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倡导、施行的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梦的过程中,研究、梳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对于贯彻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原义为根据,引伸为事物在空间上的基础或时间上的开端,是其他事物赖以存在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民本”就是“以民为本”,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维护好这个根本,国家才能昌盛富强稳固。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贤明君主、辅臣、思想家提出的视民众为治国安邦根本的政治学说。这一思想,内容丰瞻,内涵深刻,兹简略论列之。
第一,重民爱民。民众、庶黎在国家中处于基础地位,是国之根本,本固方能邦宁,治理国家要以人民为主导。《尚书》说:“皇祖有川,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平宁。”贾谊认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以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武,吏以民为贵浅。”民心向背是国家存亡、盛衰的根本,必须重众,不可轻民。昔齐襄公为政无常,鲍叔牙指出:“君使民慢,乱将作也(《左传》)。”后来齐襄公果然被赶下台。周穆公在总结历史教训后说:“以言德于民,民歆,民歆而德之,则归之焉。上得民心,以殖义方,是以作无不济,求无不获,然则能乐。”反之,“上失其民,作则不齐,求则不获,其何以乐?”(《国语》)陈国的逢骨说:“臣闻,国之兴也,视民为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左传》)孟子重民,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心向背关系国家兴亡。荀子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真心者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儒家集大成者荀子,也非常重视庶黎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在论及君民关系时,提出“君民舟水论”。他说:“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悌,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太宗及其辅臣更是系统地提出了重民原则。一是君主无为。认为善为水者,引之使平;善化人者,扶之使静,“静之则安,动之则乱”,千万不要把民众这潭水激成冲决堤防、颠覆舟船的狂涛巨浪。要爱民。周朝周公提出“保民”思想,实际上是爱民思想。他说,“恫瘝乃身,敬哉”,即把民的痛苦视为在已身一样,要格外注意!历史已经证明,不关心民之疾苦就会引起民叛。周公认为,只有象对待自己的痛苦一样去对待民的痛苦才能使统治地位得到稳固。那么如何保民或爱民?他告诫君臣子弟,不要贪图安乐,切忌恣意妄为,要谨慎从政。他说“治民祗惧不敢荒宇”,“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无康好逸豫”。另一方面还要体察民情,“知稼墙之艰难”,“知小民之依”,对人民的疾苦不可置之不理,要予以关心关怀,特别是孤寡老人应加以照顾,“怀保小民,惠鲜鳏”,“惠鲜”即爱护之意。荀子认为,“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不能爱民而求民之亲爱已也,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已用,为已死,不可得也。亲民爱民对于为政者极为重要。
第二,利民富民。统治者只有采取有利于民生的措施,使人民生活富裕而安居乐业,才能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安宁。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这一思想为历代统治所接受。管子主张,量土征税,不误农时。在他执政期间,实行“相地而衰征”,即根据土地的不同质量确定赋税额,使农民负担较为合理。他主张“无夺民时,则百姓富。”不要在农忙时征发徭役,不破坏农业生产的正常规律,就可以使农民富足。荀子很重视利民富民问题。他说:“不利而利之(不利于民而取民之利),不如利而后利之之利也。不爱而用之,不如爱而后用之之功也。利而后利之,不如利而不利者之利也。爱而后用之,不如爱而不用者之功也。利而不利也,爱而不用也者,取天下者也。利而后利之,爱而后用之者,保社稷者也。不利而利之,不爱而用之者,危国家者也。”总之,君主越利民,自己越强;反之则亡。隋唐时期,随炀帝、唐太宗更是关注重视民利民生。隋炀帝说“百姓足,孰与不足”。唐太宗及其辅臣深知:日所衣食,皆取之民者也。民众是赋税之源,国家财政依赖民众,所以“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主张要不竭民力。要节制劳役征发和赋税征收。国家征收赋税的数量不能超越民众的承受能力,否则,竭泽而取鱼,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畋,非不获兽,明年无兽。”“禁绝浮华,劝课耕织,使民还其本。”明朝朱元璋也非常重视利民富民惠民问题。他深刻认识到富民关乎国家安危。认为“民富则亲、民穷则离。民之贫富,国家休戚系焉”,“若年谷丰登,衣食给足,则国富民安”。朱元璋还规定了一系列政策,如,允许农民耕种荒地,从宽规定田赋等。明朝张居正有一套利民惠民富民的政策措施,如体察民情,轻减赋税;抑制豪右,宽解民力;节俭省用,与民休息。历朝有建树的统治者无不关心群众利益、利民富民的问题,并把利民富民作为稳固统治、维护国家安定的基本的执政理念。
