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社科研究>科研课题>详细内容

应用型地方高校开放式教学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4-08-08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 【字体:


湖南文理学院课题组

 

摘要本课题在地方高校工科类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领域内,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探讨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建立、实施及评价方案,结合不同课程结构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运用慕课(MOOC)、案例式、研究性等特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培育学生的钻研精神,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并以专业核心课程《城市道路与交通》为例,研究课程在创新性教学与实践中呈现出的高度开放、注重实践网络创新、协同创新和创新成果共享的特征,通过以“课程思政”为主导的教学内容的创新、以“开放式”教学理念为核心的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以构建“双平台”模式的教学环境与评价体系的创新,构建开放教学体系、增强教学主体参与、整合教学资源和提升教学成效,实现新工科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地方高校;开放式;教学模式;城市道路与交通

 

2015年至今,地方高校的教学模式纷纷从传统教学型转向现代应用型、从封闭式课堂教学转向开放式课堂课外互动式学习、从学生被动适应转向教师主动引领。因此,在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中推行开放式教学模式,是对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是转型专业建设的重要方案。

本项目组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紧随城乡规划学科导向,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师生互教互学的“合作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自学模式”比重,注重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性、创新性学习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并立足于湖南文理学院已建立的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深入分析各门专业课程的特点及教学内容,对相应的课程进行开放式教学改革,积极开展实验实训,多层次、多口径地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输送大批实用型城乡规划专业技术人才,这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是土建类城乡规划专业必修课程,同时也是湖南省混合式、线上一流本科课程。该课程综合了理论与实践环节,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主干专业课程的掌握。该课程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所讲授的知识与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岗位工作能力存在直接的联系。围绕研究主题,课题组通过前期国内外文献综述,对开展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和案例进行深入研究,确定研究目标,借鉴和吸取经验教训,总结出适用于应用型地方高校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以湖南文理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为例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案例式教学课程改革实践,通过观察开放式教学课程实施的全部过程,对开放式教学法在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中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优化举措并建立基于深度转型要求的课程评价机制。

一、教学方法的创新——“反客为主”的开放式教学理念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框架,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三大基本技能:通用技能,即所有专业学生大学教育阶段均应具备的共性技能;专业基本技能,即学生必须掌握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基本技能;专业创新技能,即学生利用专业知识、通用技能和专业基本技能综合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创新实践的能力,也就是实践应用能力。通过对城乡规划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开放式教学改革和实践,提高师生互教互学的“合作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自学模式”比重,注重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性、创新性学习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一)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塑造高质量课堂

结合《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的结构和特点,在教学创新实践中有针对性引入慕课(MOOC)教学法和课堂实践教学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培育学生的钻研精神,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1.慕课(MOOC)教学。封闭式教学方法形式单一、考核评价体制单一,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缺乏自主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封闭。依托智慧树网上课程教师自建的慕课,《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使课堂成为一个集知识传递、能力提升、思维拓展和价值塑造的一体化高质量课堂(具体教学方法的设置见表1)。

表1  慕课教学与常规课堂教学在各教学模块中的设置

序号

教学模块

主要教学信息内容

教学信息特点

教学/学习方式

1

交通工程

交通流理论

专业、理解

MOOC+课堂讲授

道路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

综合、理解

MOOC+课堂讲授

交通量及调查分析

专业、实践性强

MOOC+交叉口实地调研+课堂讲授

2

城市交通管理与交通规划

交通管理与交通控制

理论、易懂

MOOC

交通法规解读

理论、易懂

MOOC

城市道路网规划

综合、应用性强

MOOC+课堂讲授

城市交通规划

综合、应用性强

MOOC +课堂讲授

3

道路勘测设计

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

综合、实践性强

课堂讲授+案例式拓展设计

城市道路平面与纵断面设计

理解、实践性强

课堂讲授+案例式拓展设计

道路交叉口设计

理解、实践性强

课堂讲授+案例式拓展设计

2.课堂实践教学。课堂实践法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能着实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目前,本课程运用比较普遍的方法有:任务驱动法、研讨教学法、知识辩论法、翻转课堂法等新方法。其中,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在课后自主进行调查研究,将理论内容应用于实践,并在课堂展开研讨、辩论,加深对所研究知识点的认知。而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兴的专业课实践教学法,依托翻转课堂手机APP,在课堂中开展手机点名、抢答、选人、评分、问卷等一系列有趣的课堂互动。

(二)用优质的教学资源搭建信息化学习平台。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不断融合的今天,仅依托教材上的内容向学生讲授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为学生拓宽获取学习资源的渠道。本课程搭建的线上教学平台一方面能够为学生提供与课程相关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提升学生的专业交流空间。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基于“课程思政”的模块化教学与案例式教学

