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士元的常德丝弦创作
在风光秀丽的沅水河畔,有一位蜚声全国艺坛的农民作家黄士元。他是一个由普通农村业余作者成长起来的国家一级编剧、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全国有突出贡献的曲艺家。
黄士元的戏剧、曲艺创作成果颇丰。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起,他开始常德丝弦创作。近三十年来,他写了200多个丝弦节目,其中多数作品获奖,有49件作品演出后,曾荣获国家级大奖。如《瓜中情》、《待挂的金匾》等曾获得文化部的群星奖金奖;他的《枕头风》曾获得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奇特的录音带》获得全国首届大学生文艺汇演金奖。他的丝弦作品《生在潇湘多自豪》于2016年1月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演出后获得一致好评。还有《一颗明珠耀南洋》在马来西亚演出后引起轰动。
黄士元创作的大多数丝弦作品都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和喜爱。他家乡的一位农村妇女说:“如果黄士元写的节目来乡里演出,我卖鸡卖蛋去买票都要看!”这位妇女代表了众多痴迷于黄士元曲艺观众的心声。
为什么黄士元的丝弦作品能够如此受到老百姓的喜爱呢?通读作品,掩卷深思,我认为他的主要艺术成就就在于:
一、紧紧抓住时代脉搏,及时反映群众心声。
他的作品思想敏锐,贴近时代,表达了老百姓的心声。几乎在不同时期的每个历史阶段,他总能抓住社会的主要矛盾,通过艺术形式加以生动的反映,及时说出老百姓心里想说的话。黄士元说:我的心是和农民相通的,我的作品中的人物是从生活中蹦出来的。这是他的肺腑之言,也是他的经验之谈。他的作品中,有呼吁善待老人、处理好婆媳关系的《特别新娘》;有实行农村责任制后扶贫帮困的《嘻队长》;有赞扬计划生育,奉劝近亲不能结婚的《洞房悄悄话》、《唱个乖娘生丑崽》;有颂扬家乡变化的《生在潇湘多自豪》、《常德的世界真精彩》;有反腐倡廉的《枕头风》、《瓜中情》、《特别党委会》等等。他在作品中表述的都是平凡小事,流露的都是农民情,唱出的是群众心,但这些作品都能反映出时代的脉搏跳动,听到社会前进的脚步声。
写反腐倡廉这个重大题材的常德丝弦《枕头风》就是典型的例证。这个作品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一是大题材,小口子。把领导干部的夫人在床头枕边对老公说的话来表白他们在原则问题上的思想矛盾和交锋,提倡正确的,反映错误的观念。从这个小的角度切入反映了重大的主题;二是人物有代表性。作品中描述了村、乡、县三级干部的夫妻对话,既有正面引导,也有反面典型,很有说服力;三是语言精炼,寓意深刻。诸如开头的:“男人的一半哟是女人;领导的一半哟是夫人”结尾的“劝君识风向,筑牢防腐线,‘执政为民’刻心间。过好那——权力、金钱、美色、亲情四大关,留得清白在人间”等等,这些语言都相当朴实、精粹,唱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容易让人牢记。
二、精干巧妙的艺术构思,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黄士元常说:“戏从生活出”。他善于把生活中的故事,经过加工提炼,演变成巧妙的艺术情节,使人感到既真实可信,又曲折离奇;既出乎人们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在全国大学生优秀节目展演中摘取挂冠的常德丝弦《奇特的录音带》便是明显的例证。作品描述了一个非常简单而朴素的故事:大学生张小兰每晚进入宿舍后,当同学们火热地聊天时,她总是躺在床上,静静地拿出一个破旧的录音机,反复聆听录音磁带的微弱的声音。同学们对她的行为大惑不解。后来,细细打听才知道那种“唦唦”的声音是她属于聋哑人的父母为了给她凑齐学费而在拉板车时发出的喘气声。这种声音成为了她激发自己勤奋努力、刻苦学习的动力。她反复默默地聆听,不断地反思自己、鞭策自己。这个藏在背后的感人故事,也使许多同学深受教育,铭记在心。正如唱词中写的:“莫看那小小磁带不起眼,它录下聋哑父母情如山!”
