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社科研究>理论研讨>详细内容

《灵岩洞》诗非唐代文学家蒋防作考

发布时间:2020-06-30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 【字体:

  1992年陈尚君辑校中华书局版《全唐诗补编》录有署名“唐蒋防”作的《灵岩洞》诗:“一湾溪水出岩泉,前洞沉沉后洞连。可惜秦人不曾到,空留名迹在桃川。”其出处标明出自《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一二六二《常德府部》。今查《古今图书集成》,也确实将此诗署名为“唐蒋子微”作。子微是唐代文学家蒋防的字。《古今图书集成》是清朝康熙时期由福建福州人陈梦雷所编辑的大型类书,影响甚大,以至于《乾隆湖南通志》之后的省府县各个方志及今人修纂的《全唐诗》均将其收录其中并署名为“唐蒋子微”或“唐蒋防”作。但此诗实非唐诗,作者更非蒋防。

蒋防(约792—835),字子微(一作徵),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人。中唐文学家,活跃于唐宪宗、唐穆宗时期。元和中,由著名诗人李绅举荐,曾任右拾遗、司封郎中、知制诰、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后因“牛李党争”受株连,被贬为汀州刺史,迁连州刺史。唐代传奇小说《霍小玉传》为其代表作。《宋史·艺文志》著录有《蒋防集》一卷,《蒋防赋集》一卷,《全唐文》卷七一九存其赋20篇、杂文7篇;同为康熙年间由彭定求等人编校的《全唐诗》卷五〇七收入其诗12首,《灵岩洞》诗并不在其中,而是今人根据《古今图书集成》所载作为逸诗补入。蒋防在《汨罗庙记》中自称:“唐文宗大和二年(828)春,防奉命宜春抵湘阴。”今人卞孝萱、乔长阜所写的《蒋防评传》据此推测:“《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常德府部》载蒋子微《灵岩洞》诗,可能是蒋防从连州调到朗州一带做刺史时所作。”查郁贤皓著《唐刺史考全编》及其后一系列拾遗、增订的论著,蒋防并未有在朗州做刺史的经历。

灵岩洞位于桃源县漆河镇原黄甲铺乡灵岩村,县城西北40公里处。居灵岩山麓,五洞相通,洞中多怪石,形如钟鼓人畜、堂楼户牖,石乳下滴,状似龙麟麒角、玉树琼花。洞底有地下河流淌,中庭腹地有石乳结成观音大士像,紧贴岩壁,其头微低,为桃源旧十二景之一的“佛石点头”之所在。南宋《舆地纪胜》卷六十八《常德府·景物下》:“灵岩洞,在桃源白砖市,洞前高广,中有石,涌出神物之像,水流石盆中,可爱。”明景泰《寰宇通志》卷五十七《常德府·山川》:“灵岩山,在桃源县北七十里,五洞相通。”嘉靖《常德府志》卷二《地理志》:“灵岩洞,(桃源)县北七十里灵岩山下,洞中有小河并龙潭,水清澈,石壁上突,生一石观音。成化年间知府杨宣爱而取之,今其旧处复长前像。洞前积沙中有断碑,上有诗,相传为洛浦师所作。”万历《桃源县志·地文志·山川》:“灵厓山,北九十里,山下五洞相通,傍为灵厓寺。”清朝以前的地理志、地方志对此诗并未提到,只是提到了另一首把作者讹传为洛浦禅师、实际作者是宋朝零陵人唐绩的《灵岩寺呈锐公禅师》的诗作。

《灵岩洞》诗首次被发现是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袁中道与杨嗣昌二人同游桃源山水之中,二人在同游了灵岩洞之后,各自都写了一篇游记,但二人对这首诗的识读并不一样。袁中道《柯雪斋集·游居杮录》卷八:“又壁上石刻:‘元丰庚申五月,唐奎文叔、蒋某(似至字)微来游。’又石上刻诗云:‘一条流水出岩前,前洞沉沉后洞连。可惜秦人不能到,独教名迹著桃川。’考志,有宋通判唐绩,而无唐奎等姓名。然志将唐绩诗作洛浦禅师,又不知何据也,统俟考。”杨嗣昌《灵岩洞记》:“壁刻‘元丰庚申五月,康奎文叔、蒋某子微同游’,洞门刻子微诗,细书两字为一行,有‘可惜秦人不曾到’之句。”元丰是宋神宗年号,元丰庚申即公元1080年,显然这是一首宋诗,而非唐诗。诗文28字共有7字异文,只有第2句完全相同,二人对此诗的作者名字的识读也不一样。《古今图书集成》及以后各类方志、类书、诗集对此诗著录的滥觞,显然都是参照杨嗣昌的记载而来,只是杨嗣昌本人并没有说这是首唐诗,是陈梦雷根据杨嗣昌对作者名讳的识读进一步的衍伸理解,而忽视了这首诗的落款年月,同时还没有注意到袁中道的记载。

袁中道比杨嗣昌年长18岁,且比杨嗣昌更精于书法绘画的鉴赏,《游居杮录》里著录了对僧博古、周舫、苏轼、仇英、黄公望等大量名人书画的鉴赏日记,而杨嗣昌作品里并无多少这项能力的体现。万历四十一年(1613)时,袁中道四十三岁,杨嗣昌二十五岁,袁的鉴赏经验显然也更为老道,所以袁中道对《灵岩洞》壁刻的识读恐更为可靠。正如袁中道所说,旧志宋朝人物中并无唐奎、蒋至微或杨嗣昌识读的康奎、蒋子微等姓名的记载。不过宋朝进士里有一个唐圭,为全州人,景祐元年(1034)进士,圭与奎通假,可能为此诗作者之一的唐奎。雍正《广西通志》卷七〇《选举·宋》:“景祐元年甲戌科 唐圭,全州人。”他的同年进士里有一个衡阳人蒋中庸,中庸之德至矣,而其义微矣,根据名与字互相解释或补充的原则,至微或为蒋中庸的字。张忱石等辑《永乐大典方志辑佚》第四册《衡州府图经志·人物志》:“蒋中庸,景祐元年张唐卿榜。衡阳。”不过二人生平事迹、仕历皆不详,资料太少。全州与衡州在宋朝时同属荆湖南路管辖,离常德也不远,二人既为同乡、同年,不排除一起到桃源同游的可能。假设他们考中进士时为二十到二十五岁之间,元丰庚申(1080)年,他们二人应该是年近七旬,而宋人的致仕(退休)年龄为七十岁,这或许是他们退休后的一起结伴同游。

本文考证《灵岩洞》诗非唐代文学家蒋防所作,这并无损于蒋防作为唐代重要文学家的光彩,他真正著名的是他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有此诗不为多,无此诗不为少。由于有袁中道、杨嗣昌二人同游灵岩洞所写下的壁刻落款年月,这个结论应可成为定论。至于本文新证此诗可能出自宋朝全州人唐圭和衡阳人蒋中庸之手,证据还很不够,只是一种推论,还需要更多新资料的发现和重新论证。不过这首诗是《全宋诗》失收的宋人佚诗,这是毫无疑问的。

  (作者彭亮地方史志爱好者



(编辑:雷春嫍)

(审核:曾景昌)

(签发:饶金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