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社科研究>理论研讨>详细内容

桐油——常德历史上的辉煌名片

发布时间:2017-08-28 信息来源:社科联 浏览次数: 【字体:

桐油,今日对其不了解者尤甚。然而,其曾经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与重要的工业原料;它使常德在全国二千多个城镇中脱颖而出,跻身于上海、广州、武汉、长沙等大商埠的行列,常德的名气响彻大江南北,远播大洋彼岸。这种鼎盛百年的状况持续到解放初期,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全国最大的桐油集散地与市场

常德地处沅水下流,为“五省通衢”、“湘西北门户”。明中叶后,城市经济发展迅猛,“富强甲湖南”;清乾隆时,辟为商埠,沅水上游各县及川、黔之桐油等土特产均顺水运达常德,赣、皖、粤、闽、鄂、豫、苏、沪等省(区)来常经商者日渐增多;当时,常德牙行近200家,商铺近万家;同治二年(1863年),《武陵县志》载曰:“大舟小艇聚城旁,上溯黔阳下武昌”;同治十年起,外国人经汉口进入常德,开始购买桐油等农副产品;光绪十年(1884年)常德城有油行8家,年成交量达15万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日本、美国、法国、德国的客货轮直抵常德,并在常德租佃地段修建栈房、码头,开庄设行,大量倾销各种织物、海产、鸦片、钟表、钢铁、煤油的同时,廉价买走桐油、猪鬃等土特产品;宣统时,桐油交易日盛,资金雄厚,从事代客(国内及国外洋行)采购,油行多设榨坊加工炼制秀油(桐油制品),远销鄂、豫、苏、浙、沪等省(区);民国4年(1915年),桐油出口量大增,年销量25万担,秀油2万多担;民国11年,年销量30万担,秀油6万担;13年,年销量达50万担,总值1500万元(银元),其中出口量占75%,主要销往美、英、日、俄、德、意、香港等地。当时常德桐油出口量占全国第二位,成为国际、国内桐油市场最主要的集散地与生产、加工基地。

在这个经济最活跃时期,美国施美洋行与国内号称“桐油大王”的义瑞行的经营举足轻重。施美洋行为美国最大的桐油采购商,全权委托义瑞行在中国大量采购桐油。义瑞行进入常德市场较晚,但看中了这里的桐油吞吐量大,水运便利,尤其是常德桐油油色金黄、香味浓,且杂质少,斤两足盈,故在常德大河街设立分行(现青年路排云阁旁);为了加大采购与存储量,义瑞行率先在常德落路口,下南门、盐关等处设立油驳,修建专用码头,铺设油管,将西方先进的机械装卸引入常德,并且将盛装桐油的竹篓(此种生产工艺已失传)、木桶改用铁桶包装,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使常德千百年的肩挑背扛的落后生产力在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下得到一些改善。

为抗战提供了可靠的物资保障

桐油,作为一种工业原料,在世界第二次大战期间,被中国及美国列为重要战略物资,严加控制。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蒋介石为了争取美国的军事援助,以利抗战顺利进行,于1938年指派上海银行总裁陈光甫到美国“借款”,以购买美国军火。当时美国与日本尚未宣战,美国为了自身利益,要求“借款”籍以民间名义进行。于是国民党政府为此设立中国复兴公司及中国植物油厂,议定向美国“借款”二千五百万美元,并且可以循环使用,实际上也就是借与1亿美元。指定以桐油折抵借款,这就是历史上的“桐油借款”。同时决定以万县、常德的桐油悉数外运至美。这时,常德至武汉,至上海的水路已被日寇截断,而美国的供货期限甚严,催货电报及政府命令接踵而至,后由上海银行、财政部等部门自购大卡车将桐油走陆路运至海口装入美国或友邦国家外轮,直抵美国。

当时,常德地方政府为执行国民党中央指令,关闭了常德桐油市场。责令常德总商会监督对来自黔、鄂、湘西北地区的桐油集中交与义瑞、恒昌等大油行收购,对本地区的油行、榨坊产量与存货登记入册,同时对市民实行限量供应(城区内已实行煤油或少量电力照明,但桐油产区仍有农户用桐油照明),确保桐油外运计划有序进行。那时,常德落路口、大小河街、东门外的油池、油罐上百座,在没有完成派购计划前,各油行一律不得自行销售;警察局与各区域的保甲长负责桐油存放点的安全,防止日寇汉奸的破坏。码头工人听说桐油可以用来斢换枪支火炮打日寇,纷纷加班加点或义务劳动,抢先装卸发运。家住骅街口的工人莫大喜被桐油桶砸伤腿,仍半卧地上收集洒落的桐油归仓,可见常德市民一致拥护抗战的激情。由于常德上下一心,按质按量地完成了桐油的采购与调运,国民党湖南省政府多次褒奖有功人员。

抗战期间,曾有日本昭和通商株式会社通过中间人许以厚利企图在常德采购桐油,均遭拒绝,维护了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体现了常德人民一致抗日到底的决心。

据初步统计:从常德外调至美国的桐油每年近二万吨,累计二十万吨左右。

为了确保这项事关国家抗战大计的计划顺利进行,还规定各报纸、电台不得采访报道桐油外运的任何消息;收购及外运调配的所有票据,一律不得冠以美国字样;每批次外运计划完毕,则由政府指派专人负责销毁相关资料,违者按军法处置。正因采取了强有力的有效措施,连续几年的桐油外调始终没有中断,确保了美援物资源源不断。也正因为严密封锁消息,世间多不了解其内情。

风光不再  成为耀眼的历史

常德解放时,由人民政府接管了中国植物油厂德山炼油厂与油码头、油罐等全部资产,该厂后成为常德粮油加工厂。当时,桐油、秀油按粮食部门的计划调拨,由常德粮油加工厂、常德供销总社经营,每年销售桐油上万吨,秀油二千吨左右,主要供应本省、鄂、苏、浙等省。随着化学工业的兴起,桐油作为油漆的主要原料被化工产品替代;桐油、秀油的另一大市场也由于木制船舶逐年减少而减少;另外,湘西北、川、黔地区陆路交通得以改善,也改变了沅水运输的布局;常德及周边县区的油桐树木面积逐年萎缩,至今常德区域的桐油产量仅每年不足千吨。常德作为全国最大的桐油集散地的风光不再,而且随着人民的生活习惯与社会的进步,桐油在生活领域里的使用基本消失。

桐油,您在常德发展的历史上留下了重彩。(文/李建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