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沅南故城考辨
东汉沅南故城,即今常德市鼎城区长茅岭乡古城山村司马错故城。对此,人们多有共识,其理由如次:
一是多数方志有记载。明《嘉靖常德府志》卷三`《地理志.古迹》云:“司马错城,府西。秦使司马错伐楚,错于黔中筑此城,以扼五溪咽喉。后马援征五溪复修之。”
这里说的司马错城是不是就是东汉沅南故城呢?回答是肯定的。请看:
清《同治武陵县志》卷一《地理志.沿革》:“后汉析临沅置沅南......析临沅南境置。故城在县南七十里。二县盖以沅水为界。”
清《光绪湖南通志》卷二十三《地理.山川》:“古城山在县南七十里,前有古堤。城迹宛然,盖即古沅南县。”
《大清一统志》卷三六五《古迹》:“沅南故城,在武陵县西南七十里古城山上。”
以上诸多方志告诉我们:东汉沅南县是从古临沅县析出而置,两县以沅水为界,沅水以南(俗称前河)为沅南县(包括今桃源县西部地区);沅水以北(俗称后河)为临沅县(古汉寿县除外。故城在今韩公渡镇城址村)。沅南县城即今鼎城区长茅岭乡古城山村司马错城。
二是不少文人有题泳。古往今来,凡名山大川、城池古迹等,骚人墨客游览之后总要以诗词歌赋来题咏,它们也因此而更负盛名,这几乎成了一条规律。
关于题咏沅南故城的诗词,常德诗墙多有镌刻,其中最著名的有唐朝的刘禹锡、宋朝的陶弼和明朝的杨山松。刘禹锡的《登司马错古城》诗前小序明确写道:“秦昭王命错征武溪,城在武陵沅江南”。这就清楚地界定,司马错故城在沅水南岸,不在北岸。而沅水南岸只有长茅岭古城山的司马错城,再无其它古城(德山也曾建过古城,史称“南城”,与司马错城无关)。
陶弼的《题司马错城》,把修建司马错城的民工和隐居在桃源洞的渔人联系起来,既是写诗的联想,也是因为长茅岭与桃花源相距很近(不到30里)。作者由“筑版人”很自然地联想起了“栽桃者”,这是很合情理的。
杨山松的《枉山旧城》,开头就交代了他所写的“旧城”是属于“沅南县”(“沅南稽旧志”)而不是“临沅县”。“代考汉秦宋,工疑援错宣”,短短的两句诗,把1900多年前东汉马援加修过的司马错城和700多年前南宋韩宣修建的德山南城,既联系起来又区别开来了。
上述题咏沅南故城的诗歌与大多数方志的记载完全相符,恰好成了沅南故城最有力的佐证。
三是考古发掘有实证。据《常德地区志.文物志》记载:“沅南城址,位于常德县长茅岭乡古城山......城址长约1000米,南北宽400米,总面积为40万平方米......”一个地方有无古城遗址,考古发掘是最有力的证明。
综上所述,东汉沅南故城,确实在鼎城区长茅岭乡古城山村。
然而,近年来,某些同志却以个别历史地理著作的讹误(记载不实)和古今地形地貌的偶合(“广大茂密的竹林”)为由,否定东汉沅南故城建于今鼎城区长茅岭乡古城山村,而判定为“桃源县兴隆街乡政府驻地到沙湾村一带的沅水南岸”,即水心岩附近的“古‘临乡’之地”。他们所依据的历史地理著作,就是《水经注》和《读史方舆纪要》。据笔者所知,除这两部著作之外,还有明《成化常德府志》和清《乾隆湖南通志》也说沅南故城不在常德而在桃源。其实,对这几部著作的讹误,清《同治武陵县志》早已作了纠正。该志《地理志.沿革》一针见血地指出:“黔中本置之张若,《后汉书.南蛮传》乃谓置之白起。是时,起方鏖兵鄢鄞,安得南及沅澧?更黔中为武陵郡,本高帝时事,潘京(晋代武陵秀才)乃谓:‘郡本名义陵,光武时移东而易号’。果何所据?况义陵本武陵郡辰溪县界,《汉志》可证。而《括地志》承京之伪,曰汉武陵郡理义陵,后汉移理临沅,不知郡治所在......莽(王莽)置建平,吴(东吴)亦置建平,时地各异,《府志》混而一之。又以班固原注为师,古注而谓师古(唐代颜师古)承郦注(郦道元《水经注》)之伪。岂知郦注承班氏(班固)之说乎?古沅南即武陵桃源南境,其县治在武陵境内,《通志》、《府志》俱列之桃源下,误矣!”这段辨伪文字,把从《汉书》、《后汉书》到《水经注》对武陵郡和沅南城的历史以讹传讹的记载说得一清二楚了。本来早已澄清了的历史事实,现在又有人提出质疑,实在令人遗憾。
那么,桃源兴隆街水心岩附近到底有无古城遗址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一无方志记载,二无文人题咏,三无考古实证,古城从何而来?
《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和《读史方舆纪要》的作者顾祖禹都不是常德人,他们的著作是根据自己在全国大游历的见闻而写成的,偌大一个中国,他们不可能处处皆到,更不可能一一考证。他们对东汉沅南故城的认定并无确凿证据。与此相反,清《同治武陵县志》、清《嘉庆常德府志》、明《嘉靖常德府志》的总纂陈启迈、陈楷礼、陈洪谟等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常德(武陵)人,他们对常德的历史地理情况了如指掌,对东汉沅南故城的认定无疑是正确的。
至于对桃源水心岩的题咏,古往今来也不乏其人。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明朝的袁宏道、杨嗣昌和清朝的阙闻。他们游览水心岩之后,写下了大量的诗歌与游记。但其作品仅仅是描写水心岩的山势奇特(孤耸江中),只字未提水心岩附近还有沅南故城,难道他们有意回避或是不甚了然吗?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为了考证东汉沅南故城,笔者曾多次请教常德市老一辈考古专家杨启乾先生。他说,迄今为止,省、市考古部门还没有发现桃源水心岩有古城遗址。
由此可见,无论是方志的记载、文人的题咏,还是考古的实证,都无可辩驳地说明,东汉沅南故城不在桃源兴隆街,而在鼎城区长茅岭乡古城山村。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作者邓声斌,副研究员,鼎城区教育局原局长,鼎城区政协文史委原主任)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