这种巧妙的构思和诱人的情节从何而来?不是作者坐在房子里想出来的,而是从生活积累中来的,正如黄士元常说的:“戏自生活出,情从爱中来”“要让创作的仓库里多一点生活的储备粮。”“要把笔杆子插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
正因为他是这样做的,因而往往使他在生活中常有独到的发现。比如他通过对某些干部作风的观察,就有了这样的发现:“上午你约我,我约你;中午你请我,我请你;下午你赢我,我赢你;晚上你抱我,我抱你。”他通过对农村中某一阶段“空巢现象”的观察,就有了这样的描述:“黑头发休闲,黄头发赚钱,白头发种田。孩子打流,父母打工。爹爹打牌,爷爷打盹。”
三、幽默风趣的群众语言。
善于从民间艺术和农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汲取营养,从而形成了黄士元独具的质朴通俗、生动幽默的语言风格。大量运用鲜活、精彩的群众语言,无疑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平日圈子里的好友相聚时,士元的一段小故事、笑话常引得众人捧腹大笑,人们公认他是“幽默大师”、“语言高手”。
作品中幽默风趣的群众语言随手可拾。比如已为大家熟知的唱词:“那年三月桃花开,喜鹊喳喳媒人来,红线一牵两相爱,爱情的种子心里埋,你巧送斗笠我怕晒,我暗送花伞你打上街,农村里没有公园游菜园,手牵瓜藤走拢来。”这样的语言既真实通俗,又不失生活的情趣,经常引得观众的掌声和笑声。
《枕头风》中有这样通俗概括的语言:“悠悠一曲枕头风,风中有苦也有甜。枕头风吹昏了几多硬头汉,枕头风吹倒了几多有志男;吹出了几多贤内助,吹成了几多清白官。”完全是直白式的群众口头语言,但又包含着深刻的寓意。让人听起来既十分流畅,又不乏诗意。令人叫绝。
黄士元的常德丝弦文学脚本,语言朴实,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巴皮巴肉’,那些形象生动,机智幽黙的语言引出了观众旳想象,产生了春意盎然的审美情趣。他旳唱词语言是从生活中淘出来的金子;是从群众口头语言中选出来的宝石。他唱词的语言,在学习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从主题出发,从人物出发,不仅不受传统朿博,反而凭借创新激活丝弦。他善于借助民歌中的比兴手法,使作品的韵味悠长,意境空灵。他的唱词还注意把文字本身的四声与曲谱的音律完美地结合起来,不倒韵,不蹩韵,作曲家作曲顺手,表演者演唱顺口,他还给导演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使导演编排顺当,得心应手。
四、团结合作的创作集体。
黄士元的成功,除了他自己的勤奋、聪明和努力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有一个团结协作、吃苦耐劳、从不满足、勇往直前的好集体。这个创作集体包括著名导演杨建娥、作曲罗良哲和承前启后的丝弦艺术团中一批批年轻貌美、基本功扎实的好演员。曾经有人把黄士元、杨建娥和罗良哲称之为生产精品节目的“三驾马车”,缺一不可。黄士元的本子过硬,杨建娥的导演技法高超,既保留了丝弦的传统艺术,又能紧跟时代不断创新,还注意把别的姊妹艺术品种的精华之处融合到丝弦中来。罗良哲写的丝弦曲子韵味十足,旋律优美,还能根据演员的嗓音条件写出音域适度、又能更好地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作品。而且他们三人是老同事,长期合作,充分发挥艺术民主,既能发挥各自所长,又能虚心听取意见,不断磨合,不断完善,因而使作品质量逐步提高。罗良哲迁居外地后,又有对丝弦音乐造诣颇深、才气过人的作曲家罗继南的加入,更使这个集体如虎添翼。三者可谓强强联合,总能无往而不胜。丝弦艺术团中的一帮青年演员,长期在杨导的精神调教下,艺术上不断长进,日趋成熟。他们基本功扎实,排练刻苦,况且老师要求严格,总能保证节目质量达到最佳效果。同时,剧团中有一批功底深厚的实力派艺术骨干,如杜美霜、朱晓玲、江正斌、章宏、胡丽娟等作为中坚力量。此外,黄士元有一帮良师益友,如诸扬荣、杨善智、雷元淦、刘钧涛、刘京仪、张新民等在艺术创作上长期给了他极大的扶持和帮助。
黄士元坚持常德丝弦创作数十年,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他创作大量的丝弦作品,不仅丰富了丝弦艺术的宝库,给人们提供了美好的艺术享受。至今他已出版专著10部,约400多万字,其中百分之五十的文字是曲艺作品。他的成功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和经验,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其一,突破了传统丝弦的表演模式,拓宽了创作思路。在创作实践中,黄士元注意正确处理继承与传承的关系,既尊重和继承传统丝弦的艺术精华,但又不拘泥于传统丝弦以单人或双人演唱,且一般以座唱为主的表演形式。