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社科研究>理论研讨>详细内容

善卷与德山

发布时间:2019-05-28 信息来源:社科联 浏览次数: 【字体:

德山,原本不叫德山,而叫“枉山”。它的得名,与我国远古时代一位大贤大德的人物——善卷有关。

善卷,是我国远古虞舜时人物。先秦古籍中说,舜曾要将自己的帝位让与善卷,但善卷避而不受,并远入林薮隐居起来,以使舜找不到他。此事在《庄子》一书的《让王》篇中有载:“舜以天下让善卷,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乎,子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

舜要以天下和权位让善卷,可见善卷是当时一位大贤大德之人。那么,善卷躲避舜的逊位“去而入深山”,是到哪里隐居起来了呢?据一些古籍记载,他是到了南方的沅水流域,在沅水边的枉山隐居起来。如宋代的地理总志《方舆胜览》中说:“武陵县东一十五里,枉山之上,有善卷坛……古传善卷隐此山。”

今德山西侧的枉水西岸一带地域,称之为“善卷垸”,旧时则称“善卷乡”。据传,境内“善卷村”中的鼓槌子沟一带,曾是古时善卷进行农事耕作的地方。这一传说可于古籍中得到印证,唐代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云:德山枉水西岸“名曰枉渚,善卷所居”。

《庄子》中云,善卷是一位鄙薄名利权位,而以“春耕种,形足以劳动;夏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耕生活为乐的贤德之人。看来,善卷来到枉山后,是隐居于枉山,而耕作于枉山之下的枉水西岸的冲积平原上。很可能,他是带来了他的族人一同居于这里,很难设想他是孤身一人至此。若如此,这便是常德历史上第一支北方来的移民,也是北方文化和生产技术的一次早期南传。

隋代开皇(581—600)年间,曾在朗州任刺史的政治家樊子盖(《隋书》中有其传),很崇尚善卷“避帝位”的“大德”之行,便在德山之上修筑了纪念善卷的坛宇,并下令将枉山改名为“善德山”。《元和郡县志》中记载了这改名一事:“善德山,在(武陵)县东九里,此山本名枉山,开皇中刺史樊子盖以善卷尝居此山,名善德山。”

“善德山”,即“善卷大德之山”的意思。后来,人们渐次将“善德山”简称为“德山”。宋代地理总志《新定九域志·古迹》中说:“(德山)本名枉山,刺史樊子盖以善卷居此,改曰善德山,后人惟号德山。”这便是“德山”这一山名的历史由来。

到了宋代,皇帝真宗诏封善卷为“先生”,令地方祠祀之;政和年间宋徽宗又诏赐善德号曰“遁世高蹈先生”。

德山之上樊子盖时筑下的纪念善卷的坛宇,后人称之“善卷坛”,此后成为武陵一处著名古迹。唐人刘禹锡曾在此写下古诗《善卷坛下作》:“先生见尧心,相与去九有。斯民既已治,我得安林薮。道为自然福,名是无疆寿。瑶坛在此山,识者常回首。”

“善卷坛”,历朝屡毁屡筑,明代还立于德山,并被尊为“武陵八景”中之第一景。明嘉靖时,常德仕人陈洪谟(官至江西巡抚、兵部侍郎),亦作《善卷古坛》诗:“枉山称福地,郡乘托高名。无意居宸极,有主来楚荆。林深青嶂合,坛向白云横。民化应成俗 ,今犹少宦情。”

善卷坛,无疑是德山之上历史极为悠久涵义极为深厚的古建筑,惜清代以后,未再复建,实为今人之憾!

(搜索整理:湖南文理学院陈致远教授)

 

 

(编辑:雷春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