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社科研究>科研课题>详细内容

让常德红色资源“活”起来 ——红色资源开发与现代智能科技融合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6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 【字体:

 

让常德红色资源“活”起来

——红色资源开发与现代智能科技融合研究

中共常德市委党校课题调研组

摘要:红色资源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是广泛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资源和素材。深度挖掘开发红色资源,应用现代智能科技进行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处理,让红色资源“活”起来,建立体验、互交学习平台,解决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上的“痛”点问题,开辟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新路径,提升红色资源供给侧“软实力”,为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做出更为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智能科技;融合

一、前言

红色资源蕴涵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怀、思想观念和道德追求,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和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沉淀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凝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征程中,能够代表历史发展方向和人民根本利益并符合新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各项建设事业需要的具有特定价值的精神符合和物质载体的总和。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先后到西柏坡、临沂、古田、延安铜川、遵义等革命老区考察30多次,就传承红色基因提出了许多重要论述,一直强调,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革命文化资源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平台和生动课堂。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是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是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基地,但由于教育基地的开发建设程度不一,在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着红色精神内涵呈现不够、体验性缺乏、感染力不强等诸多“痛点”问题。

2018年12月25日,工信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产品在制造、教育、文化、健康、商贸等行业领域的应用创新融合发展路径培育新业态。现代智能科技AR技术融合到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是将实现纪念场馆真实的世界与展现精神内涵的虚拟场景无缝叠加,实现体验的实时交互。促进红色资源深度挖掘、高效利用,较好地解决资源利用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痛点”问题,构建出红色资源“新空间、新服务、新体验” 的新型资源体系,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本课题利用实地调研、问卷、访谈、归纳演绎等方式,对常德红色资源进行了摸底汇总和梳理分类,分析了红色资源的现状、利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结合AR及其相关的支撑技术的发展应用状况,就推动常德红色资源“活”起来的实施路径进行研究探讨。

二、常德红色资源现状分析

(一)常德红色资源概况。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常德儿女“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为了保卫和建设祖国,振兴中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统计,常德市(地区)从1840年至今,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有7000余人。为深入了解常德红色资源现状,课题组从常德红色文化资源入手,对全市展览馆展示场馆、名人故居、历史遗存等进行了全面的摸排,通过实地走访、文献查阅、调查统计等方式,梳理挑选出可用于融合现代科技的红色资源,并进行了研究分析。我们搜集整理出具有红色基因的遗址122处,其中损毁遗址30处。这些按照性质分:革命遗址90处,以抗战为主的其他遗址32处;按照类别分: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19处,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33处,重要人物故居26处,烈士墓21处,纪念设施23处;按照保护级别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按照利用级别分: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7处,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7处。

(二)常德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对红色资源的内涵挖掘不深入。1.呈现形式简单,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遗迹的深度挖掘整理不够,同质化现象严重,千篇一律的“展板加橱窗”模式,还停留在对史实就一些简单的事迹介绍与初级展示的阶段,加之少许老物件及声光电科技,其呈现度也很难吸引参观学习者的深度注意与思考。2.呈现内容呆板,大多是以建筑加文物的方式来陈列,没有因地制宜地将革命事迹编纂成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去宣传,没有赋予时代感,缺乏情感认同,与参观学习者有心理距离,难以引起心灵震动,产生情感共鸣。二是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充分。1.对红色资源的现场教育研发力度不够,现场教育形式单一,有的场馆多以重温入党誓词、祭奠为主,有的场馆讲解虽然准确,但大多是空泛的说教,无法解决当前存在的对党的历史与传统逐渐淡漠,认同感较弱的问题,有些革命遗址无纪念活动开展的迹象。2.缺乏统一的规划引导,没有形成共建共享机制。常德红色资源虽然丰富,但整合不力,每个红色资源基本上都是单一个体,没有根据内在联系、区域位置或者内容特点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缺乏系统性。3.对红色资源的宣传引导不够,在前期调查中发现,常德市直文化宣传部门以及区县市党史部门都有针对不同类别文化资源的统计和名录,如《湖南省革命遗址通览(第8册常德市)》《常德市革命烈士英名录》《石门县革命遗址遗迹》等。但是尚未形成全面介绍、广泛宣传常德市红色资源,为各层面群体开展红色教育提供参考的丰富的宣传方式;尚未形成系列化、系统化的教育活动,取得连贯性、整体性的教育效果。三是对红色资源保护力度不够,1.缺乏对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的意识,保护看管不到位;2.管理部门及政府安排革命遗址维修保护经费不足,存在“僧多粥少”的问题,致使部分革命遗址长期失修二损坏。

