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社科研究>科研课题>详细内容

推进常德产教融合的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4-08-08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 【字体: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

 

摘要: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常德地区的实地调研反映了中国大部分地区产教融合进展不顺利的现状,主要原因在于机制体制不完善,没有发挥企业的办学主体作用。通过借鉴日本产官学合作及国内部分地区产业学院的建设运营经验,提出了适应于常德地区的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教融合;产业学院企业主体办学作用

 

 

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发展,产业界或教育界拥有的资源都难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根本依据。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要“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 

产教融合使教育与就业真正衔接起来,企业能够发挥其指导作用,将职业岗位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衔接,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对人才的培养和需求无缝对接。此外,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弥补高校教师实际操作的不足,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一、常德产教融合开展情况调研

为了了解常德主要产业及产教融合的发展现状,课题组通过走访、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对常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常德经开区)、常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常德高新区)管委会下属的产业发展、社会服务部、人力资源、创新服务等相关部门,以及辖区内相关区域领军企业,如中国中车、常德三一机械有限公司、中联重科等,以及常德市工信局、发改委等政府部门开展了调研。

(一)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供需现状

调研可知智能装备制造都是两个园区的重点发展产业,也是在岗人数最多的产业,分别为0.89万人0.41万人。

表1 2020年-2023年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量统计表

单位:人

开发区

人才需求层次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常德经开区

本科及以上

1700

1700

1500

1800

高职

2500

2500

1600

2500

常德高新区

本科及以上

900

900

900

1000

高职

1500

1600

1500

1700

 

表2 2024年-2025年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预测表

单位:人

开发区

人才需求层次

2024年

2025年

常德经开区

本科及以上

2000

2100

高职

2800

3100

常德高新区

本科及以上

1200

1300

高职

2000

2500

数据来源:问卷调查园区相关管理部门

可以看到,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是招聘、录用情况却远不能满足需要。尽管常德高新区平均工资达到了4170元/月,但是2020年招聘了近550名员工,留下来仅300名左右,2021年招聘了500名左右员工,留下来仅260名左右。

(二)供需不平衡现象的原因分析

第一,区位优势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招工难、引进留住人才难是调研企业反映最普遍、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由于受交通区位、城市能级、园区生产生活配套条件等因素影响,很多企业无法对外地高端科技、管理人才产生吸引力,来了也留不住。第二,现在大学生吃苦耐劳品质较弱,劳动意识欠缺。部分大学生怕脏怕累,不愿意去生产一线奋斗,责任心不强。第三,部分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不匹配,不能胜任企业工作。

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是服务地方经济。近年来,笔者所在的职业院校围绕“对接园区,产教融合”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与经开区、高新区的校企合作,但仅限于企业员工培训与接纳学生实习、就业,虽然企业技能培训的社会反响较好,但从职业教育的根本是为企业输出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的角度来看,这种产教融合的深度仍然不够,并未起到人才支撑作用,也成为禁锢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校企合作不畅的原因分析

1.企业对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涉及政府、业和学校三方主体,其中企业的积极性最难调动,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往往只是学校“一头热”。企业以追求最大利益为目的,首先考虑的是合作成本和获利情况。调研过程中发现,有些企业把与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看作是负担,不愿意与高职院校共同培养学生;有些企业对高职院校存在有偏见,只重视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往往也只局限于合作开展技术攻关,进行科技成果应用推广、标准制定、中试熟化与产业化开发等,针对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方面也做得不够。

2.社会对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仍然较低。一是领导干部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认可不够。部分地方、相关部门的少数领导和干部还没有充分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有关论述精神,认为职业教育涉及领域广、投入多、见效慢,对于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以后,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迫切性重视不够。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影响,把选择就读职业学校当成成绩不好、升学无望的无奈之举;加之出去“见世面”少,家门口能看到的生产服务一线员工普遍存在工资水平较低、社会地位不高等现实问题,对普通就业成为产业工人与高质量高水平就业成为高技能人才的区别存在认知方面的欠缺。新闻媒体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认可不够。社会舆论导向有待引导,虽然有文件明确提出“严禁初高中学校对学生进行中高考成绩排名、宣传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但是部分自媒体仍然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宣传,与之相反的是职业学校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获得好成绩的喜报基本无人问津,官方媒体在其中没有起到积极宣传引导作用。

