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社科研究>理论研讨>详细内容

常德西药业的百年沧桑

发布时间:2019-03-21 信息来源:社科联 浏览次数: 【字体:

西药,是指用化学合成方法或从天然产物中提制而成用于现代医学的药物。民国时期,常德人将西药和一些新奇特效药物统称为新药,为此,1943年常德药业同业公会被分解为常德中药商业同业公会和常德新药商业同业公会。

西药传入常德

清朝康熙十年(1671),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天主教传教士来到常德传教,他们同时带来少量的红汞、碘酒、万金油和金鸡纳霜丸等常用西药以备自用,或者施与教徒。据《天主教在华传教史集》记载:康熙五十年(1711),法籍耶稣会教士穆天尺来常德传教,开办“天主堂诊所”使用西药治病。到了清末民初,常德城区及各地教会先后办起了西医诊所,使用西药量与日俱增。但是,一般民众仍习惯用传统的中药防病治病。

光绪二十四年(1898),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罗感恩夫妇来常德,在东门外二铺街创办广济诊所,后来更名广德医院,该医院亦使用西药治病。

到了光绪二十七年(1901)《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我国进行经济文化渗透,西药随其它的“洋货”一并涌入中国,还不断地渗透到内地。以至于常德的西药店逐年增多。光绪三十一年(1905),常德城区首开西药店“南洋药房”,经营“戒烟丸”、治疗性病以及滋补的西药。由于这些西药昂贵,加上民众对西药的认识不足,他们仍习惯沿用中药,致使西药店生意清淡。

宣统年间(1909至1911),日本、德国商人先后在常德城区开设“三菱洋行”和“谦德洋行”售卖日本、德国产的西药。其品种主要有日本的眼药水、仁丹、太阳膏药和德国产的“洒尔弗散”“阿司匹林”等。

民国时期的西药业

民国二年(1913),常德城区常清街开设了一家“中西药房”,经营西药和少量的中成药。民国四年,一家专营西药的“华法药房”开业,它标志常德的西药专营店兴起。但此时西药的品种少,价格虚高,致使西药的经营进展不大。

民国十三年(1924)西药大量进入常德。德国“谦信洋行”设立的西药房销售拜耳药厂生产的治疗梅毒性病药“洒尔弗散”和治疗感冒的“阿司匹林”等西药;英国的“兜安氏西药公司”、美国的“昌盛洋行”也来到常德推销药品。日本商人还深入到常德各乡镇,在墙上绘制“仁丹”“太阳膏药”广告推销药品。城区内也相继出现了12家西药店,如克利、乙海春、欧洲、中法、怀德、永茂、达德、康德和五州等药房。

“九·一八”事变以后,常德民众奋起抵制日货,拒绝经营德国、日本产的药品。并将国内开发的新奇特效药与西药统称为新药。常德西药业迫于社会压力,均于1937年被迫停业。

“七七事变”后,武汉药商先后来到常德,他们在常德开设德茂、华美、民浮、普康四家西药房。此时的常德和各县的西药房已成气候。这些药房从上海、广州、武汉等地口岸进口或从当地制药厂进货,或者为外地药商代销。

抗日战争期间,常德大部分西药房或因逃避战乱关闭,或毁于战火。城区的“克利药房”,就曾多次遭受日军飞机轰炸,财产损失严重。1943年,常德会战时,这些西药房损失惨重。其间,华法药房的经理何志明,业务员王其凯等先后投商从戎,走上抗日战场。此时的西药业十分萧条。直到抗战胜利前夕,全常德西药经营者只有84家,常德城区仅存5家。

民国时期的西药品种

民国初期,常德城区经营的西药品种主要有:

治疗梅毒性病特效药新洒尔弗散,治疗感冒的阿司匹林,治疗急、慢性阿米巴痢疾的药特灵、克利西弗,治疗外伤的消毒药水雷弗奴尔(黄药水),止痛药膏凡拉蒙,保湿用品凡士林以及预防和治疗维生素AD缺乏症的鱼肝油,壮阳补肾强精健体的健身素等进口药品。