三、现代智能科技增强现实AR技术概述及应用研究现状

(一)增强现实AR技术概述。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应用,以谷歌眼睛为代表的智能眼镜等各类应用产品,让人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增强现实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那么AR到底是什么呢?“Augmented Reality”这一术语于1990年正式诞生,通俗的讲就是通过计算机图形技术和可视化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真实环境和虚拟物体无缝实时叠加到同一个画面或空间,使之同时存在,从而提供相关方便功能或增强人体感受信息效果,呈现给使用者一个感官效果真实的新环境。AR是一项科技综合应用平台,是以交互性和构想为基本特征的计算机高级人机界面。它由显示技术、跟踪和定位技术、界面和可视化技术、标定技术以及传感技术构成,包含了多媒体、三维建模、实时视频显示及控制、多传感器融合、实时跟踪及注册、场景融合等新技术与新手段。有3方面的技术特性:虚实融合、实时交互和三维配准。AR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一般需要经历5个基本步骤:1、获取真实场景信息, 系统通过摄像机采集真实场景视频图像,系统根据获取的现实场景图像进行图像分析与处理;2、对真实场景和相机位置信息进行分析, 通过世界坐标系、摄像机坐标系、成像平面坐标系与图像坐标系之间的转换计算,获取摄像机外部参数数据,确定摄像机在真实场景中的相对位置与姿态信息;3、生成虚拟数据, 将虚拟的三维模型、动画、影像、声音、文本等虚拟数字内容信息实时植染生成;4、合并视频或直接显示,通过虚实融合叠加在现实场景中,经过显示设备显示输出。5、通过传感器接受发送人体感知实施人机交互。

(二)增强现实AR技术在相关领域应用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和商业组织在AR领域的深入研究(见表2),相关的支撑技术逐渐发展成熟,主要包括三维跟踪配准技术、显示技术、交互技术、虚拟场景绘制与渲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云存储服务技术等。随着科技日新月异,诸于5G的落地、人工智能普及, AR在红色资源数字化开发、系统性教育研究方面,将显示出其在“资源+教育”上的强大应用功能。目前,在与之相关的研究领域博物馆和教育方面,AR的相关技术、应用优势、用户体验特点、数字化展示及系统开发应用方面有着不少研究成果。如在博物馆方面:黑龙江省博物馆将AR技术融入其中,开发了AR展品扫描、AR室内室外实景3D导览、AR游戏化导览、AR文创衍生品等功能性应用,以趣味互动的方式传达文化信息,扩展参观者对周围环境的感知,极大地丰富了参观者的体验。英国研究者Wim van Eck等人将AR技术应用于博物馆展品的数字化互动展示研究,在该项研究的实验测试过程中,参观者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可以详细了解一幅著名画作多方面的细节,包括具体的绘画过程中的着色层次展示、绘画作品的多光谱捕捉效果展示等。如在教育领域:科大讯飞的One-FLYAR,已在全国拥有一百多家落地高校,为院校师生提供支持三维仿真课程的教具,搭建了3D+全息+VR的可视化教学体系;伟东云教育的“V视界教室”将虚拟现实技术与常态化教学融合,为K12教育构建高度开放、可交互、轻沉浸式的三维学习环境。

表2:AR发展大事记

时间

事件

开发者

1966年

第一台AR设备

伊凡∙萨瑟兰

1990年

AR术语正式诞生

汤姆∙考德尔

1994年

AR技术首次表演

朱莉∙马丁

1997年

AR定义确立

罗纳德∙阿祖玛

1998年

AR第一次用于直播

Sportvision公司

1999年

带给APP革命的第一个AR SDK


2000年

第一款AR游戏

布鲁斯∙托马斯等人

2001年

可扫万物的AR浏览器

罗布∙库珀和布莱尔∙麦金泰尔

2009年

平面媒体首次应用AR技术

《Esquire》杂志

2012年

谷歌AR眼镜

谷歌

2014年

首个获得成功的AR儿童益智玩具

Osmo公司

2015年

现象级AR手游Pokemon GO

Niantic公司

2016年

神秘的AR公司——Magic Leap


2017年

苹果公司最大AR开发平台ARKit

苹果公司

2019年

谷歌地图AR导航

谷歌

2019年

北京大兴机场AR应用


四、AR技术应用推动常德红色资源“活”起来的驱动分析

AR技术既是一种技术手段,也是一种保存文化资源的载体形式,更使使红色资源“活”起来的驱动器。AR技术通过对红色纪念场馆、展品与其所蕴含的红色文化信息的虚拟化场景进行实时叠加,扩展资源空间纬度,充分的揭示蕴含其中的丰富红色精神内涵,进行历史再现,让资源“活”起来,为实现“资源+教育”深度感染的交互式新体验提供完美的解决方案(如图所示),为传承、保护好红色资源提供了新的路径与平台。

