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社科研究>理论研讨>详细内容

乡村振兴背景下常德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4-06-04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 【字体:

乡村振兴背景下常德推进一二三产业

融合发展研究

中共常德市委党校  孟兰


摘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些年,常德市农业农村发展成效明显,但是农村产业发展还存在农业生产质量不高、农产品竞争力弱、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要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现代化,产业融合发展是根本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  一二三产业 融合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些年,常德市农业农村发展成效明显,但是农村产业发展还存在农业生产质量不高、农产品竞争力弱、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要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现代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根本路径。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常德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情况

常德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具备丰富的资源优势。近年来,常德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产业融合上走出了一条有典型、有亮点、有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成效较为明显。

(一)大力推动提质升级,特色优势进一步凸显

近年来,全市农业向后延伸和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向农业延伸,形成上下游紧密协作的产业链,形成了十大主导产业,通过培育和发展,目前全市共有粮食收储加工企业1812家,企业建立优质原料基地347万亩,实现销售收入340亿元;畜禽养殖加工企业404家,实现销售收入167亿元;水产养殖加工企业165家,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蔬菜种植加工企业165家,建立基地33万亩,实现销售收入69亿元;油料收储加工企业738家,建立基地105万亩,实现销售收入138亿元;水果生产加工企业205家,建立基地54万亩,实现销售收入43亿元;茶叶生产加工企业355家,建立基地20万亩,实现销售收入53亿元;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21家,建立基地4万亩,实现销售收入28亿元;竹木加工企业357家,建立基地68万亩,实现销售收入68亿元;棉麻丝生产加工企业345家,建立基地97万亩,实现销售收入190亿元。全市各地以园区项目为抓手,推进“一县一特”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向纵深发展,深入开展园区建设。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园区4个,省级园区60个,形成了产业聚集效益和完善的产业链。如鼎城区常德香米现代农业产业园从“稳粮、优经、扩养”切入,全市高档优质稻240万亩,实现了基地种植、原粮收购、精深加工、品牌创建与产品营销全产业链发展。

(二)持续推进产业融合,规模实力进一步增强

积极对接全省十大千亿产业发展,持续推进产业融合,做优培强特色产业。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模式。依托龙头企业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为主,通过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联合,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物流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充分发挥其在高端农产品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品牌打造与营销渠道建设、农业商业模式创新方面的引领作用和辐射带动效应。如鼎城区黄土店镇红岩嘴村,依托湖南省桂花湾农业有限公司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充分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发家致富,拉动整体经济增长。二是产业链条延伸发展模式。以第一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延伸产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产销一体化。如鼎城区小蜜蜂家庭农场集有机蔬菜种植、采摘、线上售卖,配送于一体,种植基地面积200余亩,注册会员达2000人,年经营额达500万元。三是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资源、地域等优势,在做大做强核心产业的基础上,促进核心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打造融合生产加工、生态旅游、养生休闲等多功能的复合型农业综合体。如鼎城区花岩溪镇铁山坪村根据全村山区特点和生态优势,主动对接区“三城四区五中心”战略,把乡村旅游纳入全市旅游圈,开发“青山沟”旅游景区,以“绿色、康养、生态、休闲”为发展理念,着力打造一个以农旅综合发展为基础的现代田园综合体。

(三)扎实开展推介活动,品牌影响进一步扩大

常德市已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见》《关于实施“三品”工程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意见》等支持政策,助力农产品加工业做大优势龙头企业、提质升级传统特色产业,成为全省首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单位。开展十大农产品品牌评选与授牌表彰活动,在全市营造出重视品牌、打造品牌、做强品牌良好氛围。常德香米、石门柑橘、石门银峰、汉寿甲鱼评为全省十大农产品公共品牌。围绕常德香米、石门柑橘、石门银峰、汉寿甲鱼评为全省十大农产品公共品牌,着力构建起“常德健康食品”“整体品牌形象”,“常德香米”品牌成功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成功举办“常德品牌•中国品质”常德品牌农业推介长沙、深圳站活动,社会反响热烈;组织“汉寿甲鱼”参加全国农业品牌推进会及论坛活动,扩大了品牌影响力;持续举办“常德米食节”“红茶文化节”“石门柑橘节”“汉寿蔬菜节”“西湖牛奶节”“安乡荷花节”等一系列农业主题活动,有效提高了常德农产品知名度。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常德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全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上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发展中凸显出的矛盾和问题也较多。

