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光里的常德童谣
童谣又称儿歌,它是婴幼儿、少儿最爱听、最爱唱的歌谣。常德的童谣很有乡土气息,而且数量繁多,不胜枚举。它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用常德的方言、俚语表达;二是用字较少,朗朗上口;三是常用比喻、夸张和拟人的手法,显得格外生动活泼。
前拍拍,后拍拍,伢伢洗澡莫赫赫。
前拍拍,后拍拍,暖和舒服不咳咳。
这首洗澡曲,是人生中最早接触的儿歌,它是常德母亲、奶奶、嘎嘎(外婆)给婴儿洗澡时经常唱给孩子听的歌谣。它倾注了长辈对后代最崇高、最深厚的爱慕之情。
娃娃鱼,你莫闹。让我好好睡觉觉。
娃娃鱼,你莫吵,不然把你煨汤了。
这首催眠曲,也是人生中最早接触的儿歌,它流传在大河街驿码头一带。旧时在大河街的码头上,经常停放有许多装在木桶里的娃娃鱼,它们在码头边过夜等待转运出口。一到晚上,这些娃娃鱼发出婴儿般的啼叫声,吓得周围的大人和小孩睡不着觉,这个时候,母亲会轻轻地拍着孩子,唱着这首儿歌,让孩子尽快的安静入睡。
嗯唔,嗯,宝宝睡觉觉。
嗯唔,嗯,宝宝睡嗯唔。
这首摇篮曲,歌词简短,旋律轻柔甜美。旧时常德婴儿睡在可以摇动的木制“窝窝”里。母亲或奶奶抚慰孩子入睡时,通常一边摇晃着“窝窝”,一边反复哼唱这首小调,夏天还摇着扇子,送来凉爽的清风,让孩子进入梦乡。
虫虫飞,虫虫飞,两个虫虫斗嘴嘴。
大的跟娘走,小的要娘背,两个虫虫长相随。
这首童谣是母亲将孩子的两只食指伸出来,一会儿分开,一会合并,比喻两只飞来飞去的虫虫一会儿分,一会儿合,逗得孩子笑逐颜开。
虫虫虫虫飞,飞到嘎嘎替。
嘎嘎不杀鸡,虫虫要回递。
嘎嘎不杀鹅,虫虫不过河。
嘎公和嘎嘎,奈我奈不何。
常德城里人俗称外婆为嘎嘎,旧时沅水以南的农村叫“前河”,沅水以北的农村叫“后河” 。当母亲带着孩子回“前河”娘家时,母亲常常唱这首儿歌,她那回娘家的欢乐心情,也从这首儿歌中溢于言表。
大白菜,小白菜,两个伢伢翻转来。
白胡子,黑胡子,两个爷爷吹胡子。
旧时在常德古城墙、东堤、西堤和北堤的上面,附近的居民常常栽种蔬菜。孩子们也常在这里跳绳、“踢房子”或滚铁圈玩耍。当他们看到菜地里的大白菜,小白菜长得青幽幽时,油然唱起:“大白菜,小白菜,两个伢伢翻转来。”当他们看到堤下的爷爷们喝酒划拳或下棋对弈时,便唱起:“白胡子,黑胡子,两个爷爷吹胡子。”
打鼓巷,排鼓佬。往下行,打锣锣。
水府庙,船拐拐,到这里,快磕头。
从前,沅水时而响起一通又一通擂鼓声。清嘉庆《常德府志》有记载:“今木牌(沅)江行,皆鸣鼓助力,声彻两岸。”这是排筏首排上的“打鼓佬”,用不同的鼓点声向后面的排鼓佬转递前面有险滩或急湾的信息,或者击鼓放歌取乐。在如今水府庙街芷园宾馆后门的对面,旧时有条小巷叫打鼓巷。排筏到了这里需改用敲锣发信号。这是因为很快要进洞庭湖了。洞庭神君柳毅不愿听到牛、羊皮制作的鼓皮擂鼓声,以免勾起他对夫人龙女曾在北方放羊的心酸往事。
在芷园宾馆前门的对面,从前也有一条通往水府庙的小巷,庙内供奉有洞庭神君柳毅。凡是驶入洞庭湖的船只,船只都会靠岸,船民纷纷进庙点香烛,烧钱纸,鸣放鞭炮祭拜柳毅,还要诵祝词:“请洞庭神君保佑,入湖不遇风暴、不出滩险、一路平安!”
金打铁,银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
姐姐剪成星和月,一个伢儿送几百。
旧时大河街东端有条打铁街,它是为船民打造船用铁器的。在人民路第七人民医院对面有条铁家桥巷,它是为市民打造家用铁器的。这首童谣来源于此。
好吃佬,吃稻草,
吃一根,吃不饱,
吃二根,涨死了。
常德孩子在一起玩耍时,常对贪吃的小朋友用这首儿歌取笑。
过马路,要小心,汽车来了莫打架。
上世纪60年代初,人民路市政务中心门前的马路又弯又窄。有个小孩站在路当中唱道:“汽车来了我不怕,我和汽车打一架!”此时恰好一辆汽车驶过来,将他轧死在车轮下。血的教训让孩子们将他的唱词改编成这首儿歌。过后不久,这条马路被扩宽拉直了。
小伢小伢莫讲狠.下南门码头好多蹬?
好多蹬来好多桶?好多个担子卖河水?
小伢小伢要讲狠,下南门码头五十蹬,
五十蹬来一百桶,五十个担子卖河水。
常德城区的井水不能饮用,旧时市民需花钱买从沅水挑来的河水饮用,那时一分钱可买一担河水。1959年常德建成自来水厂后,从此再也见不到卖河水的挑夫。
×老板,开茶馆,一开开到路中坎。
不喝你的茶,打破你的碗,不让你茶馆开中坎。
旧时常德的茶馆是谈天说地,听书看表演的地方。从来不搓麻将,不玩跑胡子。但到了晚上,茶馆里宾客如云,热闹非凡,桌子板凳从茶馆内一直摆到路当中。那时没有管这类事的“城管”,孩子们便编了这首歌谣闹茶馆的“场子”。
小鸡小鸡鸡鸡鸡,要想吃东西。我请你吃小白米,请你别客气。
这首童谣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城区各个小学校传唱的儿歌,它朗朗上口,烩灸人口,如今六、七十岁的老常德人都能随口唱出来。
常德童谣代代相传,它们或反映本土的民风民俗、或寓以教育意义。所唱内容十分贴近孩子的生活,也反映了孩子的天真和快乐,所用语言浅明俚俗,并结合游戏记得牢、传得广。至今它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常被改编为常德丝弦登上舞台演出,这些童谣能勾起常德老人孩提时代的回忆,让他们穿回时光的遂道,回到甜密、幸福的童年。
(作者曹先辉本土文史学者)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