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溪文化建设的内生性特征及其价值
九溪文化建设的内生性特征及其价值
黄向阳
经济发展能否持久并打造出地方竞争实力,关键看推动其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若是内生动力不足,一时的经济繁荣必然难以长久,这就是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借力造城后却很快演变成鬼城的原因所在。同理,地方文化建设能否持续发展并培育出自己的特色文化,关键也要看其是否具备内的动力。从文化建设的实践来看,虽然一些地方通过加大文化投入、引进文化资源等方式促进地方文化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产生了一定的文化影响力,但这些借助外力打造出来的文化往往由于缺乏内生动力,因而难以实现持续发展,在外力作用消失以后,造就的文化繁荣也就很快消失。因此,要实现地方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就必须挖掘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只有内因的作用发挥出来,才有可能实现地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九溪乡文化建设:一种内生文化推动发展的典范
近年来,湖南省桃源县九溪乡的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引起了各级媒体和政府的关注,学术界也开始关注九溪文化建设的实践,试图从学理上对九溪乡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升。笔者在多次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发现,九溪乡文化建设成功的经验在于该地文化建设的内生性,内生动力为该地文化建设注入了持久的活力,从而使其发展不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这种内生动力主要表现在:
民众文化需求的内生性。推动文化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就是民众的需求,从市场学的角度来看,只要有需求,市场主体就尽最大可能去满足民众的需求,并从满足民众需要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利益(物质的或者精神的)需求;而且只有在需求持续存在的情况下,文化才能实现持续发展。九溪文化建设的实践很好地证实了这一定律,九溪文化建设取得今天的成就,与民众的文化需求是分不开的。特别是这种文化需求的形成不是基于外部的诱因,而是其内生的动力,九溪民众文化需求动力的内生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历史性的内生需求,九溪的农村文化建设历史悠久,在其发展过程中所沉淀下来的文化基因已经融入到村民的血脉之中,正是融入血脉的文化需求才使得九溪的文化建设极少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中断;二是现实性的内生需求,改革开放以后,九溪地方经济发展使农民有钱、有闲去消费文化,文化消费逐步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一部分,催生了大量文化产品供给者的出现;三是社会心理的内生需求,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迁,人口流动与人口杂居现象的加剧,民众的文化识别需求越来越显性化,文化寻根正是板龙源文化大舞台得以兴建并成为地方文化招牌的一个重要动因。在三种内生动力的共同作用下,九溪文化需求的内生动力为九溪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文化建设投入的内生性。文化建设投入一直是困扰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难题,文化事业的公益性特征使文化建设投入一直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政府投资是绝大多数农村地区文化建设资金的唯一来源。来源的单一性以及政府投入的有限性,使农村文化建设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资金严重不足制约了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使地方难以有足够的投入满足村民的文化基础设施需求、文化产品需求。要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稳定健康发展,就需要解决好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难题,实现文化投入从外部的政府投入转向内部的农村投入,实现农村文化建设投入的内生转变。从九溪文化建设的实践来看,九溪文化建设能够取得今天的成效,与其实现投入方式的转变有着密切的联系,内生的投入方式为本地文化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官坪村板龙源基地及大舞台的建设就是所需的资金投入就是一种典型的内生型的投入,整个建设所耗费的300多万元靠的不是外部投入,而是由群众自筹资金、地方特色剧目板龙灯的演出收入以及与本地有着密切联系的企业赞助。内生性的投入方式将农村文化建设的投资主体由政府转向村民,这种转变有利于村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由此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更适合农民自己的文化需求,使农村文化建设的服务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文化建设内容与形式的内生性。为尽可能满足村民文化生活的需要,使村民能够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各级政府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在积极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以缓解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难题。“文化下乡”对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满足村民文化生活需要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送文化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所提供的文化产品与村民的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据某地的一项调研显示,“对文化部门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88%的农民表示了‘不满意’。分析原因,不是农民不喜欢‘文化下乡’活动,而是因为这类活动主要集中在集镇上,表演时间不能适应农时,表演内容有时不合农民口味,表演时接待费用较高等,因而觉得那不是给农民看的。”[1]农民不是不要文化,而是需要适合自己口味的文化,农民的“口味”就是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生活、以他们所熟悉的艺术形式来展现他们的生活,这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指出的“艺术有形式问题,有民族形式问题。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悟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2]九溪乡农村文化建设为村民所接受、所喜爱、所追捧,就在于他们用村民熟悉的文化形式艺术地反映村民所熟悉的生活,使村民在艺术之中看到了自己的存在,这就是九溪文化建设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内生性,内生的艺术形式与内容不仅为村民所喜爱,也让他们从村民生活的变化中找到了创作的源泉。
文化建设参与力量的内生性。人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动力,也是文化生产中最为活跃的要素,农村文化建设要实现持续发展,一支稳定的文化建设队伍尤为关键。在城市化浪潮的影响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人口呈现向城市加速流动的趋势,人口的大量流失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相当大,使不少农村地区文化建设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一些民间传统工艺和文化正面临失传的危险。但九溪乡村民对乡土文化的依恋使一些人留在乡村,投身于乡村文化建设事业,并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组建了28个演艺团队,经常性参与演出的演职人员近千名,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农村文化建设队伍,成为推动九溪乡文化发展的源动力和最为核心的内生性动力。上台是演员,下台是观众的参与模式,既稳定了九溪乡文化建设的队伍,也稳定了九溪乡文化建设的市场。而相对稳定的剧团及由此组建的演艺集团的存在,为九溪乡文化建设提供了阵地保障,奠定了九溪乡文化建设的组织基础。
