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风俗
常德市的居民以汉族为主,并有土家族和回族(含维吾尔族)。这些民族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
富于情趣。本章比较全面、系统、有重点地介绍了汉族、土家族、回族的传统与风俗习惯,力图使读者从中了解常德风土民情,掌握联系民族感情的纽带,进而获得启迪和教益。
【汉族风俗】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一岁之首,称为新年或元旦,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今因阳历另有新年,而正月初一在“立春”前后,遂改称春节。《荆楚岁时记》有正月初一“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的记载。常德旧俗,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清晨,雄鸡初鸣之时,由男户主起来打开大门鸣放爆竹,叫做“开财门”。现时鸣放爆竹多在北京时间零点正。这一天,全家男女老幼都穿新衣,叫做“去旧迎新”。堂前灯烛辉煌,香烟缭绕,合家敬过天地、拜过祖宗后,晚辈要向长辈拜年,小孩拜了年,长辈照例要用红纸包一些钱送给小孩,叫“
压岁钱”。从前,晚辈向长辈拜年,一定要跪下叩头;平辈与平辈拜年,男的作揖,女的道万福。后受外地影响,改为行鞠躬礼。旧时,给人拜年要讲“恭喜发财”之类的吉利话,现时多改为说:“新年好!”
旧时拜年的规矩是:“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即初一儿孙辈跟祖父母和父母拜年;初二出嫁的姑娘领着女婿回娘家拜年,但按习俗一定要当天赶回去,不能让家中“空了房”;初三以后,街坊邻里、亲戚朋友才互相走访,但奉信“七不出、八不归,九日外出空手回”,意思是初七不远出,初八在外地的人不要回家,初九不外出办事,因而“惟出必择吉”。近时拜年的习俗必不可少的举动,也无须择吉而行。旧时农村,初一至初三不扫地,不倒垃圾,意为“积财”。初四要敬土地菩萨,各户派人上地角田头,插三柱香,点一盏烂调羹做的小油灯,并把少许纸钱压在土块下面,以示对土地的恭敬。
新春期间,常德各地都有在大门口张灯结彩的习惯。旧时,富家要在大门口挂两盏红纱流苏元宝大灯,表示“吉星高照”。贫民也要在大门口点上一盏小油灯,取个吉利。故民歌中有“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挂红灯”之语。现在,各单位都时兴在大门口扎彩门安装五色彩灯,民家新春点灯之俗虽有一段哀落,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又逐渐开始兴盛。
贴春联是常德城乡普遍的习俗,春联写的吉利语,门楣上还要贴一个大“福”字。大门对面的墙上(中堂)要贴“对我生财”、“万事如意”、“开门大吉”,门扇上要贴门神或送子娘娘,大门的合缝处要贴“财”字,表示“财门大开”。现时,贴春联仍很流行,但已改为新语,“
门神”为新年画所取代,其他已不时兴了。
春节期间,常德城乡都大耍龙灯。常德龙灯的品种有长龙、老龙、幼龙、鳌龙、草把龙等等。