3.职业教育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仍然薄弱。一是在职业教育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涉及到的政府同级相关部门较多,且没有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难以形成整体推动职业教育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工作合力。二是人力资源供需交流平台发挥的作用不够。本地企业用工难、职校学生本地就业难归根到底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信息阻隔造成的,学校不知道本市有哪些企业,需要哪些工种的技术工人,企业不知道本市有哪些职校,能够培养哪方面的技术人才,市人力资源开发交流服务中心没有起到对全市人力资源供需状况的统计、分析、沟通、引导的作用。据了解,园区许多企业大量缺乏钳工、焊工等基础工种的工人,虽然每年职业学校都申报了招录钳工、焊工等基础技能专业学生的计划,但是由于工作相对辛苦、工作环境相对恶劣,许多职业学校的相关专业均出现了报名学生太少无法开班的情况。此外,人才培养需要有一定的周期,职教学院对于自己多年培养之后本地还有没有企业对相关专业的人才存在用工需求有一定的顾虑。

4.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思路不够开阔。部分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停留在与企业签订一份合作协议书,安排学生到企业开展实习实训等,而在专业建设、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方案、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相关标准建设等环节并没有开展实质性工作,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脱节或不匹配;部分职业院校实验实训条件落后于企业,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与企业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些都不利于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

二、国内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案例分析

(一)日本职业教育“产学官”合作育人模式

该模式始于20世纪50-80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效果显著。事实上,日本职业教育产学官合作的开展形式与我国大同小异,主要有:面向某个课题的短期合作;委托研究;职业院校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直接购买职业院校的研究成果;企业和职业院校教师开展技术交流、职业咨询等双向兼职;职业院校利用企业的生产实训设备;利用双方的长期合作成果开展创业活动;职业教育机构向企业提供有偿的研修机会等。从结果来看,我国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不太顺利,并且相对滞后。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存在较多的相似之处,日本产学官合作模式的成功,给我国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提供了一定启示。

“政府主导”是基本特征政府制定颁布各类法规政策促进产学官合作的深入推进。2016年,日本产业研究院对一定范围内的企业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78%的企业与其它主体(当地政府、学校等)共建了专门机构用来开展产学官合作,政府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产学官专门机构的主体优势明显。形成对比的是,我国还是以学校为主,没有建立多主体参与的产教融合专门机构,多是自发松散的状态,没有激发企业的主体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利益分配机制的缺位,使得各主体的责任权利边界不清晰,企业被动承担了过高的产教融合的人力成本,企业培养人才的专用性却没有保障,劳动力市场上坐享其成的现象较为普遍,打击了企业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如今“校热企冷”现象。要丰富合作形式,广泛地建立“产学官”专门研究机构。为了在全国范围内扩大和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可由地方各级政府牵头,协调组织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多主体参与的产学官合作机构,如科技产业孵化研究中心、产学研合作中心、产业学院建设研究中心等

(二)国内职业教育机构在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上的探索实践

宁波技师学院从专业性、经济效益、企业形象等方面考量,选择了2家本土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方正学院和均胜智能制造学院经过综合能力笔试、素质测试等环节的高效选拔,编班开展产业学院的首期试点选拔最出色的20名学生组成均胜实验班,由企业承担学费;选拔中上层的20名学生编入方正学院,企业设立一定比例的奖学金。在组织保障与目标驱动下,校企双方联合制定了详细的三年人才培养方案,将产业与专业对接、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提供行业典型产品、技术课题作为毕业设计课题,融入行业前沿技术,实现了育人模式的创新。由行业专家对人才培养成效进行评审评价,并与传统培养模式下的在校生对比,产业学院学生以企业真实产品代替传统实训项目,使专业知识得到了综合运用,知识体系更完善,并且,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专业工艺水平的提升也是巨大的,这是在校生无法比拟的。培养周期结束后,方正学院12名学生继续留任方正公司,从事模具设计工作,均胜实验班8名学生入职均胜集团,人才转化率达到60%。培养期间也是用人单位考察学生的好机会,那些具有刻苦求知的学习态度与扎实的实操能力的学员也脱颖而出,获得了企业好评。企业新员工招聘培训与职业院校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实现了完美融合,同向而行,可谓双赢。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是一项创新实践,真正发挥了企业的主体作用,同时也给职业院校增添了办学活力,这种更深层次的产教融合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实践。

2021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与天津荣程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了产业学院,合作研发了“荣钢智能废钢判级系统”,推动了产业升级发展。天津职业教育紧贴国家战略,对接产业发展最新方向,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深度合作,目前组建了7个市级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了31个产教融合职教集团,涌现出360网络安全产业学院、国家动漫产业学院、鲲鹏产业学院、模具产业学院等为代表的一批职业学校混合所有制改革典型案例,为区域产业发展培养越来越多的高技能人才。