(一)修订以“思政育德”为目标的课程思政教学大纲

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有效融合,实现课程思政的“盐”融入专业课的“水”,使之入水有味而无痕,让这门课更有深度与温度。通过对《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内容的不断挖掘与探索,确定课程思政元素,主要包含: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养成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大国工匠的精神实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为国奉献的精神。在修订《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教学大纲时,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精心设计教学单元,主要体现在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及生态文明四个方面。

1.政治文明。依法治国:在教学中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培养学生的保密意识和法治观念,告诫学生泄露相关道路设计图纸是危害国家安全的违法行为。向学生强调规划设计中应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与规范,倡导学生树立交通安全与交通法规意识。

2.精神文明。(1)人生观:充分利用每一章的导学内容,展示各章节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及思政目标,培养学生规划设计的严谨工作态度,树立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的正确人生观。(2)世界观:结合具体案例,通过讲解“绪论”部分的中国城市道路交通发展的演变历程,引导学生用辩证与统一的眼光看待事物,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3)工匠精神:引入我国科学家及工程师为祖国交通事业努力付出的事例,树立榜样,以此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4)文化自信:结合具体案例,如“第五章城市道路网交通规划”中通过引入中国古代的道路网类型和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在历史上为日本、朝鲜等国的学习榜样的实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的思政元素。(5)集体主义:利用“第二章城市交通规划”部分,通过布置分组调研任务,提升格局,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6)职业道德:通过“第三章交通管理与法规”的讲解,以因设计失误造成的交通事故具体案例为警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社会文明。(1)诚实守信: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对学生平时学习进行严格考核,考勤、测试、作业严格把关,培养学生自律自主的学习态度。(2)团结协作:通过开展小组作业及小组任务(交通量调研),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4.生态文明。结合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在开展道路规划相关设计时应注意资源节约、绿色环保、降低成本、优化设计,培养低碳环保、节约资源的绿色生态理念。

(二)构建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内容体系

所谓“模块化”教学方法就是将有一定关联性的教学内容整合分类,形成多个独立的模块,并针对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展开专项训练。通过对各模块教学的引导和控制,使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思维透明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各个模块的知识点融会贯通,通过“联想”和“比较”的方式掌握知识和技能。在《城市道路与交通》的教学创新实践中,通过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使该课程实现“内容专业化、课程综合化、理实一体化、体系模块化”的特点。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体系,转变为以各项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教学(见表2),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

表2  课程教学模块与任务设置

序号

教学模块

为学生设定的实际工作任务

1

交通工程

常德市典型交叉口早晚高峰时的交通量特征、交通问题、改进策略

2

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

①常德市公交运行模式、存在的问题、改进方法;

②中国自行车交通发展趋势;

③常德自行车交通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改进方法;

④典型案例城市道路网结构特征

3

道路勘测设计

①常德市典型案例道路横断面设计成果

②某案例城市道路竖向设计成果

③常德市典型案例道路环形平面交叉口设计成果

④某案例城市道路立交设计成果

(三)建立“线上多样化”的案例式教学资源

案例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为基础,将学生纳入案例场景,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注重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为了更好地开展《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的案例式教学,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牢固掌握,课程主讲教师近年不断更新和完善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视频、电子教案、教学课件、作业库、试题库,在教学创新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课程案例,依托互联网,建立了多样化的线上案例式教学资源库,包括:课程思政教学案例17类;多媒体教学课件,共10章36节约600页教学视频近50个,其中包括慕课视频约220分钟,见面课视频90分钟,课堂教学实录视频约700分钟;拓展学习视频近50个;题库约400道题道路交通规划案例约50个学术论文约200篇专业规范30部国外高校交通方向英文教学课件共7门课程,73章节,约2100页

其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包括中国的高速铁路、中国共享单车、中国的十大高铁站、中国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中国公路优秀工程师、中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中国交通运输系统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事迹、中国快速公交BRT城市、中国绿色出行、中国十大交通枢纽、中国十大著名现代桥梁、中国现代机场、中国现代交通工具、中国现代立交、中国新型停车、中国智能交通管理、中国著名桥梁专家。

拓展学习视频资源能为学生创造真实形象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能够真切学习到国内外具体城市的道路交通规划与建设成果和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创新与发展。影像资料的播放作为辅助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作用。具体包括:

