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社科研究>科研课题>详细内容

“看见”苏州 “创优”常德——市委组织部选派年轻干部赴苏州产业园区跟班学习报告

发布时间:2024-08-08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 【字体:

 

自市委八届六次全会以来,全市上下大力推进创新突破产业突围三年攻坚行动,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推动高质量发展。市委组织部选派了10 名年轻干部分赴苏州产业园区,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跟班学习,通过沉浸式、对比式学习,身处第一线、感受最前沿,学习当地园区体制机制、管理创新、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产城融合、智能制造、营商环境、智慧城市、双招双引、集群建设等思路举措,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提高素质。

“看见”苏州

苏州,凭借其三大法宝,即以“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为内核的张家港精神,以“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为标志的“昆山之路”,以“借鉴、创新、圆融、共赢”为特质的“园区经验”,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打拼,2022 年完成GDP2.4 万亿元,仅次于北上广深重,已成为中国最强地级市。

1.看规划定位,见苏州的“变”和“融”

规划引领带来城市巨变。城市的发展腾飞离不开强有力的规划,从“一体两翼”到“一核四城”再到“长三角一体化”“沪苏同城”“苏锡常协同发展”“一核双轴”,每一次的规划都成就了如今的苏州。例如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吴江区始终把示范区建设摆在最中心位置,以项目化推动一体化、以一体化推动高质量,178 项示范区建设重点工作、121 项对接上海行动落地见效;苏州工业园区自主地、选择性地参考利用了新加坡的城市规划、经济发展、行政管理三个层次的先进经验,先后制定和完善了 300 多项专业规划,超前投入 300 余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基本完成了中新合作区主要基础设施开发,目前“五大板块”基本形成,“独墅湖畔好读书,金鸡湖旁搞经济,阳澄湖边宜养生……”

空间布局带来深度融合。相比于单中心、“摊大饼”等高度集中的城市结构,苏州逐步形成了“多中心、组团型、网络化”城市形态,有效避免了大城市病。组团型城市有利于带动争先进位积极性。苏州市域十个板块因地制宜、错位发展、比学赶超,在 2021 年度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评比中,共有 4 家进入全国前 30,占全省的2/3,苏州工业园区实现七连冠。组团型城市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苏州各板块的公服设施配置水平普遍较高,“市级区级片区社区”四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正不断完善。特别是组团形成完整的城市单元,实现基本的职住平衡,可避免长距离通勤。组团型城市有利于协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四角山水”格局的保留,成为苏州人民的会客厅和公共活动空间;环太湖、环阳澄湖、长江田园和水乡湿地等生态廊道和生态源地,增强了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跳出古城,建设新区”使古城保护获得更多财政资金支持,新旧文化在碰撞中和谐共生。

2.看创新平台,见苏州的“才”和“学”

擦亮“人到苏州才有为”的品牌。人才队伍量质齐升。“十三五”期间,苏州全市人才总量达321万、增长41%,其中高层次人才超30万、增长70%。入选国家级创业类人才连续9年列全国首位,入选省双创人才连续15年列全省首位,连续10 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人才效能显著增强。全市领军人才企业达2771 家、累计纳税超500 亿元,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74家,46 家企业实现上市。98%的领军人才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办了全市六成以上的科创板上市企业、独角兽培育企业。人才改革持续发力。从“人才新政 40 条”,到“人才新政4.0 版”,再到“人才制度改革十五条”,苏州先后出台 50 多项举措,形成覆盖引进和培养、塔尖和塔基、个人和团队、创业和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引育体系。在外籍人才方面主动接轨国际人才评价标准,累计发布5 批 344 项职业资格比照认定目录,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实现中德专技人才之间的互认。人才生态不断优化。中组部在苏州挂牌成立全国唯一的创业人才投资中心,设立超 20 亿元规模姑苏人才基金,推出国内最高授信额度人才贷。创新推出人才政策计算器,在全省率先挂牌成立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等。

