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郊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
关于近郊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
秦 芬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对未来“三农”工作的一个总体部署,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则立足我国国情农情、基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变化以及遵循城乡发展规律下,回答了“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近郊乡村是城市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受中心城市辐射的影响,近郊乡村普遍存在人口外流和环境颓败等现象,乡村振兴难度不言而喻。近郊乡村振兴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全局,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答好的一道“必答题”。武陵区是常德市主城区,下辖11个街道办事处、2个乡、1个镇,其中芦荻山乡、丹洲乡、河洑镇是典型的近郊乡村。本文以武陵区2乡1镇为例,就近郊乡村如何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浅谈自己的观点:
一、紧扣近郊优势,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武陵区2乡1镇与常德市其他区县的乡村比较,最大的优势就是“近中心城区”的地理位置,理应充分利用好中心城区红利来发展乡村,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第一,树牢“乡村与城市同等重要”理念。在城市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我们曾一度存在“城市代表现代、乡村代表落后”“重城市轻乡村”等错误观点,党的十九大报告创新性地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际上在国家顶层设计层面上是把乡村放在与城市同样重要的高度来谋划。然而,在实践中,特别是在当前城市可开发土地面积和房地产开发空间“双减”的压力下,依靠土地财政发展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严重受阻,常德市武陵区在内的这些城市都在想方设法、集中有效资源推进产业突围,实施“强中心城区”战略。这在当前是相当必要的,但是在重视中心城区发展的同时,切勿忽视乡村发展,也切忌政策一边倒,地方政府无论在口号上还是在行动中都应把乡村放到与城市同等重要的高度来对待。第二,找准近郊乡村在城市整体发展中的位置。在价值层面认同了乡村与城市价值对等后,需要找准乡村的具体价值所在。正如《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一文中所提到的“乡村不再是单一从事农业的地方,还有重要的生态涵养功能,令人向往的休闲观光功能,独具魅力的文化体验功能”。近郊乡村不再单一从事农业的可能性、可行性更大。武陵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打造融城大花园”,让农村成为融城的“大花园”、出城的“目的地”,乡村价值定位明确也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第三,做好承接逆城镇化准备。逆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新的发展趋势,意味着越来越多资本和要素把目光投向了农业和农村,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向往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在考虑如何“返乡”。最近九部门联合发文《“我的家乡我减少”活动实施方案》中提出:“引导专业人才、经济能手、文化名人、社会名流等能人,回乡参与建设;鼓励引导退休干部、退休教师、退休医生、退休技术人员、退役军人等回乡定居。”其实释放了两个非常强烈的信号:乡村的农业与非农产业的融合发展将具备一定的人才红利;逆城镇化养老将有可能成为乡村振兴的“加速器”。近郊乡村因其近郊的位置、便利的交通,逆城镇化的趋势将更为凸显,因此武陵区一定要做好承接逆城镇化的准备,在产业融合发展和乡村养老上多做文章、下功夫。
二、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发展特色产业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央提出了“20字方针”要求,其中产业兴旺是摆在首位的,也是我们需要首先实现的。武陵区2乡1镇虽同属于近郊乡村,但是却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也具备不同的文化积淀,各地应根据自身条件发展契合度高的特色产业,以形成竞争优势。第一,芦荻山乡:持续性做好“农业”文章。芦荻山乡是武陵区2乡1镇中耕地面积最大的乡镇(2011年芦荻山乡4.6万亩,丹洲乡2.2万亩,河洑镇1.6万亩),已打造了添景花田、天景花池田园综合体等十个千亩工程,基本上形成了以常德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为龙头,永春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涉农企业为主体的连农带农、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可见具备农业发展的良好基础。