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常德最高学府——阳明书院
阳明书院位于常德县城北门外广济桥(俗称土桥)附近。明正德三年(1508),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号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由兵部员外郎贬为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途经常德时,武陵学者杨褫、蒋信、冀元亨等闻讯恭迎,热情款待。并留居数日,延请他为生徒讲学。听众络绎不绝,盛况空前。事后,蒋信与冀元亨又亲自护送他去贵州上任。过了两年,王守仁升任庐陵(江西)知县,再次路过常德。蒋信与冀元亨等人以门生之礼晋见,并再次邀请他为生徒讲学,王守仁慨然应允。这两次讲学,对武陵学子教育极深。为了彰显他的授徒之功,常德儒绅自发集资,在其讲学之处兴建书院。构筑棹楔一座,大门三间,大堂三间,穿堂一间,左右厢房共六间。并建有后堂三间,楼台亭榭数座。其环境幽雅,设施齐全,在当时堪称一流。额曰“阳明书院”,以纪念王阳明先生。
王阳明,幼名云,5岁时改名为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曾在家乡阳明洞筑室讲学,世称阳明先生。明弘治进士。先后任刑、兵部主事。明正德元年(1506),因上疏营救言官曾铣等人,忤逆了权阉刘瑾,受到廷杖并贬谪。刘瑾被诛后重新起用,由知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康、赣州。嘉靖六年(1527)以左御史总督两广军务。最后官至兵部尚书。
王阳明在哲学上提倡“知行合一”、“知行并进”,反对程颐等宋儒的“知先行后”说。首创“心学”,宣称“心是天地万物之主”,“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在儿童教育方面反对“鞭挞束缚,若待拘囚”,主张“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他的这些观点很有创意,与传统的学说不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阳明学派”,在明代中叶以后影响至深、至大,并流传到日本等国。
王阳明讲学
阳明书院既为纪念王守仁而建,又秉承他的学术思想,在常德学界开一代新风。其门生冀元亨,就是阳明书院的创始人之一。起初,他与邑人蒋信(祖籍鼎城黄土店)同为翰林院庶吉士杨褫之生徒,先后在阳明书院与闻山精舍讲学。他在阳明书院讲学时,主张“为学务探本源,不为口耳之习”。明正德十一年(1516),他参加湖广乡试,主考官以“格物致知”发策,他不以朱熹《四书集注》之儒家传统学说作答,而根据王守仁的最新观点加以阐发。主考官认为他立论新颖,独辟蹊径,颇有见地,破例录取他为举人。后来,他又跟随王守仁在江西赣州研习阳明学说,学业精进。正德十三年(1518),王守仁创办濂溪书院,他又受聘到书院讲学,,学识宏博,深受生徒欢迎。
王守仁对冀元亨的学识与为人非常赏识,特地把自己的儿子王正宪托付给冀元亨,拜他为师。此时,宁王朱宸濠眼看明武宗荒淫无嗣,企图谋反夺权。为了笼络人心,结党营私,他假惺惺地向王守仁写信求教,王守仁只好虚与委蛇,特派冀元亨前去应付。见面之后,朱宸濠大讲其王道与霸道,暴露其狰狞面目。冀元亨趁机转换话题,与之静心论学。他以张载的名著《西铭》为例,阐释君臣本于一体,而又有所区隔的道理,暗暗地规劝朱宸濠放弃邪念,恪守臣道。然而,朱宸濠不以为然,于正德十四年(1519)起兵叛乱,结果被足智多谋的王守仁一举平息。大臣张忠、许太等人不仅不为王守仁请功,反而污蔑他与朱宸濠合谋篡权,冀元亨也受到牵连,被捕入狱。王守仁极力营救,为之辩解,但收效甚微。直到正德十六年(1521),明世宗登基之后,才诏令释放。
王守仁继承并发展了陆九渊的理学思想,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提出“知行合一”、“知行并进”的学说。他在阳明书院讲学时极力宣扬这些思想,鼓励生徒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诸生受益匪浅。
鼎城人民对王守仁及其阳明学说念兹在兹,推崇备至,特地把区政府机关轮渡码头至体育馆一条街道,命名为阳明路,以为纪念。并大力开发阳明湖,斥巨资兴建阳明湖公园。此外,还有阳明湖城中村、阳明社区、阳明酒店等设置,其目的,都是为了弘扬阳明理学,怀念一代宗师。
(本文来源于湖南常德湖湘文化交流协会王,作者邓声斌)
(编辑:雷春嫍)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