图:AR开发红色资源示意

d104e500aa094174ac08894d6b85ebf7.png

(一) 有利于驱动红色资源内涵深度挖掘,揭示红色文化的深度与广度。纪念场馆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形态,是红色资源集聚地,但与其相关的红色文化在纪念场馆现场很难得到充分的展示,也很难呈现每一展出物件所蕴涵的极其丰富的内涵,场馆资源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而AR技术系统实现虚实融合的重要一环就是资源数字化,红色资源信息内涵的深度挖掘是丰富红色文化内容的基础,是进行数字化提取的保障。如上图所示AR系统开发红色资源的流程体系中主要有三个环节:纪念场馆、红色文化、智能设备,其中红色文化是红色教育资源建设的核心环节。由此可见,AR的应用实施,其技术特点就必将促进红色资源的深度挖掘,必然要对红色资源的历史背景、历史脉络、历史本质、历史意义作出回答。并且实时还原事件过程和重现人物风采,刻画出一品一物所承载点滴故事,再因地制宜地将革命事迹编纂成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使红色资源的呈现更加丰富、完整,人物、事件更加鲜活,与现有的场馆、馆藏物件形成相得益彰的互补性效果,从而很好地解决红色文化原有载体对文化内涵展示不全面和诠释深度欠缺等问题。

(二)有利于驱动红色资源与人进行交互的体验式场景打造,增强红色资源体验的沉浸感。传统的红色教育专题虽然在革命遗址遗迹或纪念场馆等场所进行,但传统的纪念场馆文物展示多以静态展品或视频资料为主,多数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还停留在橱窗展示和图文介绍、历史简单介绍阶段,产品缺乏生动性和互动性,条件好的基地虽然运用了主题浮雕、油画、光电等艺术手法,但教育形式较为单一。这种静态式的“展板加橱窗”布展方式互动性不强,没有对资源呈现赋予时代感,缺乏情感认同,不能有效地对学员产生吸引力,难以激发学员深入学习的兴趣,导致学员参观学习的获得感不强,教育效果不明显。在红色教育过程中最具感染力的方法和途径就是增强身临其境、置身于事件之中的切实体验, AR的增强对体验需求的满足,不仅可以在实时场景上覆盖一条文本数据,还可以在现实中叠加一系列3D虚拟信息,非常生动、直观、形象地将完整的、可交互的3D图形场景融入真实世界,并通过多感交互工具(数据手套、数据衣、触觉反馈设备、力反馈设备、神经肌肉交互设备、意念控制设备等)充分触发人体的五感体验。交互所创造的沉浸感是AR技术的核心功能,它包括虚拟与现实的交互、人与现实的交互、人与虚拟的交互、人与人通过AR与虚拟的交互。其优势就在于它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让受众身临其境的体验革命先辈的斗争、生活场景,让人的肢体和心灵感受到真实的冲击,产生情感共鸣,接受心灵的洗礼。

(三)有利于驱动红色资源的充分利用,满足个性化、深度学习需求。学员的学习研究通常具有学识差异和兴趣偏好性选择,在纪念场馆接受教育时,也因各种条件的限制,并非所有学员对纪念场馆所有的馆藏都能深入学习研究,实现其主题突出的个性化自主选择参观学习的需求。同时,由于纪念场馆及其馆藏众多,有些看起来场景真实、内容丰富、声情并茂,但缺乏统一规划引导,系统性不强,不利于学员个性化学习、深入学习,以至于将红色教育课演变为走过场似的红色旅游。因此,在学习活动中要改变“一幢房子、一根棍子、一个话筒子”的老路。AR的应用,一是可将分散在某一区域内的红色资源根据内在联系、区域位置或者内容特点连点成片,连线成片,统筹整合到统一平台上集中展示呈现,使学员能通过智能终端自主制定最佳参观学习路线,充分尊重其资源选择喜好,减少走马观花、流于形式,满足学员针对某一主题开展深入学习体验的需要。二是可实现智能终端不同主体间的远程异地交流、学习互动,达到红色资源利用最大化、学员学习效果最佳化。