长龙有两种:最为盛行的以竹丝扎龙身,以彩布连接头尾,腹中置烛(现在用干电池灯泡),下接长木把,用手高举舞动,适于翻滚。另一种叫板板灯,龙头、龙尾纸糊篾扎,且与龙身脱节。龙身则由多块灯板联缀,每块灯板宽0.17米,长约2米,其上扎彩色灯笼5个,内燃蜡烛;其下有手擎长柄;一端有固定圆木楔,长近1米;另一端凿圆眼,相邻灯板由木楔插入圆眼连结。玩板板灯时,每户出板一块,由家人亲自参加或请人代劳。族大者一姓一灯,族小者数姓合灯。所联之灯短者数十节,长者达600~700节。玩灯队伍前导为本族家神,紧跟围鼓7、8班,响铳7、8杆,加以唢呐长号,动地惊天。夜晚,数百灯板,
蜡烛齐明,龙身弯弯曲曲,迤逦而行,蔚为壮观。幼龙短小活泼,由少年举着,穿梭于长龙之间,幼稚可爱,受人注目。老龙着素装,龙头高举,身长超出以竹丝扎龙身的长龙一倍,后面有一截S形的长颈,但头与颈不相连,传说这就是因布雨失职,被唐朝宰相魏征梦斩的那条金果老龙,因已被斩首,故首与颈不相连。老龙只在收灯之夜出现,说是起收瘟除疫的作用,伴奏用特制的大锣大鼓,声音苍凉,令人心悸。老老出现时,老人怕惊着小孩,常把小孩藏入怀中。
鳌老是一种单人手举的小型龙灯,头在下,尾在上,形同寺庙屋角上螭吻。草把龙全用稻草扎成,是大人扎给小孩玩的新年游戏。但也有一些贫民,新春举草龙往各家各户祝贺,得点粑粑回家的。故新春时小孩多喜欢唱:“龙灯口丫丫,进门讨粑粑”的儿歌。玩龙灯一般是初五出灯,十五收灯,游行于街巷与田垅之间,遇宽敞人多处,即舞弄一番。龙灯队列后面,多跟着舞狮队以及高跷、蚌壳精、采莲船、地花鼓之类的表演队伍,与龙灯同场演出。
收灯之夜,所有龙灯的游行完毕之后,都要到龙王庙前的河滩上,举行“收灯”仪式。龙王庙前烧起一堆野火。龙灯挨次在火国撩一下,把龙身上的彩纸烧掉(但留竹织的骨以备来年使用)。烧龙说是意味把一年的瘟疫贫穷病害等全部烧掉。收灯仪式后,大家聚集在河滩上吃“
虾米汤”(一种放虾米的稀粥),每人可得一碗。吃完方收拾灯具回家。灯事结束,开始备耕。
从前,城乡的街坊宗族、集镇村寨、同乡会馆等,都各自备有龙灯,到了春节的收灯期间,四乡的龙灯,还要玩到城里去。现在,各大工厂、团体、机关乡村仍备有龙灯,城市玩灯从初一开始,初四就基本结束,正月十五只有政府出面组织才舞龙盛会。
舞狮也是常德人民喜爱的年节娱乐活动。狮子分文狮和武狮两种。文狮由公狮母狮组成,也有加一幼狮的。另有几个人扮成大肚罗汉、孙悟空、丑婆子等,表演一些滑稽情节助兴。狮子的舞蹈动作有抖毛、舔足、抚弄、抢宝、滚绣球等。表演时,由一个人唱赞词或故事,名叫“赞狮子”。狮子在锣鼓伴奏声中随唱作舞蹈反应。文狮来了,各家都争相燃放鞭炮。武狮子以表演功夫为主,节目有踩桌(在倒放的四方桌上,踩着桌子的四脚舞台、上台表演,曾有玩到17层高台的)等等,武狮伴有武术机,表演十八般武艺及“人狮搏斗”等节目。
【土家族风俗】
常德市土家族人,主要分布在石门县。土家族自称毕慈卡或毕基卡。
土家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旧在 2000多年前,土家先民便在石门一带披荆斩棘,开垦种植,繁衍生息,为开发石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勤劳勇敢,智慧质朴的土家人民保持和发扬了本民族的传统与习俗。土家族的优良传统与淳朴习俗。是土家人民增强团结的思想基础,也是土家人民联系感情的纽带。它深刻地反映了土家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成为土家族人民自尊自强、奋发向上的一种精神力量。
语言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其语支尚待研究确定。但土家族没有本民族本文,长期以来使用汉文。现在,大多数土家族人都通用汉语,操土家旅顺的已经很少了。总之,汉语已成为人们日常通用的交际工具。