发挥“产学研一体平台”的作用。打通没有原生大院大所的痛点。新产业的崛起是下游,上游的创新在高校。苏州原本高校很少,但截至 2022 年底,苏州已与 200 多所国内外大院大所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建设各类产学研创新载体超 160 家,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0000 多项,C9 高校全部在苏州实现重大布局。目前,全市共有 36 家高校,近 30 万名全日制在校生。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的强度。企业是苏州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苏州拥有 1.36 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和 2.23 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位列全国第四位和第二位。2022 年,苏州全社会研发投入已达 961.4 亿元,以一个地级市之力超过了河北、辽宁、陕西等 18 个省市地区。从城市排名来看,仅次于北京、深圳、上海,位居全国第四,年均增长率超过12%;从研发强度(研发投入占 GDP 的比重)来看,2015 年苏州的研发强度仅有 2.7%,到 2022 年就达到 4.01%,高于全国 1.5 个百分点,达到发达国家研发强度水平。

3.看产业项目,见苏州的“细”和“前”

细分领域深耕产业创新集群。2022 年,苏州实现规模工业产值 4.36万亿元,位列全国第二,出台了“一号文件”《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全市以集群的形态组织创新、以数字的手段赋能创新,强链、固链、补链。产业创新集群细分领域突击前行。聚焦四大主导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集群重点发展光子、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工业软件等5个细分领域;装备制造产业创新集群重点发展汽车电子及汽车零部件、航空航天、智能车联网、机器人及数控机床、新能源、电梯等 6个细分领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重点发展创新药物和高端医疗器械等 2个细分领域;先进材料产业创新集群重点发展纳米新材料、先进金属材料、高性能功能纤维材料等 3 个细分领域。2023年上半年,4大产业集群实现总产值18108亿元,新增签约项目 467 个、总投资 3830 亿元。板块特色形成全市错位发展格局。各区县市聚焦 2 至 3 个领域高水平建设一批创新集群,实现错位发展、协调联动。例如张家港市聚焦新能源、特色半导体、智能高端装备三大产业集群;太仓市着力推动航空航天、新材料、创新药物及器械等产业发展;昆山市出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装备制造、小核酸及生物医药三大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实施意见》;吴江区聚焦先进材料产业创新集群累计培育世界 500 强企业 2 家、上市企业 8家;吴中区聚力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及大健康、检验检测认证三大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相城区重点推动数字金融、先进材料、智能车联网三大创新集群发展;姑苏区聚力数字创意和高技术服务两大重点产业创新集群发展;虎丘区加快形成“东纳米、西光子”的产业发展格局。

前瞻布局抢占未来产业高地。未来产业代表了产业的未来,成为全球新的竞争焦点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今天的未来产业,可能就是明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天的主导产业。苏州作为“探路者”,思维更前瞻、布局更前沿,2023 年 9 月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工作意见》,结合苏州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主导产业的规模优势,依托光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创新药物、纳米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优势,重点发展前沿新材料、光子芯片与光器件、元宇宙、氢能、数字金融、细胞和基因诊疗、空天开发、量子技术等未来产业,并设立了阶段性目标:到 2030 年,重点突破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核心技术,未来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主导产业形成有效衔接,全市未来产业总产值突破 5000 亿元,培育10 家以上未来产业创新平台,实现“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应用”全链式布局,引育 20 家以上未来产业链主企业,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优化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机制,实现各类企业融通发展,重点领域集聚不断优化。完善未来产业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建设 10 个以上未来产业先导园区,加快推动未来产业技术转化,未来产业创新集群初步成形。开放创新生态不断完善。推出 100 个以上核心产品,打造 100 个以上应用场景,构建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到 2035 年,形成 1-2 个领跑全国的千亿级未来产业创新集群,全市未来产业总产值突破 10000 亿元。