(一)战略创新落实不足,政策激励欠缺

一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尽管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对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意见和奖补措施。常德市虽然也制定了相应的文件,但扶持力度远远还不够,如在支持油茶产业融合发展上,衡阳市的政策是自2018年起每年财政安排或筹措1亿元的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而常德市政策是自2018年起落实奖补资金700万,以后逐年增加。二是统筹规划不足。各区县市存在保护主义思想,各自发展各自的农产品,对非本地区产品缺乏关注,不能有效遵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地方统一标准,使得全市难以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集群。三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一方面,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合作方式较为单一。农民参与融合较为简单,仅以合同约定的价格出售商品,难以获得股份分红、利润分配等产业链价值收益。另一方面,农村地区还没有形成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风险保障金制度,农村地区农业保险、担保机制也不健全,农户需要承担很大的自然和市场风险。

(二)产业发展动力不足,要素约束突出

一是资金制约。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为农业昌盛、农村繁荣、农民增收提出的一个宏大构想,要落实好这一战略,需要各路资金源源不断地投入到这一规划中。但当前,除了政府投资以外,社会资本投入少之又少,融资不畅、资金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振兴深入开展的主要因素。二是配套设施制约。产业振兴离不开农村地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可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地方土地流转平台建设滞后或无法发挥作用,部分地方水、电、路基础设施落后,地方政府在建设上“撒胡椒面”、“蜻蜓点水”,推进缓慢,严重影响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的建设和产品输出。三是人才制约。农村青壮年流失严重,大多数涉农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到农村从事农研和生产,即使是农村出来的,也很少愿意再回到农村发展。农村实用科技人才不足,涉农专业的技术专家、特色人才稀缺。仅从经营管理方面来看,管理者缺少产业融合的思路和经验,从业人员也没有经过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能力素质相对偏低。尤其是面对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等农村新业态的发展需要,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成为制约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突出短板。

(三)市场竞争力不足,领军龙头较少

一是龙头企业比较少。目前全市近 600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超2000万元的规模企业仅453家,过10亿元的仅洞庭春米业、汇美农业、精为天等9家,过20亿元的仅湘佳牧业1家,过50亿元的仅金健米业1家。龙头企业以粮油加工居多,已上市的市值偏小、盈利能力偏弱,示范带动和辐射拉动效应有限。二是科技含量比较低。常德市生猪、家禽、柑橘、蔬菜以销售初级农产品为主,农产品在本地加工转化为即食产品、酒精饮料、服装皮革的比例不高。大部分企业在专利申请、产品研发等方面投入不足,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产品独创性不够,没有核心竞争力。金健米业做米食产品,仅仅是做了几个常规产品,且主营业务在不断压缩。三是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常德农产品加工企业以粮食加工、畜禽养殖、茶叶加工、健康食品等为主,同类型产品较多,在精深加工、副产品利用、创先驱动等方面没有取得成效,产业链不完整。常德茶叶面积大、品质好、历史悠久,石门、桃源等区县市是传统产茶区,但同质化竞争严重,对外没有名气,很多沦为其它品牌茶叶的原料供应基地,被省内安化黑茶、古丈毛尖、沅陵碣滩茶等后来居上。常德蘑菇、常德蜂蜜等都有良好的基础、优良的传统,但是大部分是本地相互竞争,没有走出常德、形成集群效应、形成常德品牌。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进常德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既是一项新事物,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政府要提升认识、加强领导,立足客观现实抓住重点、补齐短板、健全机制,做到立足长远谋划、统筹推进。

(一)创新融合机制,夯实产业融合发展基础

一是加强规划布局。以贯彻落实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为契机,建议市县两级政府要认真研究政策、调查研究,紧盯创建“全国生态农产品基地”目标,立足湖南省“十大”千亿产业战略部署,建立“市-县-乡-村”协调机制,制订符合实际、有利发展、便于落实的“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举措。

