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机关建设>理论学习>详细内容

中国经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发展

发布时间:2018-01-29 信息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浏览次数: 【字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必将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特征,也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其实践成果既体现了中国人民智慧,又丰富了人类社会发展经验。因此,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角度把握中国实践经验,不仅关系到对中国自身经验的理论总结,而且关系到对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发展的贡献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牢记自身肩负的重要使命,切实增强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以优异成绩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推动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经验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人们认识世界与自身的系统性成果,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始终以客观世界和人类实践作为根基。基于不同实践经验,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就可能存在差异。要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有更准确、更完整的认识,必须尽可能多地把握人类社会多样的实践经验。

在历史上,中国曾创造过辉煌的古代文明,并留下大量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富含高度智慧的典籍。但西方在现代化和现代社会科学理论方面起步较早,因而在现代社会的人文性思考和社科性研究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理论成果。但由于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更多是对其自身社会发展过程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升,因而其在认识和实践方面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在认识上,一是没有全面认识整个世界与人类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二是对中国等非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缺乏有效认知。加之一些西方国家较长时间内在现代化进程中处于领先地位,它们就自然地认为基于西方实践经验的理论是最先进的,这就导致了所谓“西方中心主义”。在实践中,一些西方国家把西方理论强加于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反而造成了理论与现实的严重脱节,导致理论的失效和实践的困境。因此,从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发展过程来看,人们迫切需要全面与系统地把握世界各国的实践。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团结奋进,使具有近70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成就是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背景下,在中国社会历史逻辑、现代社会发展逻辑与社会主义实践逻辑共同作用下取得的。对于当今世界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是区别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适合中国自身的发展,也丰富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价值不仅属于中国,还属于全人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可以为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发展提供新的经验。

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角度把握中国经验

中国实践可以为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发展提供经验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经验就已经或者可以直接转化为理论,成为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部分。对于中国理论工作者来说,要实现这一转化,急需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从中国实践出发,把握中国经验的内在发展逻辑。从现代化在中国的发展逻辑来看,我们需要研究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特别是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这不仅有利于深化对中国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有利于丰富对世界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辩证地分析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二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角度把握中国经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一方面,我们要以包括中国实践在内的世界各地不同时期的实践经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内涵;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吸收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研究的新成果,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

三是充分吸收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有益的理论成果,并以中国经验发展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我们要立足于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将作为人类社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经验转化、升华为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的丰富和发展。也就是说,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并“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同时,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将中国经验提炼上升为理论成果

中国为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发展作出贡献,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战略性意义。一是为提升中国话语权奠定基础。要获得话语权,必须在增强话语能力上下功夫,既要让人们听到、听懂中国故事,也要让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中国经验。前者要求我们在形式与技巧上要提高讲故事的能力,后者则需要我们能够促进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因此,以中国经验丰富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不仅可以使人们在理论上更好地理解与接受中国的实践,还能将中国经验转化为一种理解现代世界的重要范式,提升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整体解释能力,为中国提升话语权奠定理论基础。二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条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命题,推动互利共赢、平等包容与世界和谐,事关重大。中国在实践与理论上为世界发展作出贡献,开启以尊重各国发展逻辑、建构容纳不同文明成果的包容性共识机制,将在文化与理论上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重要的基础。

当前,中国经验已经为世界发展作出了贡献,而要将这些经验转化并上升为理论成果,推动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发展,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长期以来,一些研究者习惯于用西方学者的观点来为中国经验背书,这种情况反映出我们的理论研究尚未达到应有的高度。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一是一些熟悉现代西方理论的研究者,不了解中国实践,而了解中国实践的人,又往往不善于提炼相应的理论来表达;二是理论自身的局限性和不成熟性。中国学者具有了解中国实践的独特优势,如何遵循中国自身发展规律,而不只是以西方理论视野来认知中国,将是中国学者的重要责任和使命。为了更好地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我们应当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重视机制建设,推动研究者全面深刻地理解中国实践。要充分认识与运用智库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原创性知识生产中的机制性作用,推动智库成为学者参与理解实践的“旋转门”。要建立相应机制,让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中青年研究者到党政部门与社会基层挂职锻炼,使其有机会参与当下中国的具体实践。在政策上,要引导和鼓励研究者加强对中国实践的深入研究。

第二,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研究队伍整体知识结构的优化。要从战略高度,对留学归国学者与本土培养学者予以同等对待,并从机制与政策上加以体现,特别要纠正一些大学的哲学社会科学专业与院系片面强调引进海外留学人才的现象。

第三,重视国际交流,推动东西方学术与实践的平等对话。我们可以到国外设立各类中国问题研究机构,同时推动海外学者到中国进行研究等。要建立相应的研究机制,与海外研究机构合作,鼓励到国外留学的学生和来华留学生,在各自导师指导下以学位论文等各种方式对中国经验开展研究。

第四,重视学术阵地建设,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我们要主动推动建立各类国际性学术组织,以及出版国际性学术期刊等。要有计划地增加以中国为主场的国际会议的数量,提高质量,并鼓励多举办一些小型的、有深度的国际研讨会,从而让西方学者能够充分了解中国经验和中国学者的话语与思路,不断增强中国的学术话语权。

第五,重视原创意识的确立,推动理论话语权的构建。要着眼于中国经验的积累和创新,多维度地了解、跟踪理论前沿与重新审视基础理论,摆脱简单将某种西方理论进行“中国验证”的窠臼,多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

  (作者系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