗元、韩泰、韩晔等“江湘逐客”;“刘郎”,既是刘禹锡自谓,也兼用刘、阮入天台事,以寓恍如隔世的感慨。传说此事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刘禹锡复出为播州刺史。另一首《再游玄都观绝句》:“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写于大和二年(828)三月。诗前有引,说自己被贬朗州时,玄都观里未有花木;十年归来,种桃道士遍植仙桃;又是十多年再来,荡然无存。《新唐书》说此诗“以诋权近”,即讽刺权贵和近臣,不为当政者所容。

刘禹锡借桃花说事,与他在朗州即常德的十年生活是有联系的。常德有桃花源,刘禹锡对它宣传、推介最力。他直接描写桃花源的诗有《游桃源一百韵》、《桃源行》、《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和《寄朗州温右史曹长》,另外还有一首吊唁诗《伤桃源薛道士》。需要指出,当时还没有桃源县建置,桃源县是在宋乾德一年(963)从武陵县中分出来的,并且是因境内有桃花源而得名。刘禹锡在诗中的“桃源”就是桃花源,他完全认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就是当时朗州的道教圣地桃花观的所在地。刘禹锡在《游桃源一百韵》诗中把桃花源的景致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一对照,并且进行再度艺术加工,使其更加仙境化。如:“沅江清悠悠,连山郁岑寂。回流抱绝巘,皎镜含虚碧。昏旦递明媚,烟岚分委积。香蔓垂绿萝,暴龙照孤碛。”作者还为后两句诗加注:“山下潭名绿萝,碛名暴龙。”其实山也名绿萝,无论是常德还是从沅陵方向到桃花源,都是必经之地,袁宏道有“游仙源者,当以绿萝为门户。”明代诗人李辂曾游览后写诗赞美说:“沅江南下绿萝崖,水色天光紫翠开。晴日轻风天似洗,芙蓉到蘸碧玉杯。”可见当时此地确实如同仙境一般。刘禹锡接着写道:“渊明著前志,子骥思远蹠”,意思是南阳刘子骥想远足寻觅,但是“寂寂无何乡,密尔隔天地”。刘禹锡也在诗中提到作为道教圣地的桃花源,引起玄宗皇帝重视,“禁山开密宇,复户洁灵宅”这件事,即天宝七年唐玄宗颁诏“取近山三十户,免除税赋,永充洒扫,守备山林。”

刘禹锡的《桃源玩月》诗作于元和二年(807)八月,当时题写在桃源山的桃花观(又名桃川宫)观壁上。其原委有他的侄儿刘蔇写的《刻石题记》:“叔父元和中征昔事为《桃源行》,后贬官武陵,复为《玩月作》,并题于观壁。尔来星纪再周,蔇牵复此郡,仰见文字暗缺,伏虑他年转将尘没,故镌在贞石,以期不朽!大和四年(1830)蔇谨记。”后人据此在桃花观旁修玩月亭。

 《寄朗州温右史曹长》,刘禹锡写于长庆二年(822),在夔州刺史任上。这年温造受李景俭案牵累,被贬朗州刺史,诗中几次提到他熟悉的常德风物,特别是“流水桃花”:

暂别瑶墀鸳鹭行,彩旗双引到沅湘。

城边流水桃花过,帘外春风杜若香。

史笔枉将书纸尾,朝缨不称濯沧浪。

云台功业家声在,征诏何时出建章? 

桃花源有“佳致碑”,“桃源佳致”四字最早为刘禹锡所题,为桃花源第一块名人题字的刻石。原碑历久剥蚀,现碑为明万历三年(1575)湖广巡抚赵贤补书。

世人都知道韩愈写了一首《桃源图》的诗,他不仅指出“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而且还指名道姓的批评“武陵太守好事者,题封远寄南宫下”。我考证,诗中的“武陵太守”就是当时的朗州刺史窦常,和刘禹锡是好朋友,是他们两个人请画工画了一幅桃源图并配有文字寄给“南宫”,即时任尚书的卢仃。“南宫先生忻得之,波涛入笔驱文辞。文工画妙各臻极,异境恍惚移于斯。”武陵太守寄出的桃源图,经南宫先生的欣赏和宣传,再通过韩愈写诗批评,把本来藏在深阁无人识的桃花源炒红了。

刘禹锡在桃花源里的生活经历启发他的灵感写下的诗,虽然引起当政者的不悦,影响了仕途;但是,那是过眼烟云,他留下了不朽作品,作品中表现的他的不屈的性格,永远被后人景仰!(作者系常德本土文史专家,著有《芷兰春秋》《善卷邑里》《澧元俊彦》《杜修经访谈录》等作品,采写、点校多部常德地方志)(文/应国斌,常德本土文史专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