二是强化政策保障。用好用活上级支持政策,结合常德市实际出台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营造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连续、稳定发展的政策环境。建议结合常德“十四五”规划,研究制订出台促进农村产业振兴的政策文件。要紧紧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契机,吸引在外务工的青年回到农村创业。加强返乡农民工和村民合作社负责人就业创业培训和引导,大力推进回乡农民工创业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同时,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建设,以乡愁为纽带,吸引一些退休领导干部、企业家、专家学者和技能人才等到农村担任志愿者或投资兴业,助推农村发展,探索村民合作社采取聘用等方式从外部引进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不断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效果。

三是加大资金扶持。积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加大争资争项力度。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金融等各领域改革,不断盘活资源,有效激发活力。鼓励金融机构与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广“扶持产业链延伸发展”金融支持模式,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发挥财政投入引领作用,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撬动金融资本、社会力量参与,加快复合型、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投资新机制,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三农”,切实破解资金投入瓶颈。

(二)搭建融合平台,激发产业融合发展内生动力

一是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强化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基础作用,促进合作社规范发展。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立足扶强扶大扶优,遴选一批产业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示范带动好的优势加工企业重点支持,推进区域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重点园区集聚,带动行业提质升级,壮大一批,激活一片。鼓励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领办农民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开展乡村旅游等经营活动。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自律、培训和品牌营销作用。

二是发展多类型产业融合方式。进一步创新发展新型农业产业模式,大力培植农业发展新业态。依托推进“互联网+”和“旅游+”农业融合发展,鼓励农产品电子商务和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体系。充分利用美团、携程旅游、自媒体等线上途径进行宣传,创新营销方式和商业模式,推广“田头市场+电商企业+城市终端配送”等营销模式,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全面提升农村物流服务能力;依托各地特色农产品,推进农产品变旅游商品。

三是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发展订单农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建立产销合作。鼓励发展股份合作,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户,探索形成以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完善龙头企业认定监测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强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激励机制。

(三)强化融合服务,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能力

一是完善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融资支持;同时加大政府对种养大户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增强其抵御自然灾害和风险的能力。

二是健全服务机制。加强社会化服务全覆盖建设,组织农林渔牧等专家下沉到农村第一线,全力解决好服务供给“最后一公里”问题。重点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及服务跟进。要鼓励扶持党员带头发展产业、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大力实施农村党员创业金融扶持政策,择优选择一批示范面广、发展前景好、带动力强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现代农业企业等作为党群创业孵化基地,提供政策辅导、技术培训、后期销售等一系列服务,引导党员群众少走弯路,降低创业风险。同时,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农村集体“三资”运行,提高村集体经济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努力盘活现有的村集体资产,做大村集体经济规模,提高集体经济质量。

三是提高服务保障。进一步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农民专业协会等建设,切实解决农民在就业和生产经营中缺信息、缺销路、缺保障等问题,增强对市场信息的把握,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促使农产品在流通环节增值,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公共法律等全方位的公益性服务,保障企业专心发展。

(四)提升融合实效,拓宽产业融合发展途径

一是促进转型升级。一方面,纵向打造完整产业链,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新型专业合作组织,形成从源头到终端一体化发展,以生产、加工、物流、销售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另一方面,横向拓展农业生态功能,发展智慧农业、创意农业、休闲旅游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二是加强品牌建设。加强部门协调合作和工作联动,重点支持、保护、宣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帮助企业打造、经营、宣传自有品牌。在政策允许情况下出台补贴政策,帮助在本地商超、大型广告牌、机场候机厅、高铁站等规划建立常德农产品、常德土特产销售专区、专柜,带动品牌宣传;通过农博会、展销会、对接会等帮助企业品牌“走出去”, 与国内渠道商、销售平台、品牌培育商加强产销对接合作,主推“德品出湘”;编制本地优质农产品产品目录、品牌目录、采购目录,出台适当的保护性措施,在公务接待、驻外招商、大型会议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食堂食材采购过程中鼓励使用“常德造”,引导形成“常德人用常德造”的自觉,不仅增进企业信心,扩大内部循环,还能实实在在提高本地农产品的品牌影响。

三是推进园区建设。结合乡镇、村庄发展规律,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进行农业产业区域布局,突出建设一批农业特色强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真正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加快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和产业集群,打造常德健康食品千亿产业,快速向“百亿产值、百万亩面积”目标迈进,建成全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高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