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社科研究>理论研讨>详细内容

从民艺学角度看桃源刺绣的传承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0-04-29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 【字体:

【摘要】桃源刺绣在桃源本地民间艺术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有着十分重要的审美价值以及人文内涵。尤其是在最近几年里,人们的审美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桃源刺绣慢慢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以及审美价值。而如何保护与传承桃源刺绣这一民间艺术,已然成为当前相关人士值得深思的课题。鉴于此,本文从民艺学角度出发,对桃源刺绣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探讨,供以借鉴。

【关键词】桃源刺绣;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


 
 

众所周知,桃源刺绣属于湖南常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桃源刺绣属于地方绣种,不单单与其南部的“长沙绣”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而且还和“苗绣”存在着天壤之别,风格迥异、别具一格。但是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人们对其的关注度逐渐降低,尤其是那些已经失去实用价值的东西,会被人们无情的抛弃,并认为那是落后的产物。显然,本文针对桃源刺绣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桃源刺绣地理、历史与发展特点

1、桃源刺绣地理、历史

桃源存在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在这种环境下造就了桃源得天独厚的地产。结合历史资料可以发现,春秋时代桃源隶属楚国,所以很容易受到巫楚文化的影响。桃源地区从古代开始就属“南蛮”之地,“桃源”一词来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也正是因为他在全国的巨大影响力,桃源逐渐演变成文人骚客向往的地方。依据相关史料记载可以看到,明孝宗弘治四年(1491),明宪宗第十二子朱枢封王于武陵,为了建立“荣王府”请来了很多的能工巧匠,炉火纯青的宫廷艺术对当地“桃源工”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把“桃源工”提升到了较高的水平。清代桃源工迈入了新的台阶,“桃源工”匠多次被召集入宫,顿时风靡全国上下。紧接着桃源刺绣慢慢步入沉寂期,直到上世纪 80 年代,一阵短暂的桃源刺绣收藏热以后鲜有人问津。在 2012 年期间,邹敏讷等相关作家出版了《湘绣之魂》,及其2015年第三届中国湘绣文化艺术节上桃源刺绣首次亮相,桃源刺绣再一次被人们知晓,同时也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目光。

2、桃源刺绣的发展特点

(1)“生产者的艺术”

站在客观的立场来讲,民间艺术几乎没有固定的内容,但它却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它是“生产者的艺术”。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桃源刺绣在桃源本地民间艺术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和桃源本地人的环境、生活等方面存在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它属于“生产者的艺术”,所以它的创造者非人民群众莫属,并逐渐成为其表达思想感情的主要途径,存在着“自娱性”的特点。针对桃源刺绣来说,其是“生产者的艺术”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而创造出来的,通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相关创作人员在对艺术作品进行创作期间,通常都是从劳动活动和自然环境中吸取创作灵感的,没有任何艺术模本,随意洒脱的进行艺术创作。从桃源刺绣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其中的鸟还是山鸡等动物都来源于当地独有的奇珍异兽,喜鹊羽毛光鲜亮丽,爪子锋利,有隆胸,大肚、丰羽之状。眼大而有神,给人一种健康的感觉,为男欢女爱、连连见喜之借喻。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桃源刺绣中多次出现的花叫作木芙蓉花。该花的花冠硕大成圆卵形,花瓣呈现出层层叠叠的状态,并伴有纤细的叶脉尾梢,好像凤凰的尾巴一样婀娜多姿,其由正而侧、由俯而仰的姿态,妙趣横生。

第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数量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均占有极大比例。尤其是针对我国古代农民来说,基本上不识字亦或是识字很少,所以他们在平时生活中都是借助于民间艺术来表达内心情感的,其具备重视主体精神的特征。就刺绣而言,其在当地婚俗文化当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一般而言,桃源刺绣中看见次数最为频繁的要数枕顶绣了。针对冬瓜枕来说,其是娘家一定要为新娘准备的嫁妆。枕头的两边缝制极具风俗特色的枕顶,一般以大红缎面作为背景,寄以婚姻幸福,阖家欢乐的美好寓意。

(2)非自觉遗弃

无论针对哪个民间艺术来说,都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这对桃源刺绣来说也是同样道理。大部分桃源古刺绣因时间久远出现霉变、褪色等情况比比皆是,失去了自身的实用价值,被人们无情的抛弃。尤其是就现代机绣而言,其在很大程度上对桃源刺绣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诸多的机绣正逐渐替代人工绣,如果再不采取针对性的手段保护桃源刺绣,那么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致使其走向衰退的道路。