民国二十六年(1937),常德城的德茂、华美、民浮和普康等西药房,率先配制红药水、紫药水、癣药水等西药小品种和一些常用的药品:如止咳化痰棕色合剂(复方甘草合剂)、护肤化妆品雪花膏上柜销售。

化妆品雪花膏,因擦在皮肤上能像雪一样消失,故而得名。它是水和硬脂酸在碱的作用下进行乳化的产物。生产雪花膏的主要原料为硬脂酸、碱、水和香精。常常添加甘油、山梨醇、丙二醇和聚乙二醇等。雪花膏的膏体应洁白细密,无粗颗粒,不刺激皮肤,香气宜人。它是当时常德女性最常用的化妆品。

抗战胜利后,战后出现瘟疫流行,使用西药疗效甚佳,而且服用方便,市民开始广为采用,这时的夫妻西药房、个体西医诊所异常活跃,致使常德西药业复苏。加上美、英、法等国将战争中剩余的药品随救济物资一道倾销我国,这个时候,一些老牌药房以批发为主,兼营零售。常德城内的华法大药房、克利药房等,经营品种已多达千余种。主要有进口的美国“礼来”牌和“施贵宝”牌的维他命、盘尼西林,德国拜尔药厂的阿司匹林、洒尔弗散,广州何家庵制药厂的婴儿果,何济公制药厂的止痛散等。这些药品大部分从广州、香港进口,以港币结算;国产的直接从厂家购进,多为赊销,以银元结算。这些老牌药房财雄势大,那些“新药业商业同业公会”骨干,垄断着常德的西药业经营。一些小的新店势单力薄,以零售为主,只有少量的批发。

“盘尼西林”是早期最著名的抗生素——青霉素。因为它的拉丁药名为:penicilinum ,译成中文就是“盘尼西林”。抗战时期“盘尼西林”曾经是最有效、最紧俏、最昂贵的救命药。对于某些病人来说,用上“盘尼西林”就能起死回生。注射一支10万单位的“盘尼西林”,需要法币600元,折合大米50斤。寻常百姓无力问津如此贵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西药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常德市有西药房152 家,且经营业务不断扩大。自1949年至1952年间,常德医药市场仍被私商垄断。药商常常囤积居奇,药价居高不下,缺医少药的状况日益加剧。为了平抑药价,打破私商垄断,常德地方政府组建“地方国营常德医药经营部”。后来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全市新药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较大的西药房,仅常清街(现人民路下南门至水星楼广场路段)就有150万元资本的欧州药房、50万元资本的克利药房、50万元资本的乙海春药房。此外城区还有较大的西南药房、华美药房、怀德医药房和民孚药房。以及大庆街(人民路水星楼广场至青年路口一段)上的马应龙眼药和小天台膏药。

常德市的西药制造业,最早为1949年11月筹建的私营新珠制药厂。1958年3月,创办国营洞庭制药厂,生产西药盐酸黄连素、止血芳酸和止血环酸、胃长宁、青光明、甲硝唑、咪唑酸酯、环扁桃酸酣、维生素D、仙鹤草素等11种西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常德西药经营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指导下,一个以市场调节为主的有序经营体制逐步形成。2001年6月,常德益丰大药房在朗州路滨湖公园边开业,首创中南五省“开架自选,平价销售”平价药品超市模式,迅速走向湖南全省市场。九芝堂常德店、民康药号也相继开业,他们通过品牌形象、专业服务、商品创新、业务模式创新,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顾客信赖、社会尊重的连锁药店领导品牌。

西药在常德仅100多年历史,能受到民众的认可实属不简单。这和它治疗、预防疾病作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西药对疾病的快速有效治疗正是人们的所求,但它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当加快西药的开发和利用。

(本文作者曹先辉常德本土文化学者)


(编辑:雷春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