五、构建常德红色资源“活”起来的新体系策略研究

红色资源的鲜明特征就是其表现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在其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以AR技术系统平台为载体,借助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使这种看得见与看不见、摸不着与体验不了的资源让参观学习者深度体验、深刻解读其所蕴含的内涵。

(一)提升红色资源品质,加大数字化建设力度。AR开发应用过程中,首先是对红色资源进行数字化研究分析,再进行虚实融合,以红色资源物质媒介载体为核心作为融合主体和以虚拟数字内容为核心作为融合客体,分析两者实施数字化融合的匹配性与适应性。AR的技术特点首先是要有良好的物质形态作支撑,遗址遗物、场馆是AR系统构建的实物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红色遗址、场馆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和建设,需广泛深入的实地调研,对红色遗址遗迹进行数字化模拟复原。其次,遗址遗物、场馆所蕴含的丰富内涵非物质形态是红色资源数字化开发AR虚实融合的重点和主要内容。依据红色资源形成的历史时期、产生的历史影响、具有的时代价值等,广泛搜集整理本地红色史料,对红色事迹的亲历者及其亲属进行调查、采访,全面了解本地红色资源,确保数字化内容对红色资源现实形式进行有效的扩展和补偿。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素材,提炼好红色教育主题,丰富好红色教育资源内容,设计好红色教育体验策略,使红色教育资源的主题更突出、特色更鲜明、内涵更丰富。

(二)扩大红色文化宣传,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新时代,必须准确把握红色教育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并以“永远在路上”的立场和原则切实增强干部红色教育的实效性。开发红色资源构筑红色教育资源新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人力物力较广,实施过程中要转变观念,扫除影响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改变红色资源由多部门分头管理、条块分割和规划不统一、管理不到位的局面,形成以行政市为区域范畴。在红色资源开发中坚持以教育为核心,建立一个由政府负责全面管理,宣传部、组织部、文化局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各种关系,加强党校、党史研究等部门的专家学者教学研究职责,进一步形成工作合力,实现红色教育资源共享、成果互利。推动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宣传教育部门牵头抓总、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良好工作机制,推进重要红色文化资源规范化、品牌化战略,营造升级改造的良好氛围,为应用AR构建红色教育资源新体系提供制度性保障。

(三)引入开源共建机制,注入社会活力。AR应用可以利用Processing编程语言、Blender动画制作软件以及 Arduino、Flash等各种开源工具,即使是只有或者没有编程经验的人都可以快速应用。如2017年6月,苹果的ARKit开源系统诞生,借此平台,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各类应用开发如火如荼。AR的开源共建是红色资源开发挖掘的一条重要路径,民间存有大量的红色物件和红色故事,采用传统的收集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将红色资源展示开发利用纳入“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的支持范围,鼓励支持文化文物单位和社会力量参与红色文物创意产品的开发,开展多方交流合作,资源共享,信息共用。让感兴趣的人都可以来参与,从设计到研发、到制作,让一些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创意产品添加到平台中来。这既有利于红色资源的挖掘,又能激发社会大众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为红色教育创造良好的资源供给环境。

六、结束语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史上,常德是一方红色土地,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遗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常德人民不忘先烈,积极传承红色基因,每年到林伯渠故居纪念馆、帅孟奇同志生平事迹陈列馆、丁玲纪念馆等场馆参观人数多达百万。在信息科技、智能科技迅猛发展以及人们对中华优秀文化需求日益高涨的新时代,我们需要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为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提供高品质的服务。课题组研究认为,现在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更有责任把收藏在纪念馆里的、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书写在文献里的红色遗产、红色精神活灵活现地呈现给人们。走近先烈,走进历史,让人们深度体验那艰苦卓越、激情燃烧的岁月。因此,本课题组从智能科技入手,探索基于现代智能科技AR技术开发利用红色资源,建设红色资源利用的新模式和新思路,构建红色资源开发的文化与科技、文化与创意、文化与艺术、文化与教育多种业态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从而使常德的红色资源“活”起来。

 

 

  

主持人: 

周昭文  称:馆员

主要与人: 

易红庆  务: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    职称:讲师

刘艺    务:市委党校图书馆馆长



(编辑:雷春嫍)

(审核:曾景昌)

(签发:饶金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