服饰 土家族有自己美丽的民族服饰。唐朝时期土家人民所织 “溪布”已是土酋向朝廷纳贡的地方名产。“土花铺盖”也是富有特色的民族工艺品。改土归流前,“男女服饰不分,皆为一式,裹刺花巾帕,衣裙尽绣花边。”改土归流以后,统治者强令“服饰宜分男女”,男女服装才有所区别。妇女穿左襟大褂,滚花边二三条,袖大而短,衣长而肥,无衣领;裤脚特大,镶花边;脚穿尖尖花鞋,鞋口滚花边,不穿袜子,冬天缠一副白布裹脚。闺女额发中分梳成两条长辫垂后,已婚妇女头发编成单辫挽髻,用青丝帕缠头,耳、手、足皆有银饰。老年妇女戴列子圈圈帽和大圈银耳环。老年男子穿有领的大襟衣,右衽,不滚花边。青年男子穿对襟短衣,排扣达5至9对,衣领高,袖长而小,袖口滚花边;下身均穿青蓝布裤子,裤腰为白布,裤脚较短,脚上缠青蓝布裹脚;头包青丝帕或青布帕成人字路。老年男子脚穿双乔子鞋,青年男子穿官头鞋,绣有花边。小孩常戴“冬瓜帽”和“奉冠帽”,帽上绣花鸟鱼虫。“奉冠帽”前面还簪有银器铸成的“十八罗汉”和“八仙”。
过年 ,过年是土家族最大的节日,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到正月十四、十五结束。过大年的时间双汉族提前一天。 “土人度岁,逢月在以二十九为岁,月小则以二十八日”,“相传土司出兵,正值除日,全民间先期度岁,后遂以为常。”过年的方式很特别:“是日土民供已故土司某神位于堂上,陈以酒醴鱼肉,而置亡祖先木主于门后。祭时将牛马鸡太藏诸洞中,老幼男女各屏息以待,谓某神在堂,不敢惊也。”土家人杀年猪后,把猪放在门角后,用蓑衣盖上,一人持刀守候。若有人从门前经过,即拿刀追赶。赶上了就拉到家里吃一顿肉。过年时,肉不细节,吃大块肉,菜不分炒,吃“合菜”,吃大碗酒,年饭用大蒸笼蒸好,吃数日,团年时,关上门,抓紧吃喝,不许说话。大年三十要吃团圆饭,并彻夜守岁。正月初一还要四处拜年。正月间最热闹的是跳摆手舞。“每岁正月初三至初五六,夜鸣锣击鼓,男女聚齐,摇摆呐喊,名曰摆手”。摆手时间:“或正月、或三月、或五月不等”。但大多在正月进行。由于地区家支姓氏不同,有跳三夜、五夜、七夜,也有跳十几夜的,有的白天黑夜都跳。每个自然村有一个专供跳摆手舞的摆手堂,摆手堂里设有土王庙,庙前是空旷的坪场,坪场中栽有杉树,树上挂有彩灯。摆手人围着古杉树转圈跳舞,其基本动作是单摆、双摆、回旋摆三种,其特点是手脚顺摆,摆左手出左脚,摆右手出右脚,俗称“同边手”。摆手幅度不大,腰膝微曲,摆手的人“男女相携,蹁跹进退”踩着鼓点跳舞。锣鼓挂在中央的古树上,由一人敲打。摆手舞分为大小两种,大摆手以地区为单位进行,时间长,规模大,内容多,套数全;小摆手则以自然村为单位进行,时间、规模均不如大摆手。大摆手不单是进行摆手活动,还有文武大表演和物资大交流,活动多种多样,其内容之丰富、规模之宏大在其他民族中是少见的。
四月八 指农历四月十八日,有的地方过四月十七。传说这天是牛毛大王生日。牛毛大王乃天宫大将,因办事有误,天帝罚分为牛,为民耕田。四月十八过节时,耕牛受到特殊优待:不耕地,给它喝酒、吃蛋及熟黄豆。这天各家都备办酒肉耙耙, “作粢宰豕,脱为大脔,掺糯米蒸之”,敬祀祖先。
端午 有大小端午之分。大端午为五月十五,小端午为五月初五。这两天,家家烧香燃烛,杀猪磨豆腐,包棕粑,敬祀祖先及土王。已出嫁的女孩皆回娘家团聚过节。
六月六 相传土司覃垢。这天又叫吃新节,各家从地里摘两个新包谷棒熟后警祀祖先,再由全家分食。自此,地里的包谷才能食用。
重阳 有大重阳(九月十九)和小重阳(九月九)之分。大部分过大重阳。这天要挑一根结有五个包
