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清官黎学锦
黎学锦是清嘉庆年间一个以慈悲为怀、乐善好施的好官,是汉寿县境内的历史名人。
黎学锦善德文化园在长常公路319国道旁,处于崔家桥镇路段风景秀丽的蔺家山上。沿绿景山庄进入山道,没多久,远远望见善德黎公牌坊高高的牌匾迎面而立,走近牌坊,文化园墙两边写着一代清官黎学锦的生平简介和善德义举、勤政业绩。经过牌坊门额,沿灌木掩映的石级走进后山,黎学锦墓地就在这古木参天、绿意葱茏的半山腰。据说晚清时期和民国年代,在黎学锦为官的四川、河南等地民众常在清明前后不远千里前来为黎学锦扫墓。坟茔用石块水泥修砌而成,是其后人近年依据找到的墓碑遗址,为传承善德家风捐资修葺。当地政府为弘扬清官文化在其坟茔旁修建了善德黎公牌坊和善德文化园,现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黎学锦,字云屏,生于龙阳县大围堤(今汉寿县围堤湖)一富豪人家。其祖父为富商,父亲是“力田起家”的财主。他自幼聪明好学,明清科举制度中,以捐资例监而入仕途。在四川、河南和广东做官的时间较长,特别是在四川任川北兵备道(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时,他上马管兵,下马管民。在四川任职18年,早把任职地当第二故乡,他为官勤政清廉,亲自勘测阆中县沙溪场到观音寺地段,兴建“通济渠”,灌溉城东北数千顷耕地。在川北大饥时,他慷慨解囊,设粥场18处,时经数月。俸倡修保宁府西城和嘉陵江堤,防止水患。在阆中县锦屏山麓,重建“锦屏书院”、创建“云屏书院”,培育人才。此外,还致力培护阆中城四周的风景名胜,将锦屏山、白塔、北岩寺、滕王亭子、桓侯祠、凤凰楼等修葺一新。川北人士立“黎青天”碑以彰其德。在河南粮储道任内,改建贡院,振兴文教,建“憩园”一所,供学子习经韵诗。他投入的这些建设资金,大部分都是来自他本人的俸银和祖辈家产。至今参观贡院的游人络绎不绝,以示对他卓著业绩的纪念。
黎学锦好为义举,嘉庆年间遵父遗志,捐银万余两,在龙阳县城东门处创办龙池书院,规模居常德府各县之冠。书院开馆又捐田600亩,作为书院师生常年膏火费用。光绪三十三年,龙池书院改为龙阳县官立高等小学堂,1944年县立中学迁至龙池书院,现为湖南省重点中学——汉寿一中的校址。道光十一年,县境遭受水灾,堤垸溃决,灾民流离失所。其时他居官河南,闻讯即寄回俸银2000两,助修堤垸,安抚流亡,心系家乡父老。他“不伤民财,不费公家一钱”,当年在阆中工程所费,基本是黎公“出私囊”而来。据说,黎公退任后曾向他人筹措上京的路费,可见黎公一生的俸银及祖辈的家产多用于捐献了。
忠孝仁义是中国人的道德追求和精神支柱。黎氏三代,好义举乃为家传。黎公祖父是商人,贷款在广西全州做生意,在厕所捡得一封金钱而无贪心,等候失主取回,拾金不昧,义无反顾。父亲黎家丞耕种发家而不吝啬,出钱让儿子取功名报效朝廷;义举未终,命后代接力,临终让儿子把捐建书院的大事做好。黎公授职莅任,秉官箴而尽职责,忠君爱民,施仁好义,一以贯之,仁爱一生。黎学锦于1836年告老还乡,1838年病卒于家,葬于县境崔家桥乡(现崔家桥镇)蔺家山。
目睹黎学锦的生平事迹,其倡文兴学的理念、乐善好施的品行、体恤民情的惠政、大仁大义的精神是今天人民公仆学习的榜样。善德黎公牌坊将会为更多人所知,善德文化园将是廉政文化的重要参观学习基地,其善德义举更将成为鼓舞激励后人砥砺奋进的精神财富。他朴素的民本情怀,勤政清廉的为官之道,思人所未能思,为人所不能为,始终以惠政义举为百姓造福,更是今天为官者的榜样。
(作者郭雪莲,女,湖南省汉寿县人,常德市作家协会会员,常德散文家协会副秘书长,汉寿县作家协会党支部书记。)
(编辑:雷春嫍)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