第三,忧民恤民。孟子提出,执政者要考虑人民的忧与乐。与民同乐,与民同忧,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与响应,“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君主要关心民瘼,体察民表,与庶黎同忧同乐。孟子要求君王关心民之疾苦,为民父母行政,绝不可对民苛政与盘剥,不然,将会造成“疱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的恶果。墨子认为,“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呼!”屈原忧国忧民,“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唐太宗常常发出,“民乐则官苦,官乐则民苦”的感慨,为政者要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心忧天下,心忧百姓,时刻把民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清朝诗人郑板桥发出呼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令,一枝一叶总关情。”明朝朱元璋说:“夫善政在于养民,养民在于宽赋。”“朕本农夫,深知民间疾苦。”他告诫诸将,畜兵所以卫民,劳民所以养兵。兵民相资,彼此相利,严禁军队扰民、“自损其衣食之本。”清初明末思想家黄宗曦说:“天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他把“万民之忧乐”与国家“治乱”相联系,很有见地。明朝张居正主张安民忧民,他说:“安民之道,在察疾苦而已。”他多次上疏,力请君主蠲免积年逋税,以安民生。“百姓财力有限,即年岁丰,收一年之所入,仅足以供当年之数。不幸遇荒歉之岁,父母冻饿,妻子流离,见年钱粮尚不能办,岂复有余力完累岁积逋哉。”张居正提出当年“正供之数”照章完纳,其余悉予蠲免,以此缓解民众负担,安定民心。
中国古代贤明君主、思想家提出民本思想虽然是为当时君主专制统阶级服务的,旨在维护专制封建国家安定稳固。但其思想精华对当下仍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为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文化渊源。任何思想、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胥有其产生的深刻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渊源。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继承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党的领导人关于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的思想。同时批判地吸收了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习近平同志在第十八届一次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后,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首先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此后,在多个场合均提出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上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刘少奇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学习刘少奇同志,就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职责。……”这些思想就是渊源于中国古代传统“重民、爱民、护民、安民、亲民、恤民”的“民本思想”,是对“民本思想”的扬弃与升华。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为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历史依据。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表现为对物质文化高质量的需要,还包括日益增长的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制约着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成为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成为固本宁邦的关键。要继续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从高速度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要打赢扶贫、攻坚战,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不落下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满足人民对环境的需要;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动扩大基层民主,吸收基层广大群众参加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满足人民对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的需求。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为建设清廉俭朴、务实担当的干部队伍提供了历史“龟镜”。唐太宗李世民强调,君主必须为天下众生谋福利,而不能利用权势地位谋取个人利益;“不恤民事”是失道之举,严重者将丧失为君的条件。统治者腐败、官吏贪脏枉法是引起民怨、社会动荡的根源。党的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掌握着各种权力,要用这个“公权”为人民谋利,决不可将“公权”变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工具。“官清赢得梦魂安”,千万不可“损百姓以适其欲。”要清廉为政,清白做人。要勤俭办事,珍惜民力,反对奢华;为人民办实事,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如解决就医、就学、就业、饮水安全、社会保障、住房问题,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环境污染问题。要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坚决反对推诿扯皮、失职渎职行为。真心实意为民服务,一定会赢得民众的拥戴。(江时宜,临澧县党史办原主任,讲师)
(编辑:雷春嫍)
(审核:曾景昌)
(签发:饶金山)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