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社科研究>理论研讨>详细内容

常德城市的古桥与桥文化

发布时间:2019-07-17 信息来源:社科联 浏览次数: 【字体:

 桥是行人和物质在水上通行的载体,也是一条意味深长的文化纽带。桥有补天济世之材,也有利物济人之德。因此,古人云:“天下有道津梁道。”

 常德是座水城, 山在城边, 山、水、城三者长相依,道光二十九年(1848)圮,嘉靖四年(1525此桥地处現武陵路与建设路交汇路口。解放后兴建建设路时拆毀。西门桥边的骅街口闻名遐迩,它曾是通往操练兵马的校场坪、传递官府文书的府河驿站、来自茶马古道的马帮下榻地骡马甸和方家桥埠头的交通要道。

 北门桥

 “北门桥:北门外。石桥通便河(护城河)水。”北门桥地处現朗州路北正街小学门前。 月,在北正街40广济桥位于现朗州路丹阳楼巷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修路,被埋在地下不见了踪影。如今从朗州路走进丹阳楼巷内30米,在一根标有“陵大线023此桥址位于现排云阁东南侧常德诗墙公园内。仁智桥有段美丽的传说。相传从前这里十分荒芜,因这条泄入沅江的渠道横穿行走便道,行人无法通过,有位秀才为解行路人之难,使用自家木材搭建了这座小桥。人们称此为“仁智”之举,取名“仁智桥”。

 铁家桥

 “铁家桥: 府西门内。” 如今人民路边的铁家桥巷早年曾有一座石桥。桥头因有一家铁匠铺,故名“铁匠桥”。后来讹呼铁家桥。

 三板桥

 “三板桥:府北门口。” 桥址在现常德市一中校门斜对街。民国时期,这里是“窑班”妓院红灯区。

 穿紫桥

 “穿紫桥: 府西八里。原系木桥,乾隆二十八年(1763),里人募捐砌石。” )冯玉祥驻军常德时,发动军民修复,后又被水冲毀。1994桥址在现武陵路军分区院内。

 七里桥

 “七里桥: 府北七里驿道。水出浮山,径此入柳叶湖。明知县钟蛮修。后圮,荣府承奉宋贵重修。” 。东有彰法寺,西有迎恩寺。此处曾是游人荡舟憩息地。民国时期建有“十三亭”。1953年改为岩石水泥桥,1995说此桥是明末崇祯年间,时任兵部尚书杨嗣昌所建。他糊弄朝廷说自己为家乡父老做了三件大好亊,已将常德“城加三尺、桥修七里、街修半边” 这里曾经是“潜水驿”站。 唐代诗人刘禹錫被贬为朗州(常德)司马时,送客至此写下著名诗篇《送客至潜水驿》:“侯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鹊噪晩禾地,蝶飞秋草畦。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此桥百姓俗称 年曾在原址建成“望鹤桥”公路桥。1997只小船拖至河中架设浮桥,然后将农民杀死,仅一人逃生,后称此亊件为“新陂桥血案”。1990年常德市政府将其改建成钢筋水泥公路桥。

 长胜桥

 长胜桥: 位于現朝阳路段。相传原桥因規模太小,未载入方志。此桥为行善人捐修,人们祝愿他长生,故名“长生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曾在此地浴血奋战,成功阻止了日寇渡河入侵,遂改名为“长胜桥”。

  除此以外,方志记载城里城外还有岩桥、阳和桥、新口桥、阴阳桥、蔡家桥、高桥、南湖桥、会仙桥、万缘桥、泍桥、柳林桥、万善桥、车桥、蓝商桥、马家吉桥、归老桥、樟木桥、方家桥、廖家桥、姻缘桥、城贤桥、苏公桥、田家桥以及抗战时期为“跑紧报”修建的马木桥、骡马甸木桥等等,不胜枚举。

 由此可见,作为窥见常德城市变迁、兴衰、演化的历史以及人们生活进化的历史文脉的古桥,常德古桥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它们构筑了现代城市文明底蕴深厚的文化渊源。

 新中国成立后,常德新建了十余座桥: 建设桥、新河桥、德山大桥、德山新大桥、东风桥、三闾桥、茅湾桥、竹山桥、柏园桥、乌龙桥、紫缘桥、沅水大桥、沅水铁路桥、沅水二桥、沅江西大桥等大型桥梁。它们传承了常德城市的古桥与桥文化轨迹,延续了常德的历史文脉,谱写了桥的新篇章。但古桥仍是常德城市的历史文化符号,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人们去探究和保护。

(本文作者曹先辉,常德本土文化学者)

 

 

(编辑:雷春嫍)

(审核:曾景昌)

(签发:饶金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