二、从民艺学角度看桃源刺绣的传承与发展

1、桃源刺绣的多种表现手法

就桃源刺绣而言,其以自身独特的表现手法博得了众人的眼球,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象生性的,侧重于物象形态;第二,写意性的,侧重于写法意蕴;第三,技艺性的,侧重于工,法形式。桃源刺绣象生性的作品主要借鉴了西洋画注重光线和营造体积感的特征。纵观桃源刺绣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大部分以狮子为题材,通过丝线特有的效果体现狮子的皮毛光泽,刺绣方式和狮子毛发生长方向基本相同,绣出来的作品如同真的一样。通常情况下,桃源刺绣都是通过丝线颜色的深浅来表示体积关系的。例如花朵的渐变色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针法千变万化,把叶片和花朵之间的空间关系表现得惟妙惟肖。不仅如此,桃源刺绣还包含自由洒脱的写意题材,相关创作人员在充分结合画面需求的基础上对自然现象进行处理。在实际构图期间,主要借助于“尚全”的朴质特征,尤为丰富,花卉和祥瑞均是以近景的形式充分的呈现出来,非常密实,留白处很少,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体验。但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其与传统民间工艺创作理念中的“忌缺”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画面通常位于边框一方亦或是多方“出血”,存在着裁肢截尾的特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想要促使其达到泼辣、强烈的效果而采取的一种表现手法。通常情况下,桃源刺绣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种是绒面绣;另一种是挑花绣。针对绒面绣来说,其主要是一种在长卷上面进行创造的刺绣,借助于高饱和色的丝线在相应的衬布上进行刺绣;不仅如此,绒面绣主要以平针绣为主辅,并在此基础上使用盘线针、垫针等相关针法堆砌针脚,继而形成一种立体、毛茸茸的视觉效果。就挑花绣而言,其还可以叫做“纳实针花”,与十字绣的绣法比较相似。它不注重针法复杂多变,而是放在画面分割和对象简化的上面,把对象几何图案变形。

2、专业保护的必要性

针对桃源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来说,其从明清时代开始一直到现在所保留下来的刺绣有很多都是由于保存不规范出现了霉变、褪色等情况。修复在刺绣保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起到增加刺绣生命的作用,这对我们能够窥探百年前人们的生活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纵观历史长河可以看到,桃源刺绣存在着传世量大的特点,所以它的保护需要诸多专业人士的积极参与。众所周知,因为桃源刺绣的传统技艺非常繁琐,很多手法未能流传下来,在桃源县与临近地区的绣娘,仅仅能找到几个人,而且还是上了岁数的老人,显然从事桃源刺绣的人口结构非常不均衡且老龄化情况比较突出。基于这种背景下,为了进一步保护桃源刺绣技艺永久的流传下去,建议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指定的时间内开展相应的培训活动,继而为桃源刺绣手工艺培养更多的新型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由此可见,桃源刺绣这一民间艺术应当得到保护与传承,只有这样做才不会被世人所遗忘。

3、多艺术融合的时代性

针对民间艺术来说,其不但属于艺术的支流,而且还是其 他高雅艺术的灵感来源。从民艺学的角度出发来讲,民间艺术具备与众不同的“母型”文化特色,其他的艺术形式都能够在其中汲取相应的养分。就常德本土艺术家而言,他们通常都是把油画有机的和刺绣结合起来的,比如就刘汉军的《般若境·有凤来仪》这幅作品而言,其主要是在充分借鉴凤凰造型特征的基础上和桃源景观巧妙结合,产生一种“神之再现”的视觉效果,充分的彰显出浪漫情绪的复活和自由洒脱的艺术想象力的迸发。用颜料堆砌凸显出刺绣的质感,用颜色用量多少、薄厚等方式展现出刺绣的层次感。站在桃源刺绣的立场来讲,其使用夸张大胆的色彩无疑


 

不散发着浪漫主义的气息。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部分刺绣中的局部色彩和周围的色彩已经出现了融合的情况,促使色彩层次感更为柔和。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很多仿制的刺绣作品主要以鲜艳的色彩为主,但颜色和颜色之间过于刻意化。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刺绣作品出现了褪色的情况,但色彩却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丝绒特有的效果也变得越发突出,相较于现代的作品更能博得众人的眼球。由此可见,这件油画作品就是参考了桃源古刺绣的色彩,色调饱满统一但不失内涵,即便在整幅作品中有很多部分都使用了高度饱和色,但色块与色块之间互相联系却是天衣无缝。

三、结语

总而言之,民间艺术来自生活就一定和生产、生活存在着密切联系,我们在分析它的时候需要站在民艺学的立场去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民间艺术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演变的影响,其形式、分布情况等方面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但民间艺术原发性的创造动力永不衰退。

(作者李广松湖南文理学院副教授)


2018 年常德社科资助课题《桃源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 剑,严珞菲 .桃源民间刺绣的色彩特征[J].民艺,2018(04):63-69.

[2]何洁汝.浅析桃源刺绣文化演进阶段 [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8):51+53.

[3]叶伟平,严珞菲.桃源民间刺绣技艺的传承与发展[J].艺海,2018(06):133-137.

[4]郭 丹.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的艺术特色[J].文物天地,2018(02):96-10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