他们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灵活多样的表演唱形式替代过去的表演程式。在音乐上,运用板腔体的音乐素材时,不受板式腔调的局限,而是根据人物塑造的需要,坚持在内容、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出新。在器乐伴奏中,除了运用老的丝弦乐器外,有时还加入了电声乐器。1989年,参加在天津举办的首届全国曲艺节时,他们以《瓜中情》参赛,从节目内容、表演形式、曲调伴奏、服饰道具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地改造创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获得广大观众和专家们的一致好评。从此,在曲艺舞台上,许多兄弟曲种的演唱团队也开始模仿和借鉴他们的经验,从而大大推动了曲艺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曲艺节目也开始大量涌现。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高占祥说:如果全国每个县级剧团都有一个象黄士元这样的戏剧、曲艺作家,那这个剧团就能搞活了。
其二、创造、积累了用丝弦表现现实生活的成功经验。有人询问黄士元:为什么能取得丝弦创作的巨大成功?他经过思索以后说,我凭的是敏锐的思想目光,超前的创新思维,出彩的语言艺术,讨巧的结构能力,扎实的生活功底。要按照习主席的教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时刻用手中的笔倾诉人民的真情实感。当人们为党风不正而忧心忡忡时,我便创作了《待挂的金匾》、《特别党委会》和《枕头风》;在市场经济浪潮中,人们需要重新审视金钱观时,我便写出了《旋转的钞票》、《没得问题》;当新农村建设需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时,我便写了《山村喜宴》、《乡女征婚》;为歌颂党的好干部,我以郑培民的先进事迹创作了《难忘今宵情》等丝弦节目;为关注大学生活,我便创作了《奇特的录音带》。黄士元有一个五镜照生活的形象说法:用显微镜观察生活,在细字上下功夫;用透视镜透视生活,在深字上下功夫;用反光镜审视生活,在准字上下功夫;用望远镜眺望生活,在高字上下功夫;用哈哈镜折射生活,在喜字上下功夫。著名戏剧理论家郭汉城说:黄士元之所以能写出嘻队长这样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是他跳越了生活的铁门槛。著名剧作家何孝充说:黄士元作品中的人物个个都是从生活中蹦出来的,所以形象栩栩如生。
其三、促进了丝弦艺术由曲艺向戏剧的发展。常德丝弦有300多首曲调,按其音乐结构可分为曲牌体、板腔体和混合体三种。随着时代的发展,常德丝弦的演唱形式渐趋多样化,有一人演唱、双人演唱、群唱、表演唱等。且自清末开始,就有丝弦艺人“挂衣登台”的尝试。解放后,这种戏曲化的探索更是加大了力度,桃源、常德都排出了一批丝弦戏,有的参加了省、地戏剧汇演并获奖,有的参加了北京歌剧研究会的演出。如早些年的《旅客之家》便是其中的小戏之一。后来,黄士元创作的大型现代丝弦戏《旋转的钞票》和《苏大姐做寿》先后搬上了银幕和舞台,颇受欢迎。这无疑有力地加快了常德丝弦由曲艺向戏剧发展的进程。
其四、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中青年作者,使丝弦创作后继有人。多年来,黄士元为培养和发现中、青年曲艺戏剧作者呕心沥血,坚持不懈。在他的倡导下,鼎城区文化局自2011年开始至今,已连续8年举办了作者培训班。2017年,鼎城区委、区政府领导高瞻远瞩,花大力一举成立了“黄士元戏剧、曲艺创作工作室”,每年拨款50万元,竭尽全力扶持创作。在黄士元老师的引领和辅导之下,一批中青年作者迅速成长,取得了丰硕的创作成果。如张蕾的《尿不湿》、章宏的《迷彩丰碑》、帅泽鹏《卖花》、黄士英的《抢村官》、曾祥鑫的《铁窗情深》、周磊的《红锦旗绿锦旗》、周建国的《同心戏》、夏新祥的《毛屠户美容院》等作品,均先后在省、市的文艺赛事中屡屡获奖。鼎城区戏剧、曲艺创作已在全市遥遥领先。
许多年来,曲艺作家黄士元以自己过硬的艺术作品和坚韧不拔的努力,引领和开启了常德丝弦创作的新阶段,他是当前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实力派丝弦作家。他具有艺术家的基本品质:感觉的敏锐,情感的深沉,心灵的丰满。在常德丝弦的发展史上,他已记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是功不可没的。
(作者刘均涛系常德市文化局原社文科长、戏曲创作专家)
(编辑:雷春嫍)
(审核:曾景昌)
(签发:李云峰)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