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三游武陵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隋朝末年,其先人流寓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附近,唐朝时属安西都护府),李白即出生于此地。幼时随父亲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自号青莲居士。李白少年时代受到多方面教育,“五岁就能背诵六甲”、“十岁能读百家姓”、“十五岁时练剑术,好行侠,观奇书,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对屈原尤为崇拜。25岁起,离开四川到各地漫游名山大川,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撰写了不少优秀诗篇。与杜甫、白居易一起被称为唐代三大诗人,李白被称为诗仙。
诗仙李白一生曾三次到过武陵。
李白第一次到武陵是在他年轻时漫游洞庭。当年20多岁的李白,意气风发,满怀抱负,充满激情,沿着屈原到枉山的水路,经洞庭湖、汉寿,溯沅水而上。还曾在汉寿上岸小住。北宋人魏泰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汉寿沧水驿楼发现了李白题写在墙上的词《菩萨蛮·闺情》。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连,一作更)。
这首词对后代的影响很大。现在汉寿境内的太白湖,就是因为当年李白荡舟游玩过而得名的。一日,李白在朋友们的陪同下,登上了德山,走进善德观,在善卷真人像前插上一炷香后,长跪不起。他后来在《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中写道:“善卷让天子,务光亦逃名,所贵旷士怀,朗然合太清。”(《李太白全集·卷之四》)用以表达对善卷先生的仰慕之情。
李白第一次到武陵小住了一段时间,游览了武陵周边地区,还到了桃花源、石门壶瓶山,并留下了《春游救苦寺》、《奉饯十红七翁、二十四翁寻桃花源序》等许多诗篇。如在《桃源》(二首)中写道:“露暗烟浓草色新,一番流水满溪春。可怜渔父重来访,只见桃花不见人。”
李白第二次到武陵是在乾元元年(758)已58岁高龄的李白,应邀参加永王李璘(唐玄宗第十六子)东征讨伐安禄山叛军的队伍,曾为永王的幕僚。后发现情况不对,又受人排挤,便乘机逃走,却不料被唐军抓获,关进了浔阳监狱。幸好有郭子仪等人的说情,才由死刑改为流放夜郎(一说在今贵州桐梓一带;一说在今湖南新晃县境内,唐贞观五年置夜郎县)。
李白被迫背井离乡,抛妻别子,长流蛮荒,前途渺茫,心情十分痛苦。是年秋天,船过洞庭湖、青草湖到达武陵后便投宿在木瓜山上的木瓜寺内,停留了三日,并写下了《望木瓜山》:
早起观日出,暮见栖鸟还。
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
这首诗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漂泊无依、有家难归的心情。是夜,木瓜寺老和尚陪伴着李白,见李白一贫如洗、少言寡语、精神不振、身体枯瘦,便提醒他:你此去路途遥远,恐怕食住都成问题,你不是有个从弟李之遥在南平(唐代的南平郡,原名巴郡,即渝州,今重庆市一带)任太守吗?何不去他处,或许能有些帮助。李白无语,陷入了沉思,心情烦闷,无意游览。第四天,李白向老和尚辞行,并告知北上江陵后再去三峡。祸不单行,几乎在李白从武陵出发的同月,其从弟李之遥因“饮酒过度,贬武陵”。
李白第三次到武陵是在乾元二年(759年),天无绝人之路,是年朝廷大赦天下,已59岁的李白在巫山正忧蜀道难时遇赦,同时也得到了从弟贬武陵的消息。惊喜交集的李白,心情特好,旋即放舟东下,所以有了“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句。于是李白再次来到了武陵,见到了被贬至此的从弟,畅聊一夜未眠。第二天兄弟俩又乘舟到周边地区游览。在游览交谈中,得知从弟生活得并不是很好,原想得到从弟资助,以武陵作为自己晚年的栖居之所的李白,便放弃想法,第三天就告别了从弟,离开武陵,远去安徽当涂投靠另一位本家叔父李阳冰。由于多年的漂泊,贫病交加的李白,不到三年就在其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的家中辞世。
李白三次到武陵都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和许多传说故事,今天武陵芦山乡的李白溪村就是后人在清光绪年间为纪念李白三次游武陵而得名的,李白那高大的汉白玉石像就矗立在李白溪小学的教学楼前。老师常常在李白的石像前集合学生,朗诵他千古流传的诗歌,缅怀他爱国爱民的伟大胸怀,放飞一个个美丽的梦想。(作者贵体健,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高级讲师,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善卷的传说”传承人)
(编辑:雷春嫍)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