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需要“野蛮生长”
我想讲一下关于“经验研究与社会科学的主体性”的话题。这个话题与中国话语直接相关。
毫无疑问,中国社会科学要研究大时代的中国问题。只有研究中国问题,才容易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学派。以下是两种中国问题研究的进路:
第一种是“理论-经验-理论”的研究进路。这里的理论,主要是指既有社会科学研究中形成的若干结论。通过在现有社会科学研究中找到对话点,再用中国经验进行对话,从而修正既有研究。这样一种研究,从理论到经验再到理论,形成了一个社会科学研究的循环,这个循环可以称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小循环”。
第二种则是“实践-理论-实践”的研究进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理论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服务于实践需要的,也是要靠实践来验证的。这样一种循环,从实践中提出问题,在理解实践的过程中形成若干概括、判断和推理,再到实践中验证判断。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循环,可以称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循环”。
大循环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就是毛主席所说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这里的语境就是要解决西方社会科学一般理论与方法如何与中国经验研究相结合的问题。
小循环中,经验是片段的、支离破碎的,是服务于具体理论论证需要的。大循环中,实践则是本体的,是完整的,是有机联系为一个整体的。以对话为主的小循环,某种意义上是用中国经验与西方社会科学的具体研究进行对话。注意,这里是指与西方社会科学具体研究对话,而不是与西方社会科学一般理论对话。这种对话必须接受西方社会科学不言自明的共识、前提与预设。
西方社会科学是欧美国家现代性的产物。当前欧美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和结构都相对稳定,西方社会科学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也相对成熟。因此,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都已经形成了诸多不言自明的共识和预设,具体的研究也比较规范、严谨,主导的研究都必然是在既有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修修补补。这样的研究一般遵循从理论到经验再到理论的小循环。
西方社会科学与中国社会科学的时代背景和研究重点差异巨大。核心不仅是中国社会正处在史无前例的急速变迁之中,而且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需要拎出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提与预设,并进行审慎的检讨。
目前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应以大循环为主,通过对模糊的、暧昧的、复杂的、全息的实践与经验的深入调查与把握,来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共识和预设。这个过程就是西方社会科学一般理论如何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建立有主体性的中国社会科学的过程。
成千上万的中国学者借用社会科学的一般理论与方法,“呼啸”着走向中国实践,在深入实践、理解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各有侧重、相互竞争的理论概括,形成具有逻辑自洽性和具有实践解释力的概念体系。这个过程一定是大破大立、大开大合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大循环中,经过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经验深耕与百家争鸣,若干具有竞争力的理论对中国实践进行解释,百家理论就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最终形成有中国主体性的中国社会科学。这个有主体性的中国社会科学不仅来自中国实践,对中国实践具有解释力,而且因为在具体研究中形成了基于中国实践的关于中国研究的研究共识和研究预设,而使中国社会科学具有了主体性。
基于此,我以为,当前乃至未来20年,中国社会科学的重点不是规范化,而是在深入的田野调查基础上的野蛮成长。大开大合,大破大立。没有大循环基础上的厚重的经验研究,小循环基础上的精致研究没有意义。没有大循环奠定研究基础,小循环就是麻袋上绣花。只有在大循环艰苦努力所建立的有主体性的中国社会科学的基础上,精致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小循环才有价值。
当前的社会科学时代是野蛮成长的时代,是英雄主义的时代,是出大师的时代,是建立学派的时代。目前社会科学界对此缺少认识,多是工程师心态,甚至技术员心态。
盲目发展定量,随意切割经验,将发表论文误为学术研究,甚至将写作变成体力活,而不能做到基于厚重经验研究基础上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做研究,变成在西方社会科学具体研究中找对话对象,在西方社会科学大厦中找还有哪个窗户上缺块玻璃,然后补上玻璃。
期刊发表也越来越精致,而忽视了不经过一个野蛮成长的阶段,太过规范,甚至有学术规范的洁癖,就很难给创新研究留下空间。
研究生训练过于强调文献,而比较忽视基础理论尤其是社会科学经典的阅读,更加忽视对完整经验的训练。
这样的状态不仅在社会学里面相当普遍,而且是当前中国社会科学各个学科普遍存在的问题。
经过30多年来的西方社会科学的引进,目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已经到了消化吸收西方社会科学的阶段。消化吸收的核心就是在理解中国实践的过程中,建立对中国实践具有解释力的有中国主体性的中国社会科学。这个工作现在还没有形成气候,需要社会科学界共同努力。
相信再过20年,中国会有在百家争鸣基础上形成的若干对中国实践具有解释力的社会学学派崛起。到了那个时候,中国社会科学可能才会开始由社会科学的大循环转向精致的小循环吧。
【本文为贺雪峰在第十六届开放时代论坛上的发言,本文已经发言人修订。】
(编辑:雷春嫍)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