谷的包谷杆,外加粑粑酒肉敬祀五谷神和土地神,表示五谷丰登。这天家家要打粑粑,俗语
“重阳不打粑,老虎要吃妈”。这天还要土地庙里杀重阳鸡,敬神的食品绝对不许外人(包括已出嫁的女儿)分食。
婚姻
土家族可与外族通婚,但大多数在本族内联姻,各姓间皆可开亲,只是几个特定的姓氏之间至今禁婚。如覃田、彭王、彭白、向李、向尚、向田杨诸姓之间,据说皆为结拜兄弟,故不联姻。土家也有同姓为婚的习俗,如彭氏、向氏和王氏,这是原始族内婚配残余的保留。土家喜开姑表亲,姑表兄妹之间有娶嫁优先权:“凡姑氏之女,必嫁舅氏之子,名曰„骨种#39;。”
如果姑氏有几女,“多以一妻舅氏之子,而诸女乃至别嫁”。至今还有“姑家女,伸手取;舅家要,隔河叫”的说法。这种姑舅表婚是沿袭已久的族外群婚制的残余。土家还有妻姊妹婚的遗俗,如果妻子死了,妻子的妹妹可以嫁给姐夫。还有“弟死兄纳弟妻”,“兄亡弟
配兄嫂”的“坐床”习俗。妻姊妹互为婚姻的遗留。
改土归流前,土家族婚姻是较自由的,男女青年多以情歌为媒,唱山歌恋爱,从而建立美好的婚姻。每年正月跳完摆手舞后,已婚男女和小孩退出场外,未婚青年男女且歌且舞,自由选对象,互相倾吐爱情,惬意者互送礼品,经土司允许便可订婚。若两男争爱一女,由男方比武判决,胜者优先,负者告退。订婚结婚时不索取任何钱财。成亲时,新娘袖系红绿丝线,由其兄或妹背引到男家。改土归流后,婚姻制度受到严重破坏,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多受门当户对财产多寡的限制,自由婚姻逐渐被买卖婚姻或变相买卖婚姻所代替。婚姻手续亦日趋复杂繁琐,形成了求婚、订婚、拜年、结婚、回门五大程序。
求婚:男方父母选中谁家的女孩后,就请两个媒人到女家说亲,一般要往返三次才能求成。
订婚:俗称放鞭炮。求婚成功后,选吉日订婚。是日,男方请人挑礼物去女家,女家放鞭炮欢迎,并宴请亲朋至友,女家亲戚邻居也放鞭炮庆贺。
拜年:订婚后,男方每年大年初一都要挑礼物去女家拜年。拜年时,姑娘避见示来的夫婿,婚前年年如此。
结婚:结婚年龄为十六、七岁,有的只有十三、四岁,甚至更小。男方如要求当年结婚,那年大年初一须用一只带有尾巴的猪后脚去女家拜年。女方如果同意,便把猪尾巴留下。要是不同意,就将猪尾巴割下,用红纸包好放在布鞋里退给男方,待翌年再议。结婚时,女家只做土花被面,男方要出里布(被里)和挡头布。女孩众懂事后就学唱 “哭嫁歌”。哭嫁歌须用土家语唱。哭嫁时间一般是婚前7~10天,最长达1个多月。这种哭,不单是嚎啕,要吐出词儿,还要求词儿顺口押韵,朗朗上口,婉转动听,感人肺腑。哭的词儿很多,其中还有骂词,如《骂媒人》、《骂婆婆》。会哭会骂是族氏的自豪,娘家的骄傲,也是婆家的得意。媳妇接进门后,婆婆总是要细细打听媳妇哭嫁的水平。谁家的姑娘不会哭嫁,就会被人瞧不
起,被人诅咒吃一辈子霉米饭。所以,土家姑娘长到十一、二岁,就开始四处陪新娘学习哭嫁。不管十里八里,跋山涉水,哪里有姑娘出嫁,总要去的。家境困难的,卖两个鸡蛋,也要让自己的女儿去学乖,增长见识。有些姑娘,出嫁前半年就开始横草不拿,竖草不拣,要么由自己的母亲,要么请贴己的亲戚,躲在屋里悄悄传授出嫁时哭嫁的词儿。婚前一日叫“
戴花日”,新娘披红插花,开脸打粉,头发绾髻,并包上新丝帕。傍晚,男方接亲队行至女方家门前,女方要行“拦门礼”。第二天为“正酒”,即结婚日。鸡叫头遍就准备发轿。姑娘吃完离娘度后,由送亲娘拖拉出房,在堂屋中辞别祖先,向亲友作捐告别。然后由“红花儿”