三、常德推进产教融合的对策

根据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要立足常德产业特色,以装备制造业为基础,成立“园区、企业、学校、行业、社会”五位一体的市域产教融合共同体,为区域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德职院)不断探索产教融合的深度推进。2022年9月,常德职院与常德经开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校企深度合作、教育教学合作、科研与科技合作、社会培训合作、职业技术人才供需合作等开展深度合作。目前,由经开区管委会牵头,园区内主要智能制造企业联合、常德职院共同参与的产业学院正在筹建中。前,常德职院与常德高新区也签订了共建智能制造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常德高新区的特色产业链,聚焦智能装备制造、光电信息、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合作共建市域产教联合体、智能装备制造公共实践中心、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订单班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不断拓展产教融合的合作形式。

为了更好地推进常德地区的产教融合深度合作,基于前期的调研,结合常德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以某一家龙头企业为主,对职业院校联合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模式难以开展。主要原因在于,初期开展产教融合深度合作试点,很多企业仍然抱有观望态度,并且,受限于企业规模与经济效益,同时受到近年来疫情的影响,企业不愿独自承担风险也是情理之中。因此,因地制宜地提出由多个制造业企业联合、与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产业学院的实施方案。具体措施建议如下: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了避免陷入产教融合“校热企冷”困境,必须由经开区管委会定期召开组织调度会,督促校企双方成立专项团队,联合制定工作方案,包括双方分工与权责、招生与选拔方案、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使用(留任)方案等。经开区管委会提供独立场地,用于前期筹备工作、产业学院试点班级学生的住宿与课程场所课程设置要注意工学结合,原则上采用理实一体、任务驱动式项目原则上都要来源于各企业真实生产案例或典型工作任务。为了夯实基础,高效利用实训设备,同时减小对企业生产的影响,需要建设一批专业实训室。

(二)建立机制保障

首先是组织保障校企双方成立专项管理、师资团队,企方的管理团队应当由公司高管领衔、人力资源主管担任项目负责人,并从多个企业的管理团队中推选一名企方执行院长以综合协调;学校应当以分管校领导为校方执行院长,涵盖机电工程系、教务处、学生处的内部管理团队。负责教学工作的师资队伍应当包含企业车间、班组中的技术骨干以及校方中的“双师型”教师,共同开展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的教学。其次是制度保障产业学院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机构,但涉及人员多、范围广,必须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协助管理运营。以培养适应产业发展、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共同目标,企方要将人才的培养当作企业自身的人才建设工作,与校方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工学交替,通过真实的企业场景与生产过程,学生同步学习企业规范与职业技能。政府的支持作用也体现在此,要督促推进制度的形成,如选拔招生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奖励激励制度等。而政府除了督促作用,还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减轻企业压力,制定一系列激励、奖励措施,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

(三)加大宣传报道,扩大影响力

在政府的支持与关注下,各级媒体也要发挥舆论作用,加强宣传报道。尤其官方媒体,应当紧跟中央对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到高等教育同等的层次,增加职业教育的报道,设定专栏,定期播报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培养技能人才报国方面的优秀事迹,扩大公众影响力,有利于提升企业参与产教融合中的积极性。

四、结语

之前的产教融合,更多的是在面向单一企业,在科研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点对点的校企合作。现在的产业学院,则是在政府主导下,产业内龙头企业牵头、多家相关企业参与,与职业院校共同建设运营,基于共同目标开展的全方面的深度合作,是产教融合的一种深度合作的创新模式。

 

(本文系2023年常德市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良好课题成果)

 

 

 

参考文献

[1]胡超,汤永奎,朱小勇.基于团队运行管理的校企合作机制探索与实践[J]《山西青年》,2021,04:28-29.

[2]吴潇丽,何璇.日本职业教育产学官合作模式转型升级途径与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2022,05:46-52.

[3]李世存,陈灵佳.共建产业学院—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J]技工教育改革发展,2022,5:13

[4] 产教融合,为智能制造赋能——天津积极打造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新范式[EB/OL]《天津日报》-2022-8-15

[5]常德高新区“牵手”常德职业技术学院[EB/OL]《常德日报》- 2023-10-28

 

课题主持人:

周永芳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程师

主要参与人

马卫平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系主任、高级工程师

谢超艺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教研室主任、讲师

匡淑娟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刘  文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熊  能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