二、九溪乡农村文化建设实践的价值分析
九溪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为我们研究如何发挥内生动力推动农村文化提供了一个经典案例,为农村文化建设中如何建设农民自己的文化提供了参考样本,对我们进一步探讨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九溪乡文化建设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实现了农村文化建设中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主体,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早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认识到了的真理,毛泽东1927年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谈到农村的文化建设时就指出,“菩萨要农民自己去丢,烈女祠、节孝坊要农民自己去摧毁,别人代庖是不对的。”[3]毛泽东认为,农村地区反对封建文化只能靠农民自己去完成,任何别人的包办都不可能在农村地区发展起属于农民自己的文化;这种观点也就是我们所主张的农村文化建设要以农民为主体的观点。我们所要推进的农村文化建设,绝不是简单地将城市文化输送到农村,也不是简单地在农村复制城市文化,而是要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在文化建设中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化。
但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受制于资金、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没难以得到有效发挥,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文化生活需求的满足还是靠政府,政府是农村文化产品的主要提供者、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主要建设者,从而使政府成了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主体。一方面农民理当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当然主体,一方面是现实条件决定了政府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主体;如何实现当然主体与现实主体的协调,如何促成政府将农村文化建设主体让渡给农民,是我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必然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九溪乡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使农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政府退到后台为农村文化建设服务并提供方向保障,实现了政府主导作用与农民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
二是农村文化建设成为联络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纽带。如何在适应现时代的生活中保留好传统,留住我们的文化血脉,一直是现代化进程中困扰着我们的现实难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农村的迅速扩张,使农村地区的文化传承面临着日渐消失的危险,由于地域性传统的消失,基于民俗文化所形成的一系列可识别因素消失,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村容日渐趋同而呈现出模式化的特点。
传统的消失,必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4],传统文化的势微必将影响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从地方层面来看,传统的消失将使地方的可识别性大为削弱,文化血脉的遗失必将影响民众的凝聚力,对社会结构的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对我们而言,我们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既要坚持与时俱进,将文化建设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体现时代性;也要坚持将文化建设与传统结合起来,体现民族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结合,让农村文化建设成为联络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纽带,正是九溪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价值体现。在保留车儿灯等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及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理念的同时,也积极以传统艺术形式来表现时代精神,将反腐倡廉的时代主题、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打造和谐干群关系的时代主旋律融入到农村文化建设之中,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大胆创新,将传统的现代化与时代精神的传统回归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是促成了农村地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文化建设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统一,在农村文化建设实践中,一方面加强文化事业建设,满足农民的文化生活需要,保障广大农民能够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另一方面,又要加强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文化产业打造成支柱性产业,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九溪文化建设的实践向我们展示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协调发展的可能性及其实现路径。九溪文化演艺集团及其所辖的演出团体,既有公益性的演出活动,在乡、村组织的文艺展演中为村民奉上文艺大餐;也作为文化企业参与商业演出,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事业性存在与产业性存在并重,使剧团在发挥中逐渐摸索出一条以公益性演出提升剧团的群众基础并进而提升剧团商业影响力促发展的经营之路,同时又以商业性演出的收益推动剧团的艺术创新从而更好地为村民提供文化产业服务公益文化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了剧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
以内生动力推动农村文化建设,这是九溪文化的内核所在;其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对当代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作为一个文化建设个案的存在,更体现在他为当代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借鉴作用。
黄向阳简介:
黄向阳,男,土家族,湖南文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文化建设,近二十年来,为研究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多年来坚持深入农村调研,足迹遍布湖南、湖北、江西、河南、河北、贵州、四川、重庆等省市,为研究积累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已经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5部。
[1]王廷兴、陈仁铭、刘明锋•“有些‘文化下乡’不是给我们看的”——襄樊市农民文化需求调查[N].中国文化报,2005-08-04
[2]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人民出版社,1991(76)
[3]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31)
[4] 习近平在2013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