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溪文化对乡风民俗的积极作用
九溪文化对乡风民俗形成的积极作用
周碧华
早在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就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其中,“乡风文明”与社会和谐有直接关系。
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中国目前大多数人口依然是农民,因此,社会和谐也好,中国梦也好,都必须要有广大农民的参与才能实现,
有一份资料显示,桃源县九溪乡以前头顶“社会治安、农民负担、禁毒重管”三顶“黑帽子”,但现在已连续三年获得“综治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这些年来社会稳定,没有一起越级上访或进京上访的事发生,也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也就是说这一带老百姓安居乐业、一派祥和景象。
取得这样的成绩,固然与当地党委政府加强社会管理与发展经济不无关系,但透过这一现象,特别是拿九溪与周边乡镇相比较,便不难发现,社会和谐与民风有很大关系,而好的民风的形成,又与文化的浸染有着直接的联系,所谓文化化人。“文化”这个词,全世界的解释多达两百多种,但我更认同梁漱冥的观点:“文化是人的生活样式。” 特别是对于农民群体来说,文化的直接体现就是他们“怎样活着”,即他们采取怎样的生活方式度过一生。
虽然国人对“活着”缺乏理性的思考与追问,但如何活着,如何教育子孙,如何建立人际之间的关系,国人多以丰富多彩的生活呈现着,体现出中国人独有的生活智慧,并作为传统而影响人类生活的今天和未来。中华地域广阔,历史悠久,由于时代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使人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如广东人上午十点左右开始喝早茶,四川人通宵达旦玩麻将,九溪周边的乡镇可以选择不像九溪一样发展演艺产业,等等,因此,文化是在人类生活样式的继承和发展中呈多样性存在的。虽然各种政治的和经济的力量都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但人活得是否有意义,或者说人们的生活形态是否有文化价值,却仍然取决于人类基于自身本性及其生命立场对生活样式的创造和选择。
九溪演艺团体近三十个,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演艺产业,这决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决不是九溪乡政府强力推行的结果,而是文化现象中“人化”的产物。九溪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与生活中,按他们特有的方式改变和改造着这一地域,使这一地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打上九溪人文的烙印,以形成与其他地域有所区别的人文气质。反过来,通过“人化”后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又“化人”,影响着这一地域的人们的精神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九溪文化就是九溪人民选择的“生活样式”。
以表演唱《夸当家》,小品《打牌》《老来难》为例,在《夸当家》中,6位女演员通过表演唱的方式来夸赞自己的老公,她们的老公有的种田、有的做生意、有的做泥瓦匠,有的做木匠,有的搞养殖,有的当小老板,都是通过勤劳致富,都对家庭负责,对家人很好。在农村,女人们最崇尚有一技之长的人,也就是能工巧匠,通过赞美,显示了农村女性眼中的好男人标准,既能干又忠于家庭。这种婚恋观就是九溪人民的价值观,对青年男女择偶产生无形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传统的能工巧匠中,增加了一个角色“小老板”,这也体现了商品经济社会对九溪人民的影响,传统的木匠铁匠泥瓦匠固然值得肯定,但与世俱进积极投身商海会做生意的男人同样是“能工巧匠”!
打牌赌博是近年来蔓延于城乡的一种陋习,小品《打牌》围绕一个由打牌引出来的故事对老公进行教育,让老公认识到打牌的危害,进而痛下决心,保证以后不再打牌;这个小品反映了女性的贤惠,面对打牌的老公,不是大吵大闹不是寻死觅活,而是苦口婆心,以情动人。这个规劝的过程,便反映了九溪女性的大度与理智,显然,这样的女性便是九溪人民心中好老婆好媳妇的样板。
中国正进入老年化社会,由于受贪图享乐思想的影响,农村妇女以往守孝道的传统美德受到挑战。小品《老来难》中,几个媳妇对老人不孝,唯独孙女对老人好,一次老人捡了一块镜子送给孙女,几个媳妇都听成了金子,对老人态度急转弯,尽力巴结,最后真相大白,媳妇们翻脸,要赶老人们出门,孙女大义凛然,决意要将母亲扫地出门,媳妇们幡然醒悟,决心痛改前非。
这些作品源于现实生活,具有传统符号,也有时代特征,为当地百姓所熟悉,所以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通过一次次的表演,九溪人民在欣赏中潜移默化受到影响。
对于每一个在九溪生长、生活的乡民来说,乡风民俗是一种早于他们存在的文化积淀,因为这种文化积淀,成为每个乡民个体行为重要的价值规范。九溪的乡风民俗就这样塑造着乡民的思维观念、行为方式乃至社会组织形态,乡民的整体生活和整个生命过程都浸透着当地的乡风民俗。应当注意的是,九溪之外的农村,尽管乡风民俗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也还存在诸如请土地菩萨、宗族观念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更快地融入现代文明,因为整体素质不适应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所以还成为影响农村社会改革发展与稳定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全国推行的新农村建设,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乡风文明建设,而九溪的乡土文化就很好地起到了引导与改造乡风民俗的作用。
我认为九溪的文化对乡风民俗的积极作用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影响了社会风俗、行为习惯形成了“九溪现象”。九溪人民共同行为表现出来的具体面貌,包括在道具设计、节目编排、服饰等演艺活动和日常生活习俗方面表现出来的具体样式和特征,都具有九溪风格。九溪人民把演艺当做了生活的一部分,艺术表演也成了日常生活的内容,也成为了一种“习俗”;有一个七十多岁的老艺人,曾身患癌症,本来在深圳女儿家休养,当得知乡里的艺术团要参加全市“百团大赛”,便毫不犹豫地返乡,他的孩子们也不觉得他的行为反常,而是十分理解,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了乡风的熏染,父亲去参赛,就像到了割稻的季节要下田挥镰一样自然。
二是促成各种规则形成体系。九溪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被九溪文化长期熏染,已形成共同认定和遵循的导向、分寸和界限,如道德规范、法律体系、经济和政治方面的政策措施等。九溪演艺团体的各种节目,通过要求和引导人在任何事情上“怎样去做,不怎样去做”,来显现和保持一种文化体系的性质和特征。九溪各演艺团体的原创节目都显现了这样一种“主旋律”特征,无形中对九溪人民的“道德规范”起到了引导作用,从而形成向善的乡风。
三是九溪的文化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结构层面。如果文化形态纷乱,势必会对人的心理形成负面作用,因此,稳定的结构是文化繁荣的重要因素,也是形成良好乡风民俗的重要因素。“任何事物由有机联系着的部分构成”(布迪厄语),九溪演艺团体生生不息,显然是九溪的乡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通过约定俗成而构建,演艺就像农事一样存在,指导和规范乡民的行为,在经历了一定的时间过滤和历史沉淀之后,成为一种产生于九溪又超越了九溪、对乡民具有普遍约束性的客观存在,可以这样说,假如谁要取缔九溪演艺团体已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九溪的文化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不是一时的“现象”,更不是赶时髦。
“只有让农民自己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之根,才能不断发扬农村传统文化,重塑农村精神家园。要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培养和养成农民文化自觉,积极鼓励、扶持以民间传统文化为主的农村民办文化,使他们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保护者、传播者,成为弘扬农村传统文化的生力军。”①九溪的农民已找到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之根,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鼓励与欣赏。
备注:
① 引自《农民日报》2013年6月22日《传统文化构建乡民幸福家园》
作者简介:
周碧华,男,湖南安乡人,1984年毕业于湖南师大中文系,同年分配至桃源师范任教,1988年破格聘为湖南中专学校最年轻的讲师。1992年起从事新闻工作至今,先后担任过报纸、杂志、网站主编,已公开出版长篇小说一部、散文集两部、诗歌集两部、通讯作品集一部,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委宣传部特聘网络文化建设专家、鄂尔多斯市市委特聘网络文化建设专家、常德市委党校客座教授。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