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选择及其福利效果研究
湖南文理学院课题组
[摘要]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与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农业产业链融资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能有效的解决农业产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增进农民福利的重要驱动力。本课题通过分析湖南省常德市农业产业链融资发展现状,发现当地农业产业链融资中存在的不足,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供给侧改革
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其核心要义就是要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即从传统的以家庭为主的小农经营方式向有效率的规模经营转变。产业化经营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则是迈向农业现代化的两个重要途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使得农业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要切实降低“三农”信贷担保服务门槛,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本课题基于常德市农业产业链融资现状与福利效果进行研究,试图为农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相关农业产业链融资研究主要分为三类:
(一)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研究。公元前2400年美索不达米亚农业区域出现的“谷物仓单”,被称为是农业领域中最早的链式融资业务(Breckwoldt,2007)。19 世纪在芝加哥谷物行业已经使用仓单为发货人融资(Coleman,2007)。20 世纪初沙俄“谷物抵押”贷款成为链式融资的雏形。经过发展,链式融资模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领域(Christian Joerg,2002),并受到学界与业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学者们就我国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进行了研究。如“金融机构+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苑鹏,2013;林强和叶飞,2014;周月书和王婕,2017)、 “资金互助社+农户”模式(董晓林等,2015;周振等,2011)、“金融机构+农产品批发市场+市场经纪人+民间经纪人+农户+政府”模式(邵娴,2013)等等。此类研究主要基于不同的个案展开,大部分是透过农业产业链融资核心农业企业或组织主体,就特定个案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的特色与应用前景进行现状分析与描述性统计,以定性分析为主。
(二)农业产业链融资优势与作用研究。早期研究主要基于农业产业链外部融资与内部融资进行(Miller and Jones,2010)。学者们研究认为外部融资通过银行向产业链上各主体提供贷款,内部融资则是以产业链上各主体之间提供和接受贸易信用的形式发生,因而能够有效缓解融资难问题(仇坤,2008;Pan and Christiaensen,2012)。国内学者刘西川和程恩江(2013)研究认为农业产业链融资顺应了由农户组织化程度提高与产业链扩展深化带来的农业金融需求的深刻转变,从而能够有效解决规模农户的融资问题。赵斐(2015)、陈红玲(2016)分析了农业产业链融资优势及制约机制。此外,部分学者借助案例分析阐释了农户加入不同农业产业链对其融资可得性的正向影响,并分析了农户参与链式融资能够有效解决融资难问题的原因(Johnston and Meyer,2008;刘西川和程恩江,2012;蒋逸和马九杰,2014)。此类研究主要围绕农业产业链融资对于缓解融资约束的优势及其作用进行,研究结果普遍肯定了农业产业链融资对于缓解约束的积极作用。
(三)农业产业链融资绩效评价研究。Chen et al.,(2015)、Johnston(2012)评价了农业价值链融资的产出绩效。唱晓阳和姜会明(2016)研究认为应从农业产业链融资环境、融资能力、融资结构以及融资技术等方面提升农业产业链融资绩效。王力恒等(2016)基于绩效改善分析了农业产业链外部融资的发展条件与实现机制;彭路(2015)、杨宁(2016)分析了农业产业链融资的风险控制问题;寇光涛(2016)、李宇和杨敬(2017)研究了农业链价值链整合对于绩效提升的作用。申云等(2016)实证分析了基期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参与和使用链式融资模式下的减贫效果。李锐等(2004)、周小刚等(2017)、赵振宇(2011))实证分析了农户不同融资渠道的借贷福利效应。此类研究在逻辑上已经默认了农业产业链融资制度安排能够带来农业产出效率与农民福利的改善。但是还缺少经验研究支撑。关于产业链融资模式如何作用于农户福利改善的机制、路径的理论研究以及效果测度的实证研究都还相当缺乏。
本课题基于常德市农业产业链融资现状与福利效果进行研究,试图为农村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农业产业链融资的内涵
(一)农业产业链的界定。农业产业链,是指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价值运动和环节,包括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业生产过程以及农产品收购、储运、加工、销售等。农业产业链传递的不仅仅是农产品,还包括组织层面,业务流程层面、信息层面等多方面的资源整合,该整合保证了农业产出效应的最大化,其经济效应远大于单个产业利润简单相加的总和。目前,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结构主要包括“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专业市场+农户”和“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形式(周月书和俞靖,2018)。
(二)农业产业链融资的界定。农业产业链融资是在借鉴供应链融资的基础上提出的,通过供应链与农业产业链实现上下游客户的有机结合。农业产业链融资包括产业链外部融资和产业链内部融资( Miller 等,2010) 。其中,外部融资的主要形式是通过银行向产业链上各主体提供贷款; 内部融资则是以产业链上各主体之间提供和接受商业信用的形式发生,包括赊销生产资料、预付购货款或直接提供现金借款等。近年来,学者们就我国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进行了研究。如“金融机构+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苑鹏,2013;林强和叶飞,2014;周月书和王婕,2017)、“资金互助社+农户”模式(董晓林等,2015;周振等,2011)、“金融机构+农产品批发市场+市场经纪人+民间经纪人+农户+政府”模式(邵娴,2013)等等。
