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社科研究>理论研讨>详细内容

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战“疫”中要强化七种担当意识

发布时间:2020-02-18 信息来源:社科联 浏览次数: 【字体:

眼下正在发生的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国民的一次大考。面对病毒的侵袭,各行各业都在最大的努力配合党和国家的战“疫”大局,也因此取得了战“疫”的一系列阶段性胜利。社会科学工作者虽然不能冲锋在防疫斗争的第一线,但同样也应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配合党和国家全面打赢抗“疫”战争。在战“疫”的攻坚阶段,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从以下七个方面增强担当意识。

一是要在释疑解惑上强化担当意识。没有事前的预警,没有前期的战斗准备,当疫情突然降临时,基于对陌生事物的恐惧,基于对人身安全的担忧,社会大众必然对疫情的认识、对国家政策都存在着诸多疑惑,存在着迫切的认知需要。虽然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每个民众都可以自主阅读相关信息,了解相关知识。但专业知识及政策解读能力的差异,民众即使获取了相关信息,往往也难以完全理解,难以完全解除认识上的困惑。

为了帮助社会大众解除困惑,正确认识疫情,就需要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对疫情及国家政策进行大众化、通俗化的解读。此次疫情发生以后,医学专家针对病毒传播特点,给出了隔离阻断病毒传播的建议,继武汉封城以后各地也采取了一系列封堵举措,有效地防阻了病毒的传播。但民众在响应少出门甚至不出门号召的同时,也对病毒的传播渠道、传播途径、居家自我隔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是存在着较多的困惑;而基层工作人员也大都只能提醒民众不要出门,面对不守规矩的民众时工作手段和方法也往往过于简单。在此情况下,我们既要让民众“知其然”,更要让民众“知其所以然”;既要“使行之”,更要“使知之”。在基层工作人员因诸多原因难以完成“使知之”的使命时,就需要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觉担当起用释疑解惑的社会责任,用大众化的语言、民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将病毒传播的渠道与路径、隔离的现实必要性讲清楚,使广大民众增强对国家及地方政府政策举措的理解,增强配合政府举措的自觉性。

在释疑解惑的同时,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还应该积极筹划,做好与疫情相关的科学知识的普及,为社会大众普及自然科学基础、公共卫生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相关科学知识,引导社会大众正确看待自然、社会与人的关系。

二是要在舆论引导上强化担当意识。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媒体人,都是信息源,都是舆论参与者。个体在理想信念、专业水平、社会责任、辨识能力、行为目的上的差异必然导致对同一事件、同一信息做出差异化的、甚至完全对立的解读,从而在网络上形成了纷繁芜杂甚至观点和立场截然对立的舆论言论,舆论言论的分歧甚至对立不仅影响疫情防控,影响国家政策举措的落地实施,甚至存在着冲击社会稳定、撕裂社会共识的危险。

舆论言论出现的分歧及其对疫情防控工作的现实和潜在影响要求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正确研判分歧舆论分歧出现原因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舆论言论精准施策,或加强舆论引导,或开展必要的斗争。针对社会大众因为恐慌情绪引发的舆论言论,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科学释疑,把问题讲清楚,缓解、消除民众恐慌情绪。针对因分析方法不科学、材料掌握不全面而出现一些错误研判、错误信息的舆论言论,要科学地指出其研究研判方法与材料获取上存在的缺陷,并共同开展研究研判工作,共同探讨科学的应对方案。对于故意混淆视听、故意歪曲事实,意欲制造社会混乱、惑乱民心并进而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舆论言论,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社会科学工作队伍中的党员同志则必须勇敢地站出来,除指出其在看待问题的方法、材料依据运用上存在的错误之外,更要引导人们看清其真实目的。

三是要在凝聚民心上强化担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2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上讲话指出,“要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疫情发生时,部分民众和地方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采取一些防护措施是必要的,但部分地方也现出了过度防护排斥一切外来人口的现象。这些防护举措虽然在阻断疫情传播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也容易滋生自我本位的价值理念,潜在地存在着撕裂社会认同、离散民心的风险。

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不仅要看到这些现象背后潜在的社会风险,更要强化担当意识,通过引导社会大众科学防护、理性防护,凝聚民心,共抗病毒。在此次疫情发生以后,针对一些地方为了隔离病毒出现的极端排斥湖北人、武汉人的现象,社会大众和媒体及时呼吁“隔离病毒,不隔离爱”。正是观念理念的转变,才有各地科学地、人性化地善待因为封城而回不了家的武汉人,也正是民心的凝聚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认识到,对自己的真正保护就是帮助湖北人、武汉人战胜病毒,一个健康的武汉、健康的湖北才能给自己真正的安全感。正是因为观念的转变,民心的凝聚,全国各地才有了从“硬核”隔离到“硬核”援助武汉、援助湖北的感人举动,才有了一省一包一市的举国行动,才有了江苏“十三太保”齐聚孝感的无私援助。