1.《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案例》系列。本系列片主要介绍国内代表性城市的交通发展及道路规划成就,如:江苏省常州市公共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含BRT轨道交通、有轨电车和公共自行车规划;云南省昆明市轨道交通道路规划;湖南省常德市2013年道路与交通秩序整治规划等。

2.《全球十大交通拥堵城市》系列。本系列片用真实的影音信息展示了全球十大拥堵城市如里约热内卢、墨西哥、莫斯科、伊斯坦布尔、洛杉矶等的交通拥堵现状,并提供了各个拥堵城市高峰时段出行所花的时间,同时解释了交通拥堵成因以及当地政府所采取的缓解交通压力的措施。

3.《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系列。本系列片主要针对城市路网规划、机场选址、车站选址、停车场规划等内容进行讲解。

4.《现代公共交通发展与建设》系列。本系列片以具体案例介绍现代各种公共交通工具的设计、建设及运行,如:概念公交设计——立体快巴;储能式有轨电车;现代城市有轨电车建设与道路路面改革等。

三、教学环境与评价体系的创新——“双平台”模式

(一)构建校企合作创新实践平台

通过与土建行业优质企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统筹整合校内外多渠道教学资源,构建包括创新创业基地、双创孵化基地、就业合作基地、教学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创客空间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创新实践平台。同时,与市国土资源与规划局、市交警支队等单位建立《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合作关系,指导学生积极组建创新实践研究团队,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课程创新实践活动,多渠道培育了各类创新实践成果,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二)构建创新实践评价平台

构建创新实践评价平台,是激励学生提升自身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策略。学生学业评价和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是《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开展创新性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本课程改变了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中“一考定全局”终结性评价模式,实行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全程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考试方式,推进考试制度改革。

成绩为百分制,成绩评定按:总成绩=线上学习综合成绩×20%+线上期末考试成绩×20%+线下学习综合成绩×30%+课程实践综合成绩×30%。其中:

线上学习综合成绩和线上期末考试成绩根据线上学习记录综合评分;线下学习综合成绩根据在课外调研、课堂研讨互动汇报等表现综合评分;课程实践综合成绩结合三次课程实践工程设计成果进行综合评定。

同时,构建创新实践评价平台,本课程运用德尔菲法、SPSS分析法构建教学体系实施效果影响因素因子模型,采用主观赋权法构建评估模型,进行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体系实施效果评分。在建立面向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体系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将属性教学综合评价模型应用于教学体系实施效果评价,构造了一个完整有效的教学体系实施效果评价系统,从而使教学体系实施效果评价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四、教学效果及推广价值

(一)成果研究内容及方法的创新性

(1)以《城市道路与交通》为研究案例,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城乡规划专业及其他工科领域。城乡规划专业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案例式、研讨式、项目式等开放式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了原有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2)开放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摆脱传统教学方式对学生在课堂模式、学习思维上的约束,激发学生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对规划实施进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3)开放式教学法改变了传统被动式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特点,促进学生对城乡规划学科的兴趣和学习激情,也促进了“教”与“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性,活跃了课堂氛围。

(二)项目特色

(1)紧扣现代教育教学最新理念,项目成果突出。(2)建立多方合作关系,共同推进课程改革:高校间合作、高校与规划设计院合作、高校与城乡规划学会合作、高校与专业媒体合作等。(3)构建庞大的城乡规划线上教学信息资源库。

(三)主要建树

本项目重点建设城乡规划专业核心课程,以开放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改革,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1)多门课程建立网络共享课程,面向全国高校开课,选课人数数万人次。选课学生种类多样,包括在校大学生和城乡规划专业从业人员。(2)依托校地合作单位开展项目式、案例式课程教学,项目团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专业领域的横向研究,为社会发展服务,横向经费50万余元。

其中,《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于2018年3月上线超星泛雅网络学习平台,于2019年6月上线智慧树慕课教育平台,已完整运行10学期,累计选课学生1.4万人次,累计选课学校包括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通大学、湖南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82所,累计线上互动1.63万次。

(四)学生课程学习成果

通过实施课堂、实践和科研“三位一体”的开放式教学新形态,让《城市道路与交通》课堂充满了活力,全面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为新时代智慧教学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课程综合成绩较往年有很大的提高,学生对本课程评价极高。通过《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的学习,学生研究道路交通领域内学术问题的兴趣明显增强,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

 

(本文系2023年常德市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良好课题成果)

 

课题主持人:

    湖南文理学院讲师

主要参与人:

覃永晖  湖南文理学院教授

于小俸  湖南文理学院副教授

管益敏  湖南文理学院副教授

    湖南文理学院副教授

孙蓉蓉  湖南文理学院讲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