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社科研究>理论研讨>详细内容

增进民生福祉,走好新时代社会建设之路

发布时间:2024-06-04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 【字体:

增进民生福祉走好新时代社会建设之路

                                            中共常德市委党校 王媚

 

摘要民生问题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的主体内容直接关系到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稳定也影响着新征程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党的二十大对如何增进民生福祉擘划了蓝图明确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目标要求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征途中深刻理解增进民生福祉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探寻增进民生福祉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生福祉社会建设人民

民生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自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中华民族就从停止过对民生的追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和民生建设并采取系列措施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增进民生福祉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普遍的诉求同时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需求从生存型需要转为发展型的需要在此背景下需要分析新时代增进民生福祉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增进民生福祉的内涵与外延探寻增进民生福祉的实施路径推动社会建设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缘起:多维度认识增进民生福祉重大意义

(一) 从本质上看: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本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进程也是党走过百年光辉历程重要的思想法宝这种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丰富和完善。1848,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了无产阶级运动的性质并不是为了谋取私利而是为了使绝大部分人都能摆脱奴役和压迫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解放这样一种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的政治观区别于西方维护少数资本家特权阶层利益的政治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致力于让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更好的日子早在1922党的二大宣言中就提出了“废除包工制、保护失业工人、保护女工和童工等改良工人待遇”的主张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颁布的内容较为详细涉及职工劳动保险金给付工伤医疗退休养老待遇以及生育保障待遇等方面为劳动者权益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生保障取得了重大进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推动民生建设迈向新的台阶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让人民过更加幸福的生活都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奋斗的主题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都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体现和本质要求

)从历史传统看:是对民生思想的传承发展

追求美好的生活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理想。民生思想具有悠久且深厚的历史根基春秋时期《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民生在勤, 勤则不匮”,蕴含着“勤与匮”的辩证关系是最早记载古人朴素民生思想的典籍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民生被赋予不同的内涵从关乎老百姓自身生活到“天下大同”理想追求再到“吏为民役”的民本主张民生内容形式也是不断更新近来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为使广大人民群众有尊严幸福的生活一批批爱国志士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与斗争最终得到亿万人民拥护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找到了一条救国救民之路建国之后中国共产党坚守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让广大农民获得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并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为民生建设提供物质保障改革开放后民生思想得到了进步继承与发展邓小平同志将“是否有利于提出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准江泽民同志多次呼吁要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活胡锦涛同志则提出了“三为民”思想作为广大干部工作的重要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民生依然是中国共产党心之所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将民生思想贯穿于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落实到就业、教育、医疗等关切老百姓生活的重要领域,深刻的体现了对民生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三)从发展目标上看:是对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把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为民生领域带来新的课题新挑战指明了要推动民生建设取得新的成效就是要不断发展生产力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解决好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同当前民生领域的供给短板之间的矛盾特别是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这砥砺奋进的十年,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的三件大事,其中一件就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不再满足低层次的需求追求的是更加优质的教育更加舒适的居住条件更高效便利的公共服务等等,因此,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一科学判断是建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也是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目标”的深化。

二、识别:准确把握增进民生福祉的内涵

(一)范围上:把握为了全民的“民生福祉”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对象是全体中国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这也就是说,我们增进民生福祉,是为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最终的落脚点是为了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只有人民才是民生福祉的创造者、享有者和守护者,并且也就是说,增进民生福祉不是为了某些人的特殊利益,而是始终为了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并且“人民”不是模糊的宽泛的概念,不是指少数人或多数人,更不是指某些利益集团、权势团体和特权阶层,而是指向全体人民。增进民生福祉不是抽象空洞的口号,最终要体现在国民生活水平总体提高上,体现为每个中国人都能过上好日子。无论困难有多大、任务有多艰巨,在增进民生福祉的征途中,一个都不能少;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落下。同时因为个体需求的差异性民生也呈现出多样性层次性和先后性的特点,“增进民生福祉”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所有人民的覆盖面而言的,并不意味所有人的民生福祉在时间上、方法上、程度上是一致的,们必须坚持群体普遍性与个体差异性的统一,让民生福祉既能覆盖整体诉求,又能关切到个体需要。

(二)内容上:是重在全面的“民生福祉”

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这就意味着新事物和新形式会不断涌现民生思想在发展中华所包含内容也是越来越广泛从新中国成立时吃饱穿暖是最大的民生到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我们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人民群众对民生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既包括人民物质生活方面的住房、就业、社会保障,也包括公共服务方面的教育、医疗、体育事业、公共文化服务,也包括人民的生活环境,关系人民生活质量的水质、空气、环境的保护问题,还包括人民民主权利,在基层参与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权益的实现。其民生需求面广量大,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累积性的特点,使得新时代民生福祉涵括了人民日常生活的所有事项、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这也就启示我们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上下功夫、见实效。

(三)方式上:把握持续增进的“民生福祉”

