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县九溪乡农村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启示
桃源县九溪乡农村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启示
富任湘
九溪乡地处湖南省桃源县北部,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总人口2.25万人。在这个距县城54公里的偏远之乡,却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特产和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各种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特色文化在民间流传广泛、影响深远。近年来,九溪乡按照既鼓农民“钱袋”又富农民“脑袋”的思路,重视维护农民的文化权益,尊重农民的精神追求,致力解决农民的“文化温饱”,有力地加强了农村文化建设。
一、九溪乡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特点
(一)抓投入、建体系,全面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从根本上说,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九溪乡从立足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大力构筑农村文化体系。
健全农村文化投入机制。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投入是难点,也是关键。为此,九溪乡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投资保障机制,每年从乡财政预算中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活动经费支出;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新模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构建农村文化网络体系。九溪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专门成立了群众文化发展领导小组,对全乡文化发展进行谋篇布局。同时,不断壮大基层文化队伍,配备乡、村基层文化辅导员,组织和指导开展文化活动,进一步健全村级群众团体和各种组织,鼓励兴办行业协会。经过努力,形成了乡带村,村带组的文化网络体系,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建立农村文化责任体系。九溪乡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全乡社会总体发展规划,精心编制《九溪乡群众文化发展整体规划》,将农村文化建设的任务细化、量化,实行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验收,为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
(二)抓阵地、筑平台,积极搭建农村文化载体。
文化设施落后、文化阵地匮乏,是农村文化单调乏味的主要原因。九溪乡历届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参加文化活动提供场所、搭建载体。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九溪乡按照“统筹规划、优化结构、层次相宜”的思路,先后自筹资金200多万元,将乡影剧院改造成占地4000平方米的农民文化宫,新建了九溪文化墙和思想道德宣传栏;在传统艺术板龙灯的发源地官坪村,引导民间筹资300多万元,修建了板龙源大舞台,使之成为方圆百里演艺交流的汇聚地;全乡还建成农家书屋22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6个。
民办文艺组织得到壮大。九溪乡的民办文艺组织的创立者都是普通农民,他们怀着对民间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服务群众的奉献激情,自我筹划、自我筹资、自我组建、自我活动,在资金、场地、器材都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开辟自家院舍,逐渐发展壮大。目前,全乡有28支民间艺术团体,专业从艺人员超过1000人,每年演出收入2000多万元,基本形成了集戏剧、歌舞、管乐、民俗、健身等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演出格局。像九溪黑豹艺术团、晚春文艺队、育人曲艺社等,他们每年演出都在200场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艺术团体。
文艺协会管理得到规范。九溪乡率先在全县乃至全市成立了民间文化艺术协会,与乡综合文化站合署办公。目前,全乡共有戏剧、歌舞、管乐、健身、民俗等专业艺术协会5个,协会通过行业自律的形式进行自主管理,搭建业务交流的平台提升行业水平。同时,民间文化艺术协会还定期邀请市、县名家指导,每年与艺术院团签约,培训乡土艺人,开展比武交流。
(三)抓活动、聚人气,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为了满足群众日趋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九溪乡还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激发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
组织举办大型文化活动。每年,乡党委、乡政府积极组织节庆演出活动,“元旦春耕文艺汇演”、“七一表彰文艺汇演”、“十一庆丰收文艺巡演”等活动接二连三。特别是每年8月举办的九溪乡农民文化艺术节,到现在已办了9届,影响力辐射周边5个县市,每届吸引50多个剧团参演,2万多人次观看。 2013年更是吸引了80多支当地和周边县市的民间艺术团体参加交流演出。
外出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常德市每年都会举办一些重大群众文化活动,如“诗人节”、 “桃花节”等,都会吸引来自九溪乡的民间剧团积极参与。特别是在常德市连续两年举办的群众文艺演出百团大赛中,九溪乡的文艺团体获得含一等奖在内的10多个奖项。同时,市县两级政府还积极引导民办剧团开展“送戏下乡”活动,让这些民办剧团能够深入到基层的每一个角落,让普通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
鼓励农民自编自演。目前,全乡28支文艺团体均达到了自编自导自演的水平,成为党委政府联系党员群众,传播先进文化的生力军。乡党委政府每年投入8万元用于协会的运作,其中5万元用在了文艺创作上。据统计,近几年全乡各艺术团体以地方本土的汉剧、快板、花鼓、秧歌等艺术表现形式为主,共创作50多个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优秀节目,这里面既有宣传国家大政方针的《一号文件到农村》、《富民政策暖山乡》,有反映农村新事的《夸当家》、《俺村的党员就是亮》,也有进行法制教育的《劝夫戒赌》、《老来难》、《打牌》等。