疫情尚未结束,面对着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疫情,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继续做好舆论引导和科学释疑工作,以科学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凝聚民心,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打赢战“疫”攻坚战。

四是要在提振信心上强化担当意识。人类面对着未知而又对自身生命安全存在较大威胁时,恐惧在所难免;当人以恐惧之心去面对现实时,出现信心不足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甚至还有可能出现不信科学信鬼神的现象。

针对社会大众中出现的信心不足现象,除了要让大众了解更多的医学知识,了解科学的治疗方案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之外;还需要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起战胜病毒,获得战“疫”胜利的信心。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以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为指导,结合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给社会大众讲清楚病毒出现的根源在于人对自然的破坏、在于生态平衡的打破,在于人类缺乏对大自然的敬畏。同时也要结合人类社会发展史给社会大众讲清楚人类社会是如何面对自然的挑战、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用智慧的坚忍战胜瘟疫的挑战并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通过将自然辩证法学理分析与人类对抗瘟疫的历史实践告诉人们,只要人类发挥科学理性,既充分利用自然、又敬畏自然,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一定能够取得战“疫”胜利,既帮助社会大众树立敬畏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并以眼下的疫情发生为案例教育民众“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防范因为人类活动对自然规律的破坏而招致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防范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只不过是“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的短视行为。

社会科学工作者不仅要运用历史的、逻辑的、科学的方法引导大众树立必胜的信心,还应该联合广大文艺工作者,结合抗疫斗争的实践,用大众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普及相关知识、讴歌英雄,用英雄的气概提振社会大众的士气,增强战“疫”必胜的信心。

五是要在抚慰心灵上强化担当意识。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是建立在社会化、群体性的基础之上的,人一旦面临着生存威胁或者被强行与社会隔离,其社会心理必然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此次应对新冠病毒,无论是医护人员、社区工作人员还是普通民众,既面临着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峻的公共卫生事件,也面临着时间最为长久且难以准确预判结束时间的防疫隔离,民众的社会心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针对民众社会心理的变化,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从事社会心理研究与心理健康辅导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在抚慰大众心灵上有所担当,在充分了解大众心理变化的基础上,针对广大医护工作者、基层社区工作者、社会大众在应对疫情中的心理特征,精准施策,进行有效干预,有效应对疫情带来的生命问题困扰、隔离导致的焦虑情绪以及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愤懑情绪。通过安抚社会大众的情绪,为国家科学应对病毒带来的相关问题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引导社会大众将恐惧与担忧转化为对抗疫情的强大精神动力,为最终取得战“疫”胜利提供社会心理保障。

在进行科学的心理干预同时,社会科学工作者还要根据社会大众在防控疫情中的社会心理变化,构建科学的大众心理监测与引导机制,为类似事件发生以后的提前干预、科学干预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六是要在弥合分歧上强化担当意识。在思维方式与方法多样性的时代,社会大众对同一问题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看法。在日常生活中,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存在分歧是正常的,也是符合当代中国的国情的。但在特殊时期,特别当分歧有可能导致观念对立、甚至可能导致群体性的对立而影响大局时,认识上的分歧就会对国家统筹协调应对疫情的政策举措、凝聚共识解决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等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此次对抗新冠的战“疫”中,这种分歧可以说无处不见,从对地方“硬核”封路的举措到因某国援助物资上的古诗词之争,无不反映出当前民众在认知问题上的分歧,而民众情绪的分歧也反映了当前弥合社会分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特殊时期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注意不能简单地参与到争论中,不能简单地强化社会分歧的存在;还应该努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合社会分歧,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社会力量,共同应对疫情的挑战。

七是在决策咨询上强化担当意识。突如其来的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央和绝大多数地方政府迅速采取举措,有效地控制了疫情蔓延,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制度优势。但同时,个别地方政府及相关机构在疫情研判上的不足、应对举措上的仓促,以及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战略储备不足都暴露出当前国家和地方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还存在着短板和不足。

针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应对疫情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科学研判当前我国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的薄弱点,围绕着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的具体要求,为国家及地方政府建构和完善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体制机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国家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供智力支撑,彰显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作为党治国理政的智库担当。

此次疫情的出现,不仅是对我国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大考,同时也是对我国社会科学工作者关注社会问题、解析社会问题能力的一次大考。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在战“疫”斗争的实践中,积极作为,充分体现社会科学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突发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

(来源:常德智库   作者系湖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