4.看体制机制,见苏州的“新”和“活”

开辟了科技招商的新赛道。过去资本招商的路径是低价出让土地资源、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外来投资者落户,但随着外向型经济向双循环转变、土地财政周期不可逆等趋势,苏州正逐步切换打法:从资本招商向产业链招商乃至科技招商转型。2022 年底,苏州举办了全市科技招商推进大会,推出《关于加快推进全市科技招商工作的指导意见》、科技招商白皮书、全球科技人才地图等一揽子举措。例如作为工作典范的苏州工业园区,早在 2006 年便成立全国首家科技招商中心,重点围绕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着力培育形成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及产业创新集群,先后建成国际科技园、苏州纳米城、生物产业园等载体空间;苏州高新区近两年来新增创新型企业超 2100 家,新增高质量科技项目超 700 个,理想汽车联合国内半导体领先企业三安光电,共同建设车规级碳化硅芯片模组研发及制造基地,潜在独角兽厨芯科技将总部从北京搬迁过来,市场占有率及收入规模为商厨清洁服务领域全行业第一;张家港市将科技招商作为全市“一号工程”加速推进,聚焦冶金新材料、新能源和智能装备等领域,2022 年完成科技招商项目 523 个;昆山市围绕先进计算领域引进一大批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项目,为引领产业创新发展、赢得了先机常熟市聚力声学、智能制造、新一代通信技术等领域,新增科技招商项目 236 个。

注入了公司化运作的活水。做大做强区域经济,短期发展可能靠雇佣军,长期发展一定要靠子弟兵。苏州国资国企伴随园区开发建设,在产业发展、城市繁荣和民生保障等方面,较好地发挥了骨干支撑和示范带动作用。例如苏州高新区第一家上市企业——苏州高新的战略定位为“新兴产业投资运营和产城综合开发商”,打造了 GLC Park 绿色低碳产业载体,集聚了苏州高新区绿色建筑、能源服务、光伏发电等绿色低碳产业资源。截至 2023 年上半年,苏州高新已建成运营光伏发电项目 13 个,合计装机容量 16.08 兆瓦,累计发电 1034.31 万度;苏州工业园区内有多家国资运营公司,如中新集团、新建元集团、元禾控股、园区生物公司等。仅中新集团,在基金投资方面,2021 年新增认缴外部产业基金 16 支,认缴总金额超 15 亿元,全年拉动基金落地规模超 130 亿元,投资苏州工业园区及各产城融合园区项目超 14 亿元,拉动项目总投资近 90 亿元,覆盖了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在科创直投方面,2021 年中新产投、中新园创一期基金直投苏州工业园区重大及各类科技项目 11 个,认缴投资金额近 1.3 亿元,拉动投资近 22.7 亿元。

5.看发展环境,见苏州的“亲”和“美”

建设亲商安商的营商环境。2020 年,苏州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2020-2023 年,已连续四年出台苏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特别是自 2022 年起将 7 月 21日定为苏州企业家日,秉持“同样条件成本最低、同样成本服务最好、同样服务市场机会最多”的理念,围绕市场环境、创新生态、政务体系、法治诚信、人文底色“5 个维度”,创新推出 126 条举措、239 项具体事项,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协同发力,“免证园区”建设、统筹市域营商环境等苏州经验始终走在全国园区建设的前列,在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中名列前茅,蝉联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2022 年 3月,由苏州市发展改革委牵头起草的《苏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施行,苏州成为省内首个发布营商环境法规的城市。各级各部门均结合自身职责出台细化措施,例如苏州市市场监管局在全省率先出台深化“六减”优化营商环境的 27 条措施,推动涉企服务“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减频次、减机构,精简环节”,2023 年 1-11 月,共办理“六减”涉及市级审批事项达 7975 件,对 9 类事项减少 9 个审批环节,减少申请材料 18 份,减少审批时限 75个工作日;为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减负超过 3558 万元,特别是“汇总取重”工作法和免罚轻罚举措等深受企业欢迎,2023 年以来,共整合任务 860 次,压减检查次数 2233 户,压减检查比例 49.15%。