持续性做好“农业”这篇文章,芦荻山乡应坚持走质量兴农的道路,农产品既要产得出、产得优,也要卖得出、卖得好,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第二,丹洲乡:创新性做好“文化”文章。目前丹洲乡乡村振兴“一带两片”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其中“艺丹沅”文艺部落示范片是依托乡村房屋“三权分置”原则,对以义渡村和丹砂村为中心的闲置农房逐户施策,对外招租,引入文化艺人参与建设,当前共有25家文艺协会和87名文化艺人成功入驻,形成了一定的文化规模,具备一定的文化效应,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特色产业。但是,由于闲置农房分布较为分散、文化艺人个人自主意识强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艺丹沅”文艺部落的可持续发展。未来丹洲乡的产业发展,可考虑依托艺丹沅文艺部落引入企业打造一个研学基地,关键是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不能富了老板、丢了老乡,不能富了地方政府,坑了文化艺人。第三,河洑镇:尝试性做好“养老”文章。常德市是湖南省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级市,前面有提到逆城镇化养老将有可能成为乡村振兴的“加速器”。什么样的地方更容易成为逆城镇化养老的理想选择地?那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河洑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河洑镇,拥有山林面积5029.5亩,大小山头56个,幽谷42条,沅水、渐河绕山脚而过,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由于土地调规等政策控制,目前尚未形成有特色或成规模的乡村产业。未来河洑镇的产业发展可充分利用河洑森林公园的优势,探索性地发展乡村养老产业。前提是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三、创新思维理念,重点破解“人、地、钱”难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关键何在?归根结底,可以概括为三个字——人、地、钱。乡村振兴要想取得成功,重点在于有效破解人、地、钱的问题。第一,人才先行:积极发挥乡村精英作用。在今天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竞争的核心是人才,乡村发展问题同样是人才的问题。乡村社会与城市社会有一个显著不同,就是熟人社会的特征明显,在熟人社会中,乡村精英作为“一类在自己活动圈子中具有最高才能指数的人”,是最有可能破解“人”的问题的群体。武陵区作为中心城区,2乡1镇是城区发展的人才低地,需要找到领路人带头人,乡村精英应该是最佳选择。积极发挥乡村精英的作用,必须顺应城市化发展趋势,鼓励乡村精英合理流入城市,创造更多的“回乡”动力与资本,并呼吁“跳农门”的乡村精英反哺农村;必须置于多元互动关系中审视精英价值,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吸纳乡村精英,并以对党的崇高信仰为灵魂号召乡村精英加入基层党组织;最后,乡村精英的作用发挥必须兼顾个人利益和乡村情怀,不能打着“情怀”的口号绑架乡村精英。第二,土地奠基:激活乡村闲置资源。我们经常说要引导人才、资本、产业等要素向乡村流动,这些要素向乡村流动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在乡村要有可用的土地。武陵区作为中心城区,近郊土地相当有限,河洑镇、丹洲乡人均耕地均为0.8亩,芦荻山乡也刚到全国标准1.3亩。在耕地红线下,如何有效破解“土地”难题呢?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农村闲置农房放在那里任其破败是一个大问题,利用起来却是一笔大资源”,从丹洲乡“艺丹沅”文艺部落的实践探索中,不难发现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是较为成功和有效的。因此,武陵区2乡1镇均可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农村闲置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有效实践途径,适度放活土地的使用权。第三,资金保障:推动工商资本下乡。工商资本下乡,乡村有需求,资本有动力,发挥作用有空间,方向是对的。武陵区作为中心城区,理应成为工商资本青睐的“香饽饽”,但是为什么许多工商资本蠢蠢欲动,却总是不动呢?一方面是土地流转难和土地手续报批难,武陵区乡村土地有限且位置好,农民流转要价高,企业不愿意流转;土地手续报批难,建设用地指标供应不足。一方面就是基础设施条件差。虽然近些年常德建设发展得比较快,但是受先天影响,有些地方得道路拓宽难,大面得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改善。为有效吸引工商资本下乡,势必需要提前扫除土地和基础设施两大障碍。如果工商资本成功下乡,那就得充分发挥其作用,地方政府一方面要服务好,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稳定政策预期;另一方面要监管好,正确处理好工商资本与农村集体产权和农民的利益。
(作者系武陵区委党校教师)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