在民生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更是指出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这一重要的论述一方面是基于当前我国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另一方面是一些拉美国家实行超出财政能力的高福利政策而陷入经济衰退的泥潭所得出来的经验教训所以增进民生福祉是一个持续动态发展的历史进程,充满了风险与挑战,其难度之大、任务之重决定了其不是一蹴而就、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增进民生福祉既不能脱离国情实际,也不能超越社会生产力水平,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陷入空中楼阁的迷思之中,现有的民生福祉都有可能丧失。同时,人民群众对民生需求不是静止不变的,只有让全体人民的民生需求在发展中满足,在满足中增进,才能更好地朝着美好生活目标前进。这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遵循事物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相统一的辩证逻辑,弘扬团结奋斗精神,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干,循序渐进,尽力而为,使民生福祉在内容和层次上由“单一型增进”转向“复合型增进”、由“生存性需要”转向“发展性需要,使持续增进的民生福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

实施路径:全方位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完善分配制度,夯实增进民生福祉基石

分配制度和分配体系的完善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分配问题也是民生领域牛鼻子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已经成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政策共识这一政策的落脚点就是要不断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构建积极有效的市场但是由于市场配置资源具有一定的缺陷完全由市场决定要素报酬必然带来收入分配不合理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因此也要强调建立积极有为的政府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缩小城乡区域差距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并促使其迈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推动全体人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同时要发挥好第三次分配对初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的补充作用建立和谐有爱的社会第三次分配强调的是基于自愿的原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道德层面对社会财产的再分配需要采取弘扬慈善文化完善慈善政策支持体系规范慈善法规等措施以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作用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夯实增进民生福祉之本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我国有14亿多人口、约有9亿劳动力,解决好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根本。新时代的十年我国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不断增强新业态释放了巨大的就业空间但是就业环境依然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就业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存在不少短板新就业形态领域劳动者权益保障不足对此首先要真正实现就业优先战略就必须抓住重点群体解决好关键问题,201812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这就为我们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通过抓好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推动就业优先战略的落地其次要以提高劳动素质为抓手推动高质量就业加强职业技能提升体系的顶层设计发展多层次面向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同时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为培养高层次的技能型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最后要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提供创业支持政策体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筑牢增进民生福祉屏障

社会保障制度是包括多个子系统的庞大的制度体系科学有效的顶层设计是保证其稳定有效运行的先决条件虽然我国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在克服“条块分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系统内部之间结构失衡运行不畅情况依然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顶层设计一是将社会保障体系纳入到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总设计之中一方面合理定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三大基本子系统的功能另一方面明晰各子系统中的重要项目之间资源配置方式保障重点以及各项目之间有效衔接确保形成权责合理保障互补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方式二是优化各项制度安排统筹推进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有效衔接提高老年人医疗服务水平满足个性化医疗服务加快推动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作为养老保险有益补充的探索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上加强大病医疗保障将一些罕见病费用按照一定的比例纳入报销范围真正实现“大病有保障”同时积极推动医疗保险跨省结算打破地区藩篱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织牢增进民生福祉健康网

全民健康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要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制定和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医疗卫生队伍专业性不断提高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深化但是在健康资源配置上存在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导致资源难以盘活优化等问题未来五年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时期首先在全民普惠的公共卫生体系全民参保的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下促进医疗资源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倾斜其次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断强化“大健康”理念积极推动健康与养老旅游健身休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最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体系提高基层医疗救治能力推动医疗资源下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在健康方面的幸福感安全感

 

 

参考文献

[1] 岳天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生建设的创新与启示[J].中州学刊,2022(09):75-82.

[2] 高和荣.共同富裕型民生的历史生成与时代内涵[J].社会保障评论,2022,6(05):16-25.

[3] 党国英.民生改善的逻辑与中国实践[J].社会科学战线,2021(10):35-43.

[4] 熊友华,沈钰晶.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民生内涵的辩证意蕴[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22):141-143.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22.017.

[5] 黄艳,柳礼泉.论毛泽东对中国民生的历史贡献及其理论意蕴[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29(06):35-38.

[6] 马可,汤建萍.民生发展的历史逻辑及其特点探寻[J].求实,2013(07):41-44.

[7] 曹胜亮,严郁洁.共同富裕视阈下我国第三次分配的理论意蕴与逻辑进路[J].湖北社会科学,2022(10):17-25.DOI:10.13660/j.cnki.42-1112/c.015959.

[8] 庄琦.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健康中国行动的成就与经验[J].管理世界,2022,38(07):24-37.DOI:10.19744/j.cnki.11-1235/f.2022.0093.

[9] 杨穗,赵小漫.走向共同富裕:中国社会保障再分配的实践、成效与启示[J].管理世界,2022,38(11):43-56.DOI:10.19744/j.cnki.11-1235/f.2022.0159.

[10]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70年发展(1949—2019):回顾与展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33(05):1-16.

[11]万志昂.中国共产党民生价值观的逻辑演进——兼谈其自否定历史回路的形成[J].求索,2015(10):143-148.DOI:10.16059/j.cnki.cn43-1008/c.2015.10.028.

[12]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 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 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N].人民日报,2016-12-13(01).

[13]郭启民,李志明.“十四五时期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实践意义和重点路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优先的重要论述[J].新视野,2021(04):22-29.

[14]李迎生.时代变迁、制度创新与民生保障高质量发展[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1,25(04):107-113.DOI:10.14119/j.cnki.zgxb.2021.04.01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