打好美丽苏州的城市名片。绿色是苏州发展的最优底色。苏州以贯彻落实长江大保护、太湖治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 发展示范区建设等战略统揽全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 56 家、绿色园区 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7 家、绿色设计示范企业 3 家,省级绿色工厂 72 家,首创的“能效之星”品牌创建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借鉴推广。截至 2023 年 8 月底,苏州市 PM2.5 浓度、优良天数比率实现同比“双改善”,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为考核以来同期最好水平,长江干流苏州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太湖蓝藻发生面积、次数达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古色是苏州发展的最美底色。苏州在文豪笔下被称为“姑苏”,是国人心中的终极理想,融合了雅致的园林气息和温婉的江南美景,每个区县市除了有园区“经济搭台”,还有耳熟能详的古镇“文化唱戏”,例如昆山的周庄,吴中的甪直等。吴江区以同里、黎里、震泽 3 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为引领,带动铜罗、芦墟古镇联动发展,加强开弦弓、谢家路等古村落保护,推进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协同打造示范区江南水乡古镇生态文化旅游圈,传承保护宋锦、先蚕祠、庄面等丝绸文化遗存,呵护好丝绸这一吴江最具文化底蕴和产业特色的金色名片

“创优”常德

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南“三高四新”历史使命,常德要进一步学习先进,转型升级,擘画“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现针对常德园区建设提出如下“五优五重”建议:

1.调优规划布局,推进园区空间重组

一是实行全面调区。抓住政策机遇和时间窗口,遵循“不设门槛、应调尽调”,原则上亩均效益未达到省定标准的园区不予扩区。特别是桃源、津市、澧县等园区,必须结合县乡城镇规划和园区产业规划,将属于城镇功能、居民生活的土地调出园区规划区。预计全市产业园区调出居民生活区、城镇开发边界外等区域面积约 2800 公顷,大部分园区调区 200 公顷以上,其中常德经开区在调出 300 多公顷的同时,适当扩展 650 公顷。二是狠抓三地清理。继续加大园区“三地”清理力度,按照“摸清、管住、用好、盘活”工作思路,根据三类低效土地不同特性及现状,分类盘活利用,特别是对处置比例偏低的安乡、津市、石门、西洞庭等园区进行高位调度、重点督办,2024 年实现全市产业园区闲置土地、批而未供土地、低效用地处置全部清零。三是盘活标准厂房。全面摸排、精准识别园区内的僵尸企业和闲置厂房,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鼓励一般性项目进入现有厂房生产,尤其是市本级财政补贴厂房空置率较高的常德经开区、常德高新区要进行重点突破、精准招商,让“资产”变“资源”,让“老巢”栖“新凤”。

2.培优县域集群,推进园区产业重筑

一是“梯队化”培育。培育发展“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梯队体系,各区县(市)培育 1 个以上规模达到 30 亿元以上的县级产业集群,全市择优培育 5 个左右市级产业集群,推荐申报 1 个以上省级产业集群,并大力支持有条件的省级产业集群冲刺国家级产业集群。二是“专业化”打造。坚持高水平规划建设园区,力争每个国家级园区打造 5 个以上、省级园区打造 3 个以上园中园。对全市园中园实行“园长制”,团队管理、专人负责,全市园区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占比超过 65%。三是“精细化”调度。实施层级联动,建立全市一盘棋的协调联动机制和交办制度,各地每月走访相关产业集群重点企业,邀请省直部门实地考察指导全市产业集群建设,深入开展产业集群“一图四库”建设,对现有企业、拟引进企业、在建项目、拟建项目适时更新,收集“4+6”产业集群(产业链)省外配套产品企业清单,特别是对常德烟厂等数十家重点企业产品配套情况按市内、市外进行细分调度。