(四)抓品牌、重服务,努力打造农村产业文化
大胆成立演艺集团。为了适应市场发展规律,九溪乡组建了九溪演艺集团,28支艺术团队统归演艺集团旗下,商演营销统一打“九溪演艺”品牌;商演活动由集团统一下订单,各分团节目互通有无、互相帮衬,为客户提供“点菜式”、“套餐式”演出服务;演艺集团针对主题文化活动,还集中力量进行节目创作,并加大对文艺作品进行审查把关的力度。
着力培养文化能人。在九溪乡民间艺术团体发展壮大过程中,“文化能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文化能人”能编能导能演,针对客户需求搞出“最可口”的节目。他们也是“演艺经纪人”,农村婚丧嫁娶、节庆活动等演出靠他们牵线组织。在九溪乡,这样的“文化能人”有近40位,他们带领各艺术团,不花国家一分钱,把演艺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像鄢明清带领的神龙艺术团,每年演出180场,年纯收入在50万元以上。还有像杜竹云带领的黑豹艺术团每年演出200场,收入达20万元以上。
传承保护民间艺术。九溪乡民间艺术团体演出内容以展示板龙灯、虾舞灯、车儿灯、鹬蚌灯、丝弦、花鼓戏等民风民俗为主,充满了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气息。九溪官坪还自发成立了板龙灯队,由128名成员组成,先后应邀出席了省八运会、省第四届农运会及多届省、市艺术节活动,获得广泛赞誉。多家新闻媒体对板龙灯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报道,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板龙灯舞、虾灯舞已经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九溪乡农村文化建设对全乡经济社会的影响
如火如荼的文化建设,着实成了九溪乡精神建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了广大群众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那么,农村文化建设带来了什么呢?
一是农村文化建设带来了农民素质的提升。九溪乡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提高了农民的审美情趣、陶冶了农民的精神情操。同时,通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了农民的政治素质。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改造农民,改造农民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为农村社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是农村文化建设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九溪文化演出已经成为誉满桃源、辐射周边的知名名牌。全乡民间演艺团体每年在县内外演出1200场次以上,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人均年收入增加6000万元。文化演出产业已经成为同粮食、烟叶、棉花、柑橘并驾齐驱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文化建设还有效地促进了其他经济发展,像新编创作的快板节目《赞烟农》在各个村巡演了50多场,使很多农民走上了烟叶种植的致富路。
三是农村文化建设弹响了共建和谐的强音。九溪乡农村文化活动在活动内容、服务形式等方面展示的都是守礼法、讲团结、谋发展的向上价值理念,吹起的都是党和政府科学发展共奔小康的奋进号角。近年来,该乡打牌赌博、扯皮斗殴、无理上访等情况明显减少,文明娱乐、遵纪守法蔚然成风,干群关系不断融洽,邻里关系更加团结。文化活动的开展着实为全乡群众营造了一个和谐的“人文圈”。
三、九溪乡农村文化建设的启示
一是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因势利导。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是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的需求,也是满足农民求知、求乐、求富的需要,更是提高竞争力、发展地方经济、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需要。党委、政府要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努力弘扬优秀文化,改进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充分保证对农村文化经费的投入,落实国家扶持公益文化事业的责任,推动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是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因地制宜。政府要按照“群众文化群众办,社会文化社会办”的思路,转变观念,改进方法,结合实际,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民文化事业,逐渐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的新体制。政府要建立“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享受”的机制,拿出适当的政策补助,作为激活农村文化市场的推动力,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把戏剧、电影下乡纳入市场机制轨道。要鼓励、引导、帮助、扶持农民从自身需要从发,开办农村图书室、农民演出团体及经营文化产业。要把民办文艺团体作为农村基层文化的重要载体,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掀起群众文化活动的热潮。
三是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因人成事。专职的基层文化工作人员数量有限,活跃基层文化活动必须依靠大批群众文化骨干。要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参与基层文化建设,不断扩大基层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保护和发挥人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要充分重视蕴藏在农民群众中间的创造力,积极发掘和推广具有农村特色的文化活动形式,提高宣传文化机构对农民群众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鼓励创作和演出农村小戏、小品等深受广大农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积极推广优秀农村文艺作品。在农村培育和发掘一批热爱农村文化事业愿意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文化骨干,建立一支不走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中的作用。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