(未结婚的兄弟姊妹)用背亲带背上喜轿。新娘手执两束筷子往前后各丢一束,上轿时还用脚蹬三下轿杆。花轿出大门时,妇家用扫帚扫三下,一群妇女要拖拉轿杆,使之连续进退三次。行进中,若碰上另一家聚亲的,两乘花轿并排停放,两位新娘互相交换一只鞋后,即各自离去新娘到婆家时,必须“断煞”和“烧四眼”,方能进屋,然后,新娘新娘双双拜堂,礼毕入洞房。新娘进门时,男方父母要上楼躲藏避见媳妇,不能“碰红脸”。新娘的兄弟于此日穿草鞋赶到男家喝喜酒,名曰“赶脚酒”。
婚后第三天早上,新婚夫妇要回娘家省亲。回门那天须早去晚归。
丧葬
改土归流前,土家族普遍实行火葬。100多年前,土家还保存有停丧火化的习俗。经统治阶级的强制下,土家族才改火葬为土葬。土家人极重丧事,人过五十就准备棺材、寿衣、寿鞋。称棺材与住房为人生两大要件,所谓在生一栋屋,在死一口木”。人死后,亲属要给死者洗澡、穿寿衣寿鞋、在腰上扎白纱、脸上盖纸、胸口压鼎锅盖,还要请土司唱溜床词”、告别词”等。灵堂设屋中,停柩3~7日,由土老司念经唱歌,敲锣打鼓,通宵达旦。 出葬那天,全村人都来帮忙,不需供饭,不要报酬。众人堆土砌石,筑好坟墓。坟上插一把纸伞和一根子孙棍,倒伏一只畚箕,栽上千年树。坟前修好坟台。四周植以松树。
一般习俗
土家人多在依山傍山处定居。除个别大山区有单家独户外,一般喜一村一寨聚居,每个自然
村多为同姓同宗。土家人习惯于一事实上住一栋房子,房屋坐北朝南或坐同朝北,不喜东西向。房子较常见的是三大间。中间的一间叫堂屋,堂屋两边的叫人间。人间的住法是左大右小,长者住左间。许多家房前屋后喜植果木花草,环境优美。土家人的粮食以大米、苞谷为主,辅以小米、红薯。每日三餐,尤重晚餐。爱吃辣椒、酸菜、糯米粑粑、团馓和腊肉。喜爱大片大片的炒肉或大坨大坨的蒸肉。逢年过节的饮食较讲究,过年要吃蒸饭蒸肉和合菜,腊月三十吃雄鸡,正月十日或十五吃半边独头肉及库弄粑粑,清明吃半边猪头肉,四月十八吃粉蒸肉,六月六吃新包谷棒,重阳节吃重阳鸡。
土家人朴实、耿直、好客、待人热情、大方、诚恳。“一语相投,倾心相交。”客人到来,热天喝一碗糯米甜酒冲凉水,冬天吃一碗开水团馓,必留宿留餐。请客吃饭不上细肉,不用小酒杯,要炒大块肉,喝大碗酒,以示尊敬和大方。土家人民具有“男女合作,终岁勤劳不休
”、勤俭节约、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美德,从孩得时开始就注意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品性。
土家族是多神信仰,过去崇拜祖先,迷信鬼神,部分人不信仰道教、佛教。由于信鬼神者多,自然禁忌也不少。比如:若遇戊日,不宜动土。正月初一至十五、立春日、凡属牛、蛇、龙的人不能挑水。一个月中三个戌日不倒粪、不挖粪、不挑水,以免天旱。属狗的人逢戌不能扫地,免生跳蚤。清明和立夏禁止使用耕牛,以免生病。一、四、七、十月的蛇日,冬月的鸡日,每月三、六、九日,腊月的牛日,均视为红煞日。满月为土瘟日。红煞日、土瘟日均禁止播种,否则无收。逢甲寅、庚寅、壬辰、戌辰、庚申、己已日不做买卖,不宰杀和放饲家禽。吉月和节日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正月初一至十五,七月初一至十五禁给小孩剃头。禁止孕妇、妇女在堂屋门槛上坐。禁止孕妇、寡妇观看婚礼。改嫁的姑娘禁给新娘铺床、做
媒。禁止到未满月的姑娘家借东西。禁止毛头姑娘和孕妇进洞房。初生婴儿的洗澡水只能倒在火坑下,禁止乱倒。禁止穿蓑衣、草鞋进初生婴儿家的妇女房门。禁止穿蓑衣、扛锄头、挑空桶进门。禁止妇女在灶门前烤脚。禁止客人与少妇同坐一凳。妇女的裤子禁止露西在太阳下面。死在外面人禁止进堂屋。死人闭棺时禁止小孩在场,以免将影子关进去等等。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