3.增优服务效能,推进园区形象重塑

一是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全面落实深化“放管服”改革助推“五好”园区建设二十条措施,充分依托园区企业服务中心,全面承接已下放的赋权,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深化“四即”改革,探索全功能综合审批模式,推动相对集中改革再提档。二是提升政策把握精度。深入研究国省投资新政,帮助企业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常态化梳理上级惠企政策,制定本地本园区配套政策,帮助企业了解政策、用好政策。特别是要开拓思路、创新方法,组织企业高管和园区干部到发达地区学习最新理念,提高管理水平。三是延伸企业服务广度。积极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深入推进三送三解三优行动,坚决执行执法违纪违规追责制,在全程代办审批服务的基础上,全面拓展服务范围,切实解决企业员工交通出行、安家置业、就读就医等问题。

4.选优项目招建,推进园区动能重赋

一是尽力招引项目。各园区要坚持班子成员、部门负责人保证 50%的人员、50%的时间、50%的精力用于招商引资,大力招引“链主”企业、重点配套企业、区域总部、研发中心,不断完善产业链、产业生态。力争国家级园区年内引进亿元项目 30 个以上,其中 10 亿元项目5 个以上,省级园区年内引进亿元以上项目 15个以上,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个以上。二是全力建设项目。树牢“项目为王”理念,实施“包联领导+项目专班+业务专组+调度跟进”模式,倒排时间表、路线图,细化节点、开足马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持续推进“十大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石门湘佳与正大食品产业园、常德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三、四期)、津市绿色材料园(化工)、方博精密检测设备制造总部、特力液压中高端液压油缸智能制造园、稳健医疗用品产业园、中联重科工程车桥智能制造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力争全年新开工、新投产亿元工业项目 100 个、70个以上。三是巧力包装项目。引导鼓励企业家、群团组织、社会人士一同参与,借助专家学者、第三方机构的力量共同谋划建立项目库,完善各项资料和手续,加快项目谋划储备。特别是要改变“出让土地、企业建厂” 相对单一的模式,探索租赁、合作、共建等模式,减轻企业投资压力。以“亩均税收”为导向,健全“轻资产招商”模式,聚焦项目落地落实,将过去的供地招商转变为科技招商,通过共建先进制造产业园、孵化园,出租、出售标准化厂房,帮助企业快速落地投产。

5.提优创新主体,推进园区活力重焕

一是强化数字赋能产业转型。突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产业赋能升级。深入推进“智赋万企”行动,新建 5G 基站 2000 个以 上,加快 5G在工业园区、重点企业等重点场所的规模部署;争创千兆城市;打造一批智能制造企业、智能制造生产线(车间)、智能工位,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数字新基建、上云上平台、5G 典型应用等领域数字化转型示范企业。二是全面提升平台创新能力。健全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开展规模工业企业“六有”研发机构建设,积极申报“产品创新强基”、制造业关键产品“揭榜挂帅”等项目,持续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研发活动全覆盖,力争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10 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 2 家。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积极创建国家、省级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节能节水和碳减排标杆企业等,提升制造业含绿量,力争实现省级以上绿色园区全覆盖。三是大力培育各类市场主体。推进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行动,完善“三类”企业后备库,实行梯次培育、精准扶持,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全年新增规上企业 150 家,成功申报国省专精特新企业 40 家以上,国省单项冠军 6 个以上,高新技术企业 100 家以上,各园区再造 1 家以上“镇园之宝”企业,其中国家级园区 20 亿元以上,省级园区 10 亿元以上。

 

跟班学习人员:

邓春辉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杨友明  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彭  琪  团市委副书记

 琦  市工信局工业园区管理科科长、四级调研员

    武陵互联网文创产业园管理办党委书记、主任

刘霞初  常德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澧县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

徐菁菁  石门县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安乡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津市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分享到: