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的视域看九溪文化现象中的戏文化
以历史的视域看“九溪文化现象”中的“戏文化”
陈致远
桃源九溪乡以“戏文化”为核心内容的群众文化发展十分繁荣,乃至形成所谓“文化产业”,其社会、经济效益俱佳,被理论界、新闻界称之为“九溪文化现象”。
“九溪文化现象”今天之所以“靓”,一个重要原因是被叫作“戏窝子”的九溪乡的“戏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本文试图从九溪戏文化的历史源流,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其别具一格的历史特色及珍贵性等方面作一探讨和论析,以求裨益于“九溪文化现象”之研究。
一、九溪“戏文化”的历史源流
1、板龙灯
龙是中华民族象征,中国各地民间皆在节庆舞龙灯,其龙灯多为布龙,但唯独在九溪以板凳联结成龙身,长可数百节,构成气势宏伟,千姿百态的板龙灯。
据九溪民间传说:元末封建统治残酷腐朽,九溪罗、沙、黄、彭、何等姓共商发动反元起义,议定正月十五元宵节趁舞龙灯之际集合各姓男子,将兵器藏于板龙灯中,龙板合则为龙,拆则为武器,以共同举事。起义后虽失败,但板龙灯却由此流传下来。
常德民间历史上也有这样传说:元末,常德一带人民约定八月十五举行反元起义,杀掉各地的“靼(dà)子”(蒙古人),他们将“靼子”谐称为“鸭子”,这样,“八月十五杀鸭子”成为当时常德人民举行起义的暗语。所以,今天常德有着八月十五杀鸭子吃的习俗。
九溪和常德元末反元起义的传说,反映了两点历史信息,一是元末沅水下游地区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二是九溪起义传说细节更丰富,藏兵器于板龙之中,舞龙时聚众起义,是十分可信的。
九溪“板龙灯”的历史由来,不仅使中国龙灯艺术活动增添了“板凳龙灯”的新形式,适应了乡间龙灯舞简洁、灵活的需要,又使之比布龙灯更为宏伟壮观,而且还赋予了它中国农民反封建的革命历史意义,因此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2、车儿灯
“车儿灯”也是九溪一种特有的地方演艺文化。它使演员限定在桌子上“车盘”去表演民间故事。其独特的表演形式令人耳目一新。“车儿灯”也有着久远的历史由来。
相传远古时候,洞庭湖流域发生大洪水,所有人民皆罹难,唯车姓人家一对儿女在木盆中漂泊得以余生。之后兄妹长大成人,在峨嵋山遇女娲娘娘,女娲劝说两人成亲以繁衍后代。兄妹在龟仙促成之下最后成婚,但二人害羞,在成婚时盖头遮脸,故此兄妹后被称为傩愿公公和傩愿婆婆。之后他们生了一百个孩子,孩子们成人后,向父母学习种田谋生等手段,也有学艺的,学艺的孩子便将父母二人曲折故事编成“车儿灯”历代演出,以教后人永远不忘祖先。
此则传说应由湘西苗族关于伏羲和女娲兄妹大洪水之后结为夫妻而繁衍了苗人的古老世传在桃源九溪演变改造而来。九溪还流行湘西苗、瑶、土家的傩戏,车姓兄妹也被称为傩愿公公和傩愿婆婆,都证明了这一传说受湘西苗文化影响的痕迹。
3、虾灯、鹬蚌灯与其他戏种
据九溪乡的资料介绍,虾灯源于唐代,鹬蚌灯兴于宋元,是省内独有的门类艺术,表现水乡动物生活习性,其舞蹈表演动作细腻而豪放,栩栩如生,其造型和道具别具一格,独特而逼真。
虾灯与鹬蚌灯的历史源流,应与九溪境内溪河众多,人民熟悉渔业生活,且受沅水和洞庭湖水乡文化影响有关。
另九溪流行的渔鼓,也应与水乡文化有着历史的关联,并与古老的楚文化存在干系,渔鼓唱词的讲究、章句的整齐等,显然残留着楚辞赋的影响痕迹。
九溪的汉剧、花鼓戏,则在较晚的明清时期由湘北和湘东传入,但却受到本地文化的改造使之具有当地民间艺术的特色。
二、九溪“戏文化”形成的历史原因
1、桃源古代历史居民问题
据古代方志记载,先秦时期的桃源“为蛮蜒所居”,其历史居民是为苗、瑶等少数民族的先民。春秋战国始进入楚人开拓沅水流域,在桃源青林乡一带修筑黄楚城(采菱城),其附近今多有楚墓发现,但楚人只占据了桃源沅水沿岸某些土地平旷肥沃地带。西汉末年,“武陵蛮夷特盛”,桃源蛮族豪酋田强在沅水之东筑三垒(城)抗御王莽。东汉初年发生武陵蛮大起义,马援率军至桃源征蛮,受阻于夷望溪,兵败于壶头山。西晋王朝封授桃源少数民族首领为“晋率善蛮夷邑君”,让其自治,该印章上世纪70年代在漆河乡出土。至唐末,“桃源洞蛮雷满”势力雄厚,出兵占据常德,自称“朗州刺史”,其事载于新旧《唐书》。可见直到唐末五代,桃源的历史居民仍主要是少数民族。历史进入宋代以后,统治者着力开化江南,汉族才开始逐渐在桃源成为主要居民。
桃源在历史上这样的一种历史居民变迁的状况,是我们今天理解九溪历史文化形成和传承的重要背景和原因之一。
“车儿灯”中车氏兄妹成婚被尊为傩愿公公和傩愿婆婆的传说,傩戏在九溪长期流传继承下来等,都与上述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2、九溪在历史上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问题
九溪地处桃源县北部丘陵地带一山窝之中,西北与慈利、石门、临澧山地相接,东南则距常德和桃源县城均达百余里之遥,在古代属于交通相对闭塞之地,不处在历史上的交通要道和要冲之上。这样的一种地理位置,使其历史居民相对稳定,变迁和缓。如此便使得历史文化的传承不致受到社会剧变之影响而忽然中断。
九溪虽地处丘陵山地,但其东、中部溪河流淌,土地平旷,“六山一水二分田”,使其地物产较为丰饶,在古代自然农耕经济时代,若非遇水旱天灾,则可人给家足,丰衣足食。这样的一种社会经济状况,为九溪历史文化的形成和传承,不能不说提供了经济和物质的基础。
九溪的地理环境和古代社会经济状况,也为九溪人民酷爱民间文化艺术的民性的培养和形成提供了条件,使其对内承继本土车儿灯、傩文化、板龙舞等,并吸纳水乡虾灯舞、鹬蚌灯、渔鼓等,对外则接受汉戏、花鼓戏、三棒鼓等等多彩的戏文化艺术形式,从而为当今“九溪文化现象”的产生提供了历史的基础。
三、九溪“戏文化”发展的思考
1、发展和突出其历史特色
有历史特色的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九溪戏文化中的板龙灯、车儿灯、虾灯、鹬蚌灯、傩戏、渔鼓等,均为有悠久历史文化特色的戏文化艺术形式,对这些颇具珍贵性的艺术形式,我们一方面可以努力“申遗”,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是否可请相关专家和艺术家着力发掘和改造,进一步突出其独有的历史特色,以升华其艺术价值。
2、发展和突出其地方特色
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九溪戏文化中诸种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板龙灯、虾灯、鹬蚌灯等等。怎样进一步发展和突出其地方特色,增强其珍贵性,值得政府有关部门和九溪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本土艺术家们着力研究和关注。
3、与桃花源历史文化融为一体
九溪文化毫无疑问具有历史特色和地方特色,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可否视界再宽一点将九溪文化中的亮点与桃花源历史文化融为一体进行打造,促进桃源桃花源这一历史文化名胜的内涵更加丰厚?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