三、常德市农业产业链发展现状
常德享有“洞庭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粮、棉、油、水果、生猪、鲜鱼产量居全省前列,在全国虽有影响,但含金量不高,没有形成产业化。2017年9月,常德市委决定实施“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出台了《中共常德市委关于大力实施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的若干意见》、《常德市推进产业立市三年行动计划》等制度文件,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加强品牌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快速融合。2018年,常德市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24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省级58家,农产品加工实现产值1350亿元,同比增长15%。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速壮大。新增农民合作社 973家、新增家庭农场1097家,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数达到8984人,特别是休闲农业取得长足发展,实现经营收入36.5亿元,增长1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95元、增长9.0%。
(一)提质增效,产业结构优化。大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一是粮油调优步伐加快。2018年,全市粮食收获面积1080万亩、总产396万吨,重点突出了“常德香米”种植,主推“农香32”品种,核心区生产面积近20万亩,全市优质稻达500万亩、占90%(不含早稻);油菜收获面积、产量实现“双增”,优质率达98%以上。二是经济作物健康发展。棉花面积进一步调减20.7万亩;水果、蔬菜、茶叶等生产实现良种化、区域化、规模化。三是养殖业稳定发展。突出做好疫情防控,非洲猪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已出栏生猪489.8万头、减4%,市场供应基本正常;畜禽、水产保持稳定发展。
(二)龙头带动,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动产业立市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开展“百名领导干部服务百家生物医药与健康食品企业”活动,一对一结对重点企业,加快建设健康食品千亿产业。一是引进优势企业。招商引进粤旺集团、嘉一公司、德尔耀等农产品加工企业,有力促进了全市健康食品产业发展。截至2018年12月,全市有农产品加工企业502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54家,全年营业收入达1350亿元、增长15%。二是培育龙头企业。做好龙头企业监测与申报认定工作,培育企业做大做强,推荐华乐食品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荐佳和冷链等19家企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省级70家。三是休闲农业发展效益突显。通过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休闲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全年接待游客2243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37.3亿元、增长17.7%。
(三)品牌建设,品牌效应明显。2018-2019年,连续两年成功举办“常德品牌·中国品质”常德品牌农业推介系列活动,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162项、涉及金额200亿元以上,常德大米、柑橘等优质农产品成功进入上海市场;促成金健、润农、华乐等企业与华为、京东、华天、中车等集团达成合作意向。二是推进品牌共建共享,积极推进“常德香米”公用品牌产业发展及品牌营销工作,授权10家企业使用常德香米产品专用名称和地理标志标识;启动了“常德红茶”“常德茶油”“常德米粉”“常德中华鳖”区域公用品牌认证工作。三是扎实开展农业质量建设,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鼎城、桃源进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认定环节,汉寿正积极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站12个,建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规范化乡镇11个;推广应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全市新增“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161个、累计达到1558个。
四、常德市农业产业链融资体系模式
2013年,常德市成为湖南省农村金融改革试点5所城市之一,自试点以来在农村金融改革方面,通过“整合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加大对”三农“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发展消费金融”、“支持开放型经济发展”、“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进一步发挥保险的保障作用”、“加快健全地方金融体系”、“鼓励和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切实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等系列措施,在传统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下,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一)政府主导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主要表现为政府一方面划出一定的土地片区建立专项农产品生产基地,吸引农业企业的入驻或合作;一方面积极鼓励周边农户进行相同模式的农业生产,为农产品的稳定供给提供保证;政府还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参与到农业产业链融资中来,为融资提供一定的政府担保。在此模式下,政府综合了平台搭建者、项目协调者、融资担保者等多重角色,为农业产业链融资的稳定性提供了保证。
(二)龙头企业主导模式。该模式以行业内的龙头企业或和大企业为中心,企业与农户、银行形成合作关系。农户提供徒弟、劳动力等生产资源,企业提供生产资金与技术,并负责收购农户生产的农产品,银行负责给企业或者农户提供预付贷款与赊销抵扣贷款等融资模式。三方面共同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产业链融资。
(三)园区主导模式。该模式参照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理念,将企业与生产基地、农民融为一体。企业以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入股、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劳动力入股,银行以信贷资金提供资金支持,政府主要起协调作用。农业企业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标准化生产,获取相应的利润;农民提供土地与劳动力,获取租金与工资;银行提供信贷资金,获取贷款利息。该融资模式实现了生产商、供应商、销售商以及中间商的一体化,有利于各方关系的稳固,基本实现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业产业链融资机制。
(四)电商融资模式。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常德市农业发展也呈现出互联网的特征,部分农户或者农业企业在以实体融资与销售为主的情况下,积极开通网络交易平台,或者利用第三方进行生产融资与销售。各方积极利用SNS、O2O、P2P、C2C 等互联网融资与销售模式,实现了生产的规模化发展与成本的大幅度降低。
五、常德市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绩效分析
(一)多渠道化解了“融资难”的问题。一是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市财政出资设立规模20亿元的常德市产业发展基金,按照“1+N”的母子基金投资模式,相继设立9支子基金总规模54.9亿元,已完成投资项目13个3.5亿元。二是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以“财金融合”的方式撬动金融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化建设。2016年,常德市西湖管理区,利用国家农开办分别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联合启动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试点,采取“银行贷款+财政补助(贴息)+自筹资金”的投入方式,总投资8000万元。2017年,临澧县新安镇在农村集镇首推BOT融资新模式,成功融资5000万元新建了全市第一家农村镇污水处理厂。三是分类施策,精准帮扶。大力培育“百强核心重点骨干企业”,实现“一企一策”、精准帮扶。近年来,常德市现代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担保、典当、村镇银行、股权基金等农业金融平台,累计支持西湖德人牧业、鼎城精为天、澧县洞庭春、津市仕林生物等各类涉农中小微企业252家,为他们“输血”近20亿元。
(二)优化融资服务巧解了“融资慢”的问题。一是鼓励金融机构优化服务。市财政每年安排金融机构奖励资金400万元,依据《常德市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考评办法》,对金融机构给予奖励,引导金融机构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优质高效金融服务、降低贷款利率等。二是组织开展“暖企春风行动——金融服务进园区”企业融资系列活动,促成企业、银行面对面沟通对接,搭建银企连心桥。据统计,每次活动促成的初步意向融资均超过5000万元。三是推行融资担保等上门服务。自2018年底以来,财鑫担保集团派驻专门的团队蹲点园区办公,搭建产业投资、融资担保、小额贷款、典当贷款、科技金融、民间投融资服务等各类金融服务平台,全方位、多角度、零距离协同服务区域内中小微企业。
(三)降低融资成本破解了“融资贵”的问题。一是落实减负降费。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率先将政府性担保费率降至1.2%,目前担保费率为全省最低。二是财政贴息降低融资成本。为支持“三农”产业发展,对油茶、畜牧水产、茶叶等特色农业产业贷款给予贴息,2018年市财政安排贴息资金500万元,2019年部门预算安排贴息资金570万元,增长14%。三是引进湖南农担湘北分公司,为农业企业提供方便快捷、低成本的融资服务,非贫困县担保费率为1%、贫困县仅为0.5%。截至2019年3月底,公司在保客户622个,在保金额达6亿元。
六、常德市农业产业链融资制约因素
(一)农业产业链自身结构缺陷。农产品种植达到一定规模,就必须走提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的深加工之路,才能把农产品的商业价值充分激发出来,把农业的高附加值挖掘出来。产业链越长,农产品的附加值越高;产业链越向高端攀升,产业体系就更强壮,市场竞争力就越强大。常德市农业资源丰富,石门柑橘、鼎城茶油、汉寿甲鱼、澧县葡萄、等都是常德特色农产品。尽管鲜活农产品多,但加工产品少。2018年全市虽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24家,但集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完整的大品牌很少,农业产业链短且窄,农产品附加值低,甚至存在农业产业链断裂现象。
(二)农业产业专业化人才匮乏。由于农业劳动力主体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农村受教育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状况突显。2017年全市乡村人口数486.6万人,同比减少0.82%;乡村劳动力资源数303.5万人,同比减少0.52%;乡村从业人数276.2万人,同比减少0.25%。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多维素质较为低下的妇女和老人,由于缺乏文化知识,使得一些高新技术成果难以推广和运用,难以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学化。规模经营的农业经营大户大多也因缺乏经营管理技术,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农业产业融资需求不大。
(三)融资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新型的农业产业链发展的同时,难免出现许多新的法律问题和农业产业链融资平台监管问题。2013年12月以来,犯罪嫌疑人易懿等人利用虚假广告宣传“买一亩油茶林,吃三十年放心油”,先后设立湖南天易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湖南天易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湖南桃花源茶业有限公司,并以此为平台,未经常德银监分局行政许可,擅自向社会非法融资,用签订“委托理财协议书”和“油茶林收益转让合同”的手段向750余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达1.3亿余元,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链融资平台的发展。
(四)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农业生产由于其天生的风险随机性,常面临不可预知的重大经济损失。农业保险体系建设对于农业产业的稳定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农业保险普遍面临保险种类少、保险费用高,农户投保理念差、投保率不足等问题。对农户而言,“信天不信保”的侥幸心理仍然存在。2018年底,常德市柑橘接连遭受了三次大范围的低温冰冻,全市近百万亩柑橘面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冻害,据统计,此次我市柑橘受灾害面积100万亩,其中绝收面积50万亩,损失高达数亿元。行之有效的农业产业化保险体制,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农户和企业的经营风险,保障农户—企业的联动发展。
七、农户农业产业融资意愿及福利效果
课题组在分析研究常德市农业产业链融资整体情况的基础上,还基于农户行为视角从理论与实证方面系统研究常德市农业参与农业产业融资意愿及其农户福利改善效应。以常德市鼎城区、澧县、汉寿、石门四个县(区)14乡镇的263家农户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建立Logistic 模型,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调查研究。分析结果显示:
(一)农户经营规模对农户参与融资的影响。一般来讲,农户耕地面积越大,农户对资金的需求越大,农户自由资金无法满足其农业生产的需求,农户因而选择向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进行贷款。不同类型的作物对资金的需求不同,农户的经营类型也会影响农户融资途径的选择。同时,农业收入越高的农户对资金的需求较小,农户主要通过向亲戚朋友借款来满足其小额资金需求。
(二)农户文化水平对农户参与融资的影响。农户文化水平越高,农户向正规金融机构借贷的概率越大。 一方面,文化程度高的农户掌握正规机构贷款流程的能力越强,通过正规机构贷款的意识越强; 另一方面,文化程度高的农户其农业技术和创新能力较强,农业收入相对较高,其潜在还款能力越强,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愿意提供资金,因而农户会选择向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进行借贷。
(三)农户信贷条件对农户参与融资的影响。农户能够承受的最高利率水平对农户融资渠道的选择有显著影响,农户能够承受的利率水平越高,农户越倾向于向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借款。农户能够承受的最高利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户的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经营能力越强的农户,其农户收入越高,农户在偿还银行贷款后还有农业利润,农户选择向正规金融机构进行借贷。
八、常德市农业产业链融资对策与建议
(一)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农业产业链融资需要完整的产业链和一定的产业规模,通过产业链上各个节点和各个环节纵深一体化发展,实现农业产业链闭循环,互相增信以更好地通过各类形式增强产业链融资能力。基于常德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常德产业立市发展战略,抓好常德香米、鼎城茶油、石门红茶、汉寿甲鱼、常德米粉等农产品品牌,实施好“常德品牌·中国品质”系列活动,抓好“十大特色产业小镇”建设,抓好“双百”园区建设,打造千亿健康食品产业。提升农产品品质,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推广统防统治、配方施肥等质量控制技术,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强化质量认证和监管,完善检测体系,建设追溯平台。
(二)优化专业人才支撑。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抓好职业技能培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搞好跟踪监管。加大产业扶贫技能培训力度,根据贫困村产业资源特点、区位优势等有针对性开展技能培训。加大产业带头人培训,带动区域性的技术普及,促进产业升级。加大龙头企业领军人才培训,提升管理水平和创新发展能力。
(三)强化争资引项工程。积极对接中央和省里政策,争取上级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建设、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建设等方面项目资金倾斜。争取标杆型龙头企业培育支持,帮助对接好资本市场,推动龙头企业在省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或“新三板”、主板上市融资。积极推进“常德品牌·中国品质”常德农业品牌推介活动招商引资项目。
(四)加强农业融资监管。以完善法律法规为基础,确保农业产业链融资业务创新可持续。积极促进各级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开发,加快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同时要加大对融资担保公司的监督管理,引导融资担保行业稳健合规经营,不越“底”线、不踩“红”线,坚守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准公共定位,弥补市场不足,降低担保服务门槛,着力缓解我市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五)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基于农业保险为融资体系添砖加瓦,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企业,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完善农业产业融资体系。政府支持和引导各种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适合农村的新型保险类产品,并予以财政上的福利支持,保证农业保险普及到家家户户;其次,实施新的农业保险服务后,购买保险时,实现政府财政补贴,个人只需支付小部分费用,增强农户购买保险积极性,提高农业产业抵抗风险的能力。
(肖